日期:2021-04-29
這是初二詩經二首教案,是優秀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第1課時 關雎
1.了解《詩經》的相關知識。
2.理解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3.了解詩中運用的賦、比、興和反復等寫作手法。
一、導入新課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在我國幾千年的古典文學長廊中,《詩經》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是詩歌文學的鼻祖,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據說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也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今天我們來學習位于《詩經》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了解《詩經》,體驗詩歌之美
1.了解《詩經》。
①《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稱“國風”,指十五國風,是各地的民間歌謠。“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貴族作品。“頌”是宗廟祭祀用的樂歌及史詩。
②《詩經》的三種表現手法:
賦:就是鋪陳直敘。
比:就是比喻。
興: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做鋪墊,“興”字的本義是“起”。簡單地說是指先言他物以觸發聯想,誘發文思。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
③《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
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回環往復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疊詞來狀物、擬聲、摹貌。
2.生字識記。
雎(jū)
鳩(jiū)
好逑(hǎo qiú)
參差(cēn cī)
荇(xìng) 芼(mào) 窈窕(yǎo tiǎo) 寤寐(wù mèi)
3.重點語句翻譯。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明確:姑娘美麗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明確:好姑娘追求不到,從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明確:姑娘美麗又可愛,彈琴鼓瑟來親近她。
目標導學二:合作探究,理解詩歌內容
1.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明確:這首詩很短很完整,寫主人公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優秀的民歌作品。
2.既然大家都認為這首詩是愛情詩,那么它是如何抒發相思之情的?
明確:首章四句寫一個年輕小伙子,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鳴叫,自然引起自己的無限情思,何況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愛的人呢!他向往著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希望她能夠成為自己理想的配偶。
目標導學三:總結歸納,分析寫作手法
《關雎》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明確:(1)非常生動地運用“興”的手法。詩歌以河中沙洲上相互和鳴的水鳥開頭,是《詩經》“比興”手法中“興”的表現手法,興的表現手法只是一種自由聯想,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因而不同于后世詩歌的景物描寫,但是河水沙洲上的和諧的鳥鳴,仍可以引起讀者的遐想,把人帶到一片平曠遼遠的境地之中,詩因此也顯得分外質樸自然。
(2)重章疊唱的形式營造出了一種喜慶的氣氛。
(3)語言富于表現力,運用雙聲疊韻。“窈窕淑女”“輾轉反側”等語句,善用雙聲疊韻,既富于表現力,又朗朗上口,至今活躍在人們的語言中。
三、板書設計
第2課時 蒹 葭
1.學習生字詞,掌握重章疊句的形式特點。
2.品味詩歌的意境,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
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讀文章的主題。
4.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一、導入新課
(先播放秋水邊蘆葦畫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依不同的畫面和需要低聲循環播放。)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源頭,是現實主義的源頭,它開闊,豐盈,簡單,潔凈。你看,那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秋水之畔曉霧朦朧中,癡情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身影。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蒹葭》,吟誦優美的文字,傳唱這首古老的歌謠。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走進作品,品讀詩歌之美
1.走進作品
《蒹葭》選自十五國風中的《秦風》,屬秦國民歌。“秦風”多言車馬田獵,粗獷質樸,而本詩卻神韻縹緲,引人遐想,也是一首優美的懷人詩作。蒹葭的意思是蘆葦,生于水邊。
2.識記字音。
溯洄(sù huí)
道阻且躋(jī)
水中坻(chí)
水中沚(zhǐ)
3.以小組為單位朗讀,并請同學們總結一下:為什么《蒹葭》讀起來這么美?(小組討論)
這不僅是因為大家朗讀時十分投入,也因為詩歌獨特的形式。
(1)韻腳
蒼、霜、方、長、央
萋、晞、躋、坻
已、涘、沚
(2)疊詞
蒼蒼、萋萋、采采
還有“所謂伊人……”“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重章疊句,反復吟唱,是《詩經》的特點。
總結:該詩四字一句,節奏鮮明而短促,重章疊句、回環復沓,產生了一唱三嘆、余音繞梁的效果。
目標導學二:合作探究,品味詩歌意境
古人云:“詩緣情而綺靡。”意思是說詩歌因其豐富的情感而精妙華麗。那么,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體會到這種情感的?
明確:(1)思念向往。通過詩人的上下求索。(2)執著、堅貞不渝。(提示:詩人追尋伊人的道路一帆風順嗎?)“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通過重章疊句反復的吟唱來突出道路的艱難,這么艱難的道路,詩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尋找,足見其執著、堅貞不渝。(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悵失望。(提示:詩人尋覓伊人尋覓了多長時間?他尋到了沒有?)
