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5
這是逢入京使教案及反思,是優秀的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教學內容: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賞析】
這是一首邊塞詩,盛唐時代,是邊塞詩空前繁榮的時代,出現了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他們的創作為百花齊放的盛唐詩壇,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詩約寫于天寶八載(749),這年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征,他辭別了居住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書記,西出陽關,奔赴安西。岑參的從軍,思想上有兩根精神支柱:一個支柱是建功邊陲的理想在鼓舞著他,他曾自言:“功名只應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另一個支柱是,他認為從軍出塞.是為了報效祖國,赴國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這兩點,所以他的邊塞詩多數是昂揚樂觀的,表現出唐軍高昂的士氣和震撼大地的聲威。但當一個戰士踏上征途之后,他們不可能沒有思鄉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適《燕歌行》云:“鐵衣遠戌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岑參的《逢入京使》所表現的就是對故園和家人的思念,這是真摯健康的感情,雖然調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認為是消極的、悲觀的,盡管他流下了思鄉之淚。
詩的`第一句“故園東望路漫漫”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自己的家園,“東望”點明家園的位置,也說明自己在走馬西行。“路漫漫”三字,說明離家之遠。詩人辭家遠征,回首望故鄉,自覺長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處?“漫漫”二字,給人以茫茫然的感覺。下句詩“雙袖龍鐘淚不干”寫思鄉的情狀。思鄉之淚,龍鐘交橫,涕泗滂沱,這多少有點夸張,但“夸而有節,飾而不誣”(《文心雕龍·夸飾》篇)。仍不失為真實,我們仍然可以說上句寫的是實景,下句寫的是實情。
“馬上相逢無紙筆”句,“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托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后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干凈利落,但簡凈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頗有韻味。
如果將這四句詩比高下的話,我以為后兩句詩更有味,這兩句詩好就好在詩人提煉出特定環境下的典型情節,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別出心裁,詩人攝取的生活鏡頭,有濃厚的邊塞生活氣息。“馬上相逢”的情節,很有軍旅生活的特色,描繪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無紙筆而用口信代家書,既合情合理,又給人以新鮮之感。
此詩語言自然質樸,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來,隨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雋永,耐人尋味。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天寶八載(749),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頓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第一句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的是在長安自己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離開長安已經好多天,回頭一望,只覺長路漫漫,塵煙蔽天。
第二句帶有夸張的意味,是強調自己思憶親人的激情,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書的微意了。“龍鐘”在這里是淋漓沾濕的意思。“龍鐘”和“淚不干”都形象地描繪了詩人對長安親人無限眷念的深情神態。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氣。走馬相逢,沒有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就請你給我捎個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此時,心情是復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這首詩的好處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于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里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清人劉熙載曾說:“詩能于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見《藝概·詩概》)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有這一特色。
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逢入京使》古詩教學設計
1、讀詩入韻。在讀正音的基礎上,運用平長仄短的方法,讀出詩文的輕與重、緩與急、抑與揚,延與頓的變化,再層層推進的誦讀中感受古詩的聲韻之美。
2、讀詩曉意。借助人物背景的穿插,引導學生抓住“東望”、“淚不干”、“報平安”這些詞,從人物神態、人物心態、人物事件三方面進行聯想,在有序的聯想中構建詩意所描述的畫面,從而現實讀詩曉意,品詩察情。
3、析詩察律。指導學生數一數這首詩的字數與句數,發現詩的句式特點,引導學生按平長仄短的方法再讀詩,自主發現七絕詩的平仄規律,進而掌握七絕的平仄格律,形成寫近體詩的基本方法。
4、依律寫詩。選擇另一首七絕古詩,引導學生根據詩的大意,按照七絕的平仄格律仿寫古詩,讓學生在拓展的練筆中實現學習方法與運用方法的整合,同時培養學生讀與寫的結合。
教學策略:
1、堅持詩文積累與方法傳承并重。重視古詩誦讀方法的培養與古詩格律的發現,引導學生在古詩的誦讀中,貫徹讀、思、悟、練的相統一。
2、注重主線設計與模塊組合并行。采取以讀為主線,以觀察、聯想、分析、運用為支點,形成課堂教學的相應模塊,有機地古詩的法、意、情、理四層次的教學元素融為一體。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古詩誦讀的方法,并在誦讀中理解古詩的主要意思與情感
2.難點:運用古詩的平仄規律,學會仿寫古詩。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準備:學生熟讀詩文;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
夕陽染血墜西山,狼煙起兮赴邊關。征程回望思念長,漫漫黃沙淚滿衫。岑參的一首《逢入京使》有道不盡的回望,更有拭不盡的離人淚,古詩以其短小的句式,凝練的語言,起伏跌宕的聲韻,展示著它特有的魅力。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岑參的《逢入京使》這首詩,去聽聽詩人在起伏跌宕的聲韻中的生命吟唱。(配樂,板書課題)
二、讀詩入韻
1、讀詩正音(2分鐘)
師:首先讓我們讀一讀詩題,預備,讀。(指導讀題節奏)
生:逢入京使。
師:詩題中的逢字后面要有停頓。再讀一遍。(師相機指導)
生:逢/入京使。
師:詩詞之美,美在音韻,字正則音正,腔圓則韻足。讀詩講究字正腔圓,首先要讀準字音,做到聲音洪亮、飽滿,下面請同學們放聲自由讀讀這首詩。
生:自由讀詩。
師:現在誰來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聽?——你來讀!
