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30
這是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分析】
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所追憶的保姆,她是一個粗人,沒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個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個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質樸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魯迅先生深情地抒寫了對她的真摯的懷念。教讀這篇文章,應引導學生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詳寫與略寫相結合的寫法。了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體會描寫的作用和方法,從而更深地感悟魯迅對阿長的深厚懷念之情,領會阿長性格中的純真美。
【教學目標 】
1.感悟魯迅對阿長的深厚懷念之情,領會阿長性格中的純真美。 堂2.理解積累詰問、惶急、疏懶、渴慕、深不可測、情有可原等詞語。
3.整體把握課文,了解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體會語句的深層含義,把握蘊含的思想感情。
4.了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體會描寫的作用和方法。理解本文圍繞人物特點合理安排材料、主次分明詳略得當的寫法。
【重點難點】
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詳寫與略寫相結合的寫法。
領悟這篇回憶性散文的用雙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揚先抑的寫法。
【教具準備】
錄音機、配樂磁帶、小黑板
【課時安排】
2課時
【設計理念與建議提綱】
在這篇回憶性散文里,魯迅追憶了兒時的保姆阿長,抒發了真摯的懷念之情。文章篇幅較長,圍繞阿長記敘了幾件事。教讀課文可運用復述法,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內容上不懂的地方閱讀資料、小組討論或教師點撥解決。然后由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復述課文內容,理清寫作思路。第一步運用討論探究法。引導學生思考文題把阿長和《山海經》連在一起,她與它有何關系呢?作者對她抱什么樣的態度呢?學生快速閱讀,提出疑難,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探究,教師啟發、點撥.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
第一課時
引導學生理清寫作思路,把握課文內容。
一、導入 新課(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導入 )
同學們,我們在初一時學過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其中為百草園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還記得嗎?這位長媽媽是魯迅家里的一個女工,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魯迅的作品中幾次提到她,甚至還專門寫了這篇《阿長與<山海經>》。《山海經》是我國古代的地理著作,書中保留了一些流傳廣泛的神話傳說,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作者把連在一起,她與它有什么關系呢?下面就讓我們閱讀課文去探個究竟。(板書文題、作者)
二、回顧復習魯迅及《朝花夕拾》的有關知識(參閱《三點一測》)
強調:主要作品集及初一學過的課文、出處
學生自讀《三點一測》,了解《山海經》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學生自讀課文,可就詞語含義、段落大意、內容質疑、分析評價等內容圈點批注。(參考《三點一測》)
教師抽查字詞學習情況。(參見《三點一測》)
1.注音:(出示小黑板)
驚駭 詰問 懼憚 憎惡 瘡疤
惡: 憎惡 惡心 惡毒
模: 模樣 模范
2.聽寫并釋詞:
面如土色 深不可測 懼憚 詰問 驚駭 渴慕
學生分組討論自己在閱讀中遇到的疑難詞句師生共同探究疑難詞句,小組無法解決的,提交全班討論、交流。教師參閱教參46頁文句解說,酌情講解。
2.速讀課文,參閱《三點一測》66頁,初步理解課文。
3.思考研討: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了什么?。
學生思考后,在全班交流。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參閱課后練習一答案)
四、課堂小結
從整體說來,本文詼諧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莊重。切切察察的神態,睡相的描寫,吃福橘時的緊張心情,長毛的故事,瀆后令人捧腹開懷,忍俊不禁。可是,當長媽媽為我買回《山海經》后,作者的感情變得深沉莊重,深切懷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間,這種色彩的變化,使得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表達得更加真實感人。
五、作業 設計
口頭作文: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請學生選擇一個自己熟悉的人物,講述他的一、二件事,看看誰講得真實、生動、傳神。
六、檢測題設計
抄寫并記會本課的生字詞,按小組檢查驗收。
第二課時
精讀全文,進一步研析阿長這個藝術形象,重點研讀買《山海經》一節。
一、朗讀課文1~17語段,重溫長媽媽這個藝術形象
1.播放伴讀音樂,學生分組朗讀1~17語段
回顧思考:文中這些關于長媽媽的故事表現了她什么樣的性格特征?