“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過反復的吟唱來說明詩人尋覓時間之長。他應該是從黎明時分就來到岸邊尋覓伊人,直到旭日東升仍未找到。“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說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斷變化,與詩人始終是若即若離、可望而不可即,詩人獨自一人面對茫茫秋水久久徘徊,該是多么惆悵啊。
目標導學三:感知形象,深入解讀主題
1.詩人苦苦追尋的“伊人”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呢?大家是如何感受到這種形象的?詩中并沒有描寫伊人的面貌,甚至連她的大致輪廓都沒有,你們為什么覺得她就是如此的形象呢?
明確:通過詩人熱切執著的追求,可見“伊人”必然是個美麗高潔的人。蒹葭的修長柔韌也可視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長而堅貞高潔。這種美盡管沒有直接描寫,卻留給我們豐富的想象空間。其實,不單伊人的面目是模糊的,詩人的面貌、身份同樣是模糊的,還有,他究竟是怎樣追求的?運用了什么手段?走了多少路程?詩中都沒有交代,只是反復吟唱“溯洄從之”“溯游從之”,這也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空間。這種距離美再次體現了《蒹葭》的含蓄朦朧的特點。
2.因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朧,千百年來讀者對“伊人”的解讀也是眾說紛紜。對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導致了主題的多義性。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人”的?詩歌的主題是什么?
明確:(1)“愛情說”:近代學者余冠英認為“這篇似是情詩,男或女詞”。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就將這首詩譯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明志說”:“伊人”象征高潔品質,代表自己對美好高潔品質的追求。
(3)“人生哲理說”:涵蓋了世間各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難得、知音難覓的悵惘,仕途坎坷、功業未遂的憂思,理想幻滅、前途渺茫的失望。“伊人”是一個具體而縹緲的目標,他(她)或許是詩人思念追尋的愛人,或許是千載難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尋覓的賢臣,或者是一種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這種借美人來表現一定主題的寫法對后世影響頗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賦》、戴望舒的《雨巷》等。清代葉燮在其《原詩》中指出:“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間,其指歸在可解不可解之會,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為至也。”
《蒹葭》就達到了這種境界,它的這種主題的多義性恰恰又一次體現了詩歌含蓄朦朧的特點,而這種含蓄朦朧正是全詩著力營造的意境美。這么優美的詩篇,是百讀不厭的,讓我們再朗讀一回吧。男女生分部分朗讀。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重點講解了比興和反復詠嘆的手法,注重了朗誦。詩歌教學就應該以朗誦為主,不能作煩瑣的分析,不能上成練習課。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過不斷地朗誦,讓學生細細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詩歌的藝術之美。在教學時我努力使學生通過朗讀來感受先人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文化。
不足之處:詩歌文字較為古奧,教學中準備還不夠充分,所以對詩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時課堂也略顯散亂。
《詩經》二首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節的節奏特點。
2.學習兩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3.體會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學重難點
1.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學習兩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3.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課時設置
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關雎》,第二課時完成《蒹葭》。
第一課時學習《關雎》
★教學過程
雎鳩啼鳴,荇菜差參。琴瑟鐘鼓,君子淑女……這一切,在心中蕩漾著愛意的戀人眼中,大概會多一層溫馨與幽怨吧!你聽,他們各自為自己傾心的“淑女”唱出了纏綿悱惻的情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冠于《詩經》之首的《關雎》。
自我導學﹥﹥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認準字形
雎(jū)鳩(jiū)窈窕(yǎo tiǎo)逑(qiú)荇(xìng)寤寐(wù mèi)芼(mào)
2.文言知識梳理
(1)重點實詞
關關:擬聲詞,一種鳥的叫聲。
洲:水中的陸地。
窈窕: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選。
(2)詞類活用
①琴瑟友之(名詞做動詞用,做朋友,相親相愛,親近)
②鐘鼓樂之(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快樂)
(3)古今異義
左右流之(古義:撈取;今義:流出)
3.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后來被儒家奉為經典,改成《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基本表現手法為賦、比、興。
《詩經》的詩體格式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時而重章疊句,反復詠唱。其語言生動傳神。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一)朗讀指導
1.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答疑解惑】第一節雎鳩和鳴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這一節的佳處,在于舒緩平正之音,并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詩。第二節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急促,與前后平緩之音有別。第四、五節寫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悅。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2.學生齊讀,放錄音,再聽一次,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3.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詩。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想象、聯想,對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實,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