生:故園東望路漫漫——(指明學生個別讀)
師預設1:你讀的字音真準,像播音員。詩人的名字“岑參”讀作cénshēn。
師預設2:令老師感到欣喜的是,你居然把第一句中的古今讀音差異字漫(mán)讀對了。
師:還有誰來讀讀?(生讀)
師預設3:你的聲音真洪亮,老師都被你震撼住了。
師:來,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字正腔圓地讀一讀這首詩,預備,讀。
2、讀詩入味
師:詩之味在于輕重有別,緩急有序。怎么讀出古詩輕重有別的感覺呢?看著古詩中的拼
音,聽老師讀第一句,看看哪些字是重讀?哪些字是輕讀?聽出來了就舉手示意下。
師示范:故園東望路漫漫,(兩遍)
學生交流:故、望、路是重讀,園、東、漫漫是輕讀的。
師:重讀的老師用“I”線來表示,輕讀的`字老師用“-”來表示。
師:你們再看看重讀的這些字的聲調!
生:重讀的幾個字是第三、第四聲,輕讀的幾個字是第一聲與第二聲。
師:對,三、四聲的字相當于古代仄聲字,要讀得重而急;一、二聲的字相當于古代平聲字,要讀輕而緩。這就是平長仄短的讀詩的方法。來,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按照平長仄短的方法讀讀這一句(兩遍)
現在,請同學們按照老師這種方法快速地劃出這首詩的平仄,再按照平長仄短的方法讀一讀整首詩。(學生自行練習兩遍)記住方法再讀全詩。
師:無韻不成詩,在你們一遍又一遍的誦讀中,其中有一個韻始終在回響,是哪個韻呢?我們來讀讀這首詩的詩尾。
路漫漫,
淚不干。
無紙筆,
報平安。
師提示啟發:看看最后一個字。
學生:其中漫、干、安是韻。
師:再看看他們的拼音?有什么特點?
生:都有一個“an”。
師:這就是古詩中的押韻,這三個字就是詩的韻腳,讀詩的韻腳時要比其他的平聲字讀得略重一些,聲音延長的時間要長一些。
師:按照老師說的方法讀一讀,讀出音韻回響的感覺來。
3、讀詩斷句(2分鐘)
師:詩句在輕重緩急中有抑揚,在停頓中有頓挫,再聽老師讀這一句,看看老師在哪些字詞之間有停頓?
師:老師示范讀:故園/東望/路漫漫,(兩遍)
學生:根據老師的讀,指出詩句中停頓的位置。
師:隨機引導學生進行誦讀詩句的節奏與停頓訓練。
或插入聲斷氣連的指導(讀得好,好在哪?好在他在園字停頓的時候還保留了氣息。)
生:先個別讀,再全班集體誦讀:(教師起頭領讀,提示要求:注意輕重、緩急、停頓)
三、讀詩悟情
1、讀詩會意
師:古詩雖短卻可以敘事,也可以抒情。這首詩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辭別家人,從長安遠赴千里之遙的安西任職,在這漫長的征途路上寫下的詩。
再讀詩題,(逢入京使)逢是指?入京使是?
師:岑參在征途中遇到從遙遠的安西回長安述職的老朋友,在這從長安到安西的路上,一個是告別家人而遠去,一個是久別后即將與家人團聚。(板書:路)在這每一句詩里,在這遠行的路上,在這相逢的路上,你看到一個怎樣的岑參?現在請同學們先自己自由讀讀詩文后面的譯解和詩意再與同桌一個讀詩文另一個同學讀譯解和詩意一起合作讀讀這首詩,現在開始。
2、想象畫面
師:故園東望路漫漫,在這路上,你們讀出了一個怎樣的岑參?
生:岑參不停地回望自己的家,看著前面的路是這么遙遠。
師:哪個字體現了詩人的這種神態?
生:“望”字。(板書:望)
師:詩人在望什么呢?還有什么東西放心不下?
生:望家鄉。親人、朋友、家鄉都放心不下。
師:如果詩人此刻就在家鄉,他又可能在干什么呢?
生1:如果詩人在家鄉,他可能在與他的妻子在花園里散步賞花;
生2:可能與他的母親坐在燈下家長里短;
生3:正在看他的孩子追逐嬉戲;
生4:可能與他的朋友把酒言歡。
師:可是,詩人此時身處遠赴安西的征途中。(出示長安與安西的地圖)長安與安西雖是一字之別,卻相隔3000多公里。此次一別,歸期茫茫。怎能不讓詩人故園東望,雙袖龍鐘。古人言,歌以詠懷,詩以達情。在這首詩里,你讀出了岑參怎樣的心情?
生:失落、悲傷、傷心、思念家人、前途渺茫、孤獨!
師:哪個字集中體現了詩人的這種心情?