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板書提綱,明確。
喜歡切切察察 低聲絮說 饒舌多事
管我很嚴 喜歡告狀 不拘小節
睡覺時擺成大字
元旦早晨塞福橘 淳樸善良
煩瑣的規矩 關心孩子
長毛的故事
2.研討課后練習第二題,理解作者對長媽媽的雙重感情。
學生自主思考,與小組交流,小組長代表本組發言,全班交流。
二、研讀買《山海經》一節,即18~28語段
1.分組朗讀課文18~28段
學生聽讀,思考并討論下列問題,各組長組織討論,并作好本組討論的筆記。
(1)買《山海經》一事的起因是什么?(用一句話概括)
⑵⑶⑷題見課后練習第三題
(5)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為什么這么說?
2.學生分組回答以上問題,教師明確問題的關鍵。
第(1)問:我渴慕著繪圖《山海經》了。這渴慕是從一個遠房的叔祖惹起來的。
第(5)問:這四本書雖然很粗拙,但卻是由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人給我買來的,當時給了我非常大的震驚,讓我產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3.齊讀最后兩段。思考:結尾兩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魂靈!正是深切懷念的真實寫照。
板書:為我買回《山海經》真誠熱情 樂于助人
深 切 懷 念
4.請學生說說長媽媽是怎樣的一個人?
指名學生歸結,教師明確(參閱課后練習一答案)
5.學生批注文中描寫阿長的語句,并分析這些描寫有什么特色?
教師提示有關描寫的知識,讓學生找出文中出色的描寫,師生共同揣摩。(參閱教參47頁第3)
三、課堂小結
本文按生活的本來面目,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刻畫出一個真實、生動、鮮活的普通勞動婦女長媽媽的形象。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許多繁文縟節,但為人誠懇、熱情,有著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這些都是令作者心靈震憾的原因,文中表達了作者的深切懷念之情。其詞懇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加強誦讀,在誦讀中力口深體會。
四、布置作業 (選做)
1.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題(四)的短文寫作練習,在班上交流。
2.以《阿長買{山海經>》為題,寫一篇300字的想像短文。
3.當有一天阿長為我買到繪圖的《山海經》時,如果我想對她說句話,會是什么話?請寫幾句話描述它。
4.以《我熟悉的一個人》為題,寫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五、檢測題設計:
下面哪些句子是表現長媽媽的性格特點的?
(1)她生得黃胖而矮。
(2)最討厭的是常喜歡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說著什么事。
(3)又不許我走動,拔一株草,翻一塊石頭,就說我頑皮,要告訴我母親去了。
(4)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余地翻身。
(5)我也知道這意思是要她多給我一些空席。她不開口。
對于本課的處理,我自己比較欣賞的地方有三個:
第一, 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合作學習中自己主動去思考。在整節課中,教師點撥、總結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余的時間都有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醞釀中解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 教師要將問題設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生合理而自然的聯系。從學過的《從白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導給我買《山海經》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松。問題的設置:從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緊接著提出從我討厭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什么樣的學識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也分不清,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買到書之后她是怎樣的心理?這些問題的設置就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三, 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
這節課給我的影響比較深,它將給我以后的教學啟迪,讓我不斷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課堂教學。
【教學目標】
1.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阿長的形象。
2.理解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將寫作時的回憶與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錯轉換的特點。
3.注意分析關鍵語句,體會作者詞語運用之
4.了解課文的記敘線索。
5.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阿長的形象。
2.理解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將寫作時的回憶與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錯轉換的特點。
3.注意分析關鍵語句,體會作者詞語運用之妙。