【答疑解惑】雎鳩鳥關關地叫著,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麗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長短不齊,在船的左右兩邊撈。姑娘美麗又善良,從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從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綿綿不斷,翻來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長短不齊,在船的兩邊來。姑娘美麗又可愛,彈奏琴瑟來親近她。荇菜長短不齊,在船的左右兩邊挑選。姑娘美麗又可愛,敲鐘擊鼓讓她快樂。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的相關文學常識。
2.掌握誦讀古詩文的方法,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熟讀成誦,進行語言積累。
3.體味詩中主人公熱烈而純樸的戀情。
4.了解詩歌新穎的表現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體會詩歌重章疊唱的藝術效果。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掌握朗誦古代詩歌的基本方法。
2.在誦讀中感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 品讀鑒賞詩歌中的名句。
2. 分析詩中的重章疊句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法、比較閱讀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民歌《敖包相會》,這首來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講述了一個小伙子在十五月圓之時,翹首盼望美麗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會的情景。類似的場景在《詩經》中也曾經出現過,那么詩中的那個小伙子盼來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邶風·靜女》去尋找答案吧。
二、熟讀課文,把握文意
1. 錄音范讀,掌握下列生字的讀音。
姝 (shū) 俟 (sì) 見 (xiàn) 蜘躕(chí chú) 孌(luán) 貽(yí)彤(tóng)管 煒(wěi)懌(yì) 歸(kuì)荑(tí) 洵(xún)
2. 學生自讀,并完成下列任務
①勾畫出詩歌中的通假字和不會解釋的詞語,與鄰桌相互提問。
②提問:這首詩歌主要寫了什么? 參考:描述了一對戀人的約會經過。男子按照約定趕到城墻下,卻沒有看見心愛的女子,焦急萬分之時,女子出現了,并且贈送給男子兩件禮物。
3. 學生齊讀,讀準停頓。
三、師生問答,理解內容
提問:詩歌第一章寫了什么?這一對戀人的性格各有何特點,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明確:交代了一對戀人相約在城墻下,男子如約而至,但女子卻故意躲著不肯出來,男子著急得抓耳又撓腮。“姝”、“愛而不見”表現了女子美麗、調皮、可愛,“搔首踟躕”表現了男子老實、憨厚、癡情。
提問:相會之時,靜女給男子贈送了什么?男子為什么對這些禮物要大加贊賞?
明確:贈送了彤管與荑草。表面上是贊美彤管與荑草,實際是贊美贈送禮物給他的人。原來并不是這些禮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為它是美人所贈,所以愛屋及烏,紅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變得美不勝收了。正如朱熹《詩集傳》:“言靜女又贈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異,然非此荑之為美也,特以美人所贈,故其物亦美耳”。
提問:男子對自己接受的.兩件禮物更喜歡哪一個,為什么?
明確:按理說,彤管比荑草要貴重,但男主人公對受贈的彤管只是說了句“彤管有煒”,欣賞的是它鮮艷的色澤,而對受贈的普通的荑草卻由衷地大贊“洵美且異”,顯然欣賞的不是其外觀而別有所感。因為荑草是“靜女”跋涉郊野親手所采,物雖賤而情卻深,在小伙子的眼中它已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洵美且異”的珍品。
四、結合內容,掌握誦讀方法
討論:本詩在朗讀時應該怎樣讀?
參考:首章開篇兩句要讀出赴約時的興奮得意之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應讀出男子苦等不來的焦急苦惱之情。次章前面兩句要讀出收到女子贈物的高興之情,后兩句則應表達出對心愛之人的贊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異”要表現出對“荑草”的喜愛之情,此時之喜悅尤甚于彼時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貽”則應當讀出得意興奮之情。
五、誦讀體會,探究藝術特色
提問:反復誦讀 “靜女其姝……靜女其孌……”,你有什么發現?詩歌為什么要反復地吟唱?
講解:這兩首詩的部分內容反復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達的意思也很相似,這種藝術手法叫“重章疊句”。通過反復的吟詠,能造成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有助于淋漓盡致地表達出詩歌的思想感情。重章疊句為《詩經》所首創,正因為它在傳情達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廣為后世詩歌使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問:下面請聽一首流行歌曲,辨別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疊句”手法?如果使用了,談談它的作用。(播放歌曲《童話》)
明確:歌曲借反復詠唱“我愿(要)變成童話里你愛的那個天使……”傾訴了對甜蜜愛情的無限憧憬和對心中“童話”的執著追求。
六、拓展訓練,比較閱讀
《鄭風子衿》 青青子衿
①,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
②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
③,在城闕
④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注釋〕
①衿——衣領。青衿是周代學子的服裝。
②嗣——傳送,給予。
③挑、達——形容走來走去的情狀。
④闕——古代城門上的樓。
1.齊聲朗讀。
2.比較《邶風靜女》和《鄭風子衿》的異同。
不同點:
①角度不同:《靜女》是從男子角度描寫愛情生活;《子衿》是從女子角度抒發相思之情。
②情節不同:《靜女》寫青年男女的約會;《子衿》寫女子在城樓上盼望戀人。
③基調不同:《靜女》調皮可愛,充滿歡樂;《子衿》纏綿悱惻,哀婉傷感。
④寫法不同:《靜女》主要通過表情神態刻畫人物;《子衿》主要通過內心獨白刻畫人物。
共同點:
①對愛情的追求都大膽直率。
②感情真摯熱烈。
③風格樸實、清新。
④都采用了重章復唱的手法。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查找資料,看看《詩經》中還有哪些詩歌大家比較熟悉,把其中的經典詩句摘抄下來,并把它介紹給自己的同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