生:“淚”字。(板書:淚)
師:這淚為誰而流?(逐一問學生)
生:妻子、父母、朋友、自己······
3、悟情品境
師:是啊,有多少牽掛就有多少淚,“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出示一二句,師范讀)
師:來,讓我們讀出詩人心中那份凄楚的離愁和沉重的思念,讀——
師:就在詩人在這西征路上駐足東望、鄉愁難解時,一個老朋友正要回長安述職,(板書:逢)——在這西征的路上,在這相逢的時刻,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岑參呢?
生:岑參讓老朋友帶話回家報平安。(板書:報平安)
師:詩人他鄉遇故人,偏偏——馬上相逢無紙筆,唯有——憑君傳語報平安!
師:報平安,報平安,這是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濃濃的牽掛呀!讓我們讀出詩人對家鄉的濃濃牽掛。
師:帶著詩人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和牽掛讀讀整首詩!故園東望路漫漫——讀——
四、察詩析律
師:同學們,現在咱們來數一數這首詩共有幾句?每句有幾個字?共多少個字?
生:四句,每句七個字,共28個字。
師:這樣詩在近體詩里叫做七言絕句。再看這首詩,哪幾句押了韻?
生:第1、2、4句押韻,第三句沒有押韻。
師:七言絕句的第2、4句必須押韻,第三句不能押韻,第一句有押韻的也有不押韻的。
師:除此,七言絕句中每個字的平仄也是有嚴格要求不能隨意改變的,所以,古詩不僅音韻美,形式也很美。
五、仿文填詩
師:詩人岑參的西征之路還在繼續,他越走越遠,對家鄉的思念也越濃,現在就讓我們拿起手中的筆,根據文意,運用所學的知識,把這首詩填補完整,讓我們與岑參同行,盡情地施展我們的詩情和才情吧!
師:老師已經根據左邊的詩意填寫出了第一句詩。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填補其他三句詩。
現在開始!
出示譯文:
走馬西來欲到天,
辭家見月兩回圓。
今夜不知何處宿,
平沙莽莽絕人煙。
走馬向西行,將欲來到這天際邊,
辭別離家以后,只見過兩回月圓。
今夜不知道到何處去投宿,
平闊的沙漠莽莽,絕無人煙。
生:學生嘗試仿寫。
師:現在哪位同學第一個來與大家分享你寫的詩?(站到講臺上讀詩)
(交流展示,運用幻燈展示學生作品,點評句式和用韻等。)
師:同學們,讓我們看看岑參是怎么寫的吧!看看我們的詩和大詩人的詩哪里不一樣?
師:同學們,你們能體會到詩人在這首詩里表達的是怎樣的感情嗎?
生:思鄉之情!
師:真棒,現在,讓我們用今天所學的讀詩技巧讀出詩中那股濃濃的思鄉情,讀——。
六、小結全文
從同學們讀詩和寫詩的過程中,老師已經看到你們的詩情和才情了。希望大家能將這節課的收獲帶到生活中,用自己手中的筆抒寫出詩意的人生,讓自己的學習生活充滿詩意。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七、板書設計
這是一首邊塞詩,盛唐時代,是邊塞詩空前繁榮的時代,出現了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他們的創作為百花齊放的盛唐詩壇,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詩約寫于天寶八載(749),這年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征,他辭別了居住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書記,西出陽關,奔赴安西。岑參的從軍,思想上有兩根精神支柱:一個支柱是建功邊陲的理想在鼓舞著他,他曾自言:“功名只應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另一個支柱是,他認為從軍出塞.是為了報效祖國,赴國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這兩點,所以他的邊塞詩多數是昂揚樂觀的,表現出唐軍高昂的士氣和震撼大地的聲威。但當一個戰士踏上征途之后,他們不可能沒有思鄉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適《燕歌行》云:“鐵衣遠戌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岑參的《逢入京使》所表現的就是對故園和家人的思念,這是真摯健康的感情,雖然調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認為是消極的、悲觀的,盡管他流下了思鄉之淚。
詩的第一句“故園東望路漫漫”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自己的家園,“東望”點明家園的位置,也說明自己在走馬西行。“路漫漫”三字,說明離家之遠。詩人辭家遠征,回首望故鄉,自覺長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處?“漫漫”二字,給人以茫茫然的感覺。下句詩“雙袖龍鐘淚不干”寫思鄉的情狀。思鄉之淚,龍鐘交橫,涕泗滂沱,這多少有點夸張,但“夸而有節,飾而不誣”(《文心雕龍?夸飾》篇)。仍不失為真實,我們仍然可以說上句寫的是實景,下句寫的是實情。
“馬上相逢無紙筆”句,“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托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后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干凈利落,但簡凈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頗有韻味。
如果將這四句詩比高下的話,我以為后兩句詩更有味,這兩句詩好就好在詩人提煉出特定環境下的典型情節,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別出心裁,詩人攝取的生活鏡頭,有濃厚的邊塞生活氣息。“馬上相逢”的情節,很有軍旅生活的特色,描繪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無紙筆而用口信代家書,既合情合理,又給人以新鮮之感。
此詩語言自然質樸,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來,隨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雋永,耐人尋味。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