【教學難點】
1.了解課文的記敘線索。
2.了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方法】
朗讀,復述,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先來看這些零散的句子,是對一個人物的描寫片段“是一個一向帶領著我的女工,說得闊氣一點,就是我的保姆”“我實在不大佩服她。最討厭的是常喜歡切切察察”“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她懂得許多規矩;這些規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煩的”“我有一時也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對我講“長毛”只以為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是的,這個人物就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提到的長媽媽,在長媽媽去世三十年后,作者仍寫此文來紀念她,可見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厚感情。那么,長媽媽是個什么樣的人呢?請看課文:阿長與《山海經》板書標題、作者,指定學生簡介作者。
二、資料鏈接
1、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學,棄醫從文,企圖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等專集。
2、作品簡介
《山海經》共十八卷,戰國至西漢初年的作品。內容主要是我國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還保存了不少上古時代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魯迅稱之為“古之巫書”。
本文節選自《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收錄魯迅于1926年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2卷。
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后回國教書的經歷;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丑惡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
三、檢查預習
(1)、需掌握的字的讀音
駭(hài)孤孀(shuāng)擄(lǔ)悚(sǒng)
惶急(huáng)瘡疤(chuāng bā)詰問(jié)渴慕(mù)
疏懶(shū)霹靂(pī lì)孀(shuāng)懼憚(dàn)
璣(jī)懿(yì)矩(jǔ)頸(jǐng)懿(yì)憎惡(zēng)矩(jǔ)
灸(jiǔ)
(2)、需掌握的多音多義字
部編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阿長與山海經》省優質課一等獎教案
(3)、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4)、詞語積累
【惶急】恐懼著急。
【詰問】追問,責問。
【懼憚】害怕,畏懼。
【渴慕】迫切地羨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渴:迫切地。
【福橘】福建產的橘子;因帶有“福”字,為取吉利,舊時江浙民間有在夏歷元旦早晨吃“福橘”的習俗。
【瘡疤】瘡好了留下的疤,常比喻痛處、短處或隱私。
【震悚】因恐懼而顫動。
【情有可原】從情理上可以原諒。
【疏懶】疏散而不慣受拘束。
【元旦】文中指農歷正月初一。
【鄭重】嚴肅認真。
【辟頭】開頭。
【擄】把人搶走。
【霹靂】云和地面之間發生的一種強烈雷電現象。這里指作者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磨難】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
【煩瑣】繁雜瑣碎。
【空前】前所未有。
【面如土色】臉色像泥土一樣,形容極端驚恐。
【深不可測】深得難以測量。比喻對人或事物的情況捉摸不透。
【粗拙】粗糙低劣。
四、誦讀感知,理清思路
1.通讀全文,勾畫“我”對阿長情感態度的語句。
2.依據中心事件以及“我”對阿長情感態度的變化,梳理全文結構。
教師明確:
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1、2段):簡介阿長的身份和名字的由來.
第二部分(3~29段):回憶阿長的幾件事.
·第一層(3~5段):寫阿長種種不好的習慣和我的反感.
·第二層(6~12段):寫阿長懂得許多繁瑣的規矩.
·第三層(13~18段):寫阿長給我講“長毛”的故事.
·第四層(19~29段):寫阿長給我買《山海經》及對我的影響.
第三部分(30、31段):補寫阿長其他情況,抒發自己悼念之情.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
1、分節朗讀
注意區分敘述語氣和人物說話的語氣,讀出“我”對阿長的態度。抓住關鍵段落、關鍵局,深入體味敘述人以及文中人物的不同心態,全面把握“阿長”這一人物的不同心態,理解作者對阿長的復雜感情。
(1)朗讀1~2段,從身份上體會阿長的身份地位以及“我”對她的態度。(2)朗讀3~5段。從原文中找出“我”對阿長的態度,并根據作者對阿長的言行描寫,分析“我”的態度緣何而起。
(3)朗讀6~12段,勾畫體現兩人情緒反差的語句。
(4)朗讀13~18段,勾畫表現“我”對阿長態度發生改變的關鍵語句。(5)朗讀19~31段,勾畫變大“我”強烈情感的句子。
2、分角色朗讀
揣摩重點語句,體會作者幽默的筆法和對阿長的復雜情感。
二、合作探究
(1)本文的題目有何匠心?
首先,題目明確了本文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第二,“阿長”一望便是俗人俗稱,卻偏偏遇典雅的先秦古籍《山海經》相連,一俗一雅的矛盾組合,產生了奇妙的幽默意味,引發讀者的好奇和閱讀興趣。
第三,全文近半部分內容始終未涉及題目中的《山海經》,引發讀者的更大好奇,這樣的一個粗俗可笑的鄉下保姆與《山海經》究竟有什么故事?因而吸引讀者一讀到底。
(2)如何理解《山海經》對幼年魯迅的誘惑?
《山海經》是魯迅渴慕已久、心心念念的.《山海經》之于魯迅,不是獵奇(有畫的《二十四孝圖》被他厭惡),不只是知識(他沒有成為地理學家或醫藥學家,或專門研究古典文化的學問家),而是促其精神成長的“寶書”.《山海經》中的英雄神話《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反映了古代英雄們與自然、社會的強大力量抗爭的故事.這些故事所體現出的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大無畏精神,是我們全民族的精神財富.魯迅的《故事新編》中,就有取材于神話故事的《理水》、《補天》和《奔月》.無疑,魯迅,我們的民族之魂,他從《山海經》中汲取了足夠的養分.所以,他一生視之為“寶書”。
(3)“謀死我那隱鼠”是怎么回事?
在《狗·貓·鼠》一文中,說到隱鼠:“這類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動,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懼人,我們那里叫它‘隱鼠’,與專住在屋上的偉大者是兩種。”有一回,隱鼠“緣著長媽媽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腳踢死了”。幼時的魯迅以為阿長是故意“謀死”隱鼠的。
(4)“偉大的神力”是什么意思?
神力,神奇之力。課文兩處說“偉大的神力”,都是兒時的感覺,魯迅現在這樣寫,前一處有調侃的意味,后一處則有稱頌的意味。
(5)“仁厚黑暗的地母”是什么?
地母就是地神。中國有“天神至尊,地神多福”的說法。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阿長埋在地下,魯迅祈禱地神賜福于她,讓她的靈魂得以永安。
第三課時
寫法探究
一、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詳寫了什么?略寫了什么?
明確:文章圍繞阿長寫了:1.長媽媽的名稱來歷 2.喜歡切切察察以及限制我的行動 3.睡覺擺“大”字 4 .懂得許多規矩和麻煩的禮節 5.講“長毛”的故事,6.謀害我的隱鼠, 7.給我買《山海經》,這7件事。
詳寫了:長媽媽給我買《山海經》的事情,
二、材料為什么這樣安排?
明確:略寫的那些內容能使人對阿長有個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但這些并不能削弱“我”對長媽媽的敬意,而詳寫買《山海經》一事,卻令人刮目相看,在作者看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我們可以想到幼小的魯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一、欲揚先抑
抓關鍵語句,體會感情的變化流動。
如:(1)“雖然背地里說人長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說句真心話,我可只得說:我實在不大佩服她。”(2)“然而我有一時也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
(3)“從此對于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4)“這種敬意,雖然也逐漸淡薄起來,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謀害了我的隱鼠之后。”(5)“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6)
教師小結:課文前半部分,作者寫她“憎惡”“討厭”阿長,后半部分寫因有讓大炮放不出來的“偉大的神力”和買回“我”渴慕的《山海經》而敬她,抒發出一種深沉的懷念之情。在充滿貶義色彩的文字后面,含有同情與懷念,有形諸文字和隱在敘事之中雙重色彩。魯迅是以兒時的心態回憶阿長的,又是以寫作時的眼光去觀照自己的兒時和阿長的。采用了欲揚先抑的寫法。
四、題目如果寫成《長媽媽與〈山海經〉》,這樣不是更能表達敬意嗎?
學生回答,教師歸結:
不同的稱呼,標志著不同的身份、品味。文章前一部分所寫的人物行狀,多用抑筆,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討厭”,又是“不耐煩”,又是“麻煩”,倘用“媽媽”稱呼,名實不符,用“阿長”名副其實。所以,文題其實標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筆。再則,將阿長與《山海經》連接,又是一個看似矛盾的聯系,一個文盲婦女與一本古典名著怎樣聯系起來了呢,有什么聯系,令人好奇。再則,題目用的是46歲寫作時的口氣,宜用“阿長”稱呼,而“阿”字又有親昵的意味。
四、課堂小結
從整體說來,本文詼諧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莊重。“切切察察”的神態,睡相的描寫,吃福橘時的緊張心情,“長毛”的故事,讀后令人捧腹開懷,忍俊不禁。可是,當長媽媽為“我”買回《山海經》后,作者的感情變得深沉莊重,深切懷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間,這種色彩的變化,使得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表達得更加真實感人。
五、課堂練習
口頭作文: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請學生選擇一個自己熟悉的人物,講述他的一、二件事,看看誰講得真實、生動、傳神。
六、布置作業
1.抄寫本課的生字詞。
3、課外自主積累閱讀《朝花夕拾》
七、板書設計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