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8
這是未選擇的路教案板書設計,是優秀的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通過品味詩歌,悟出詩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2.學習詩人對生活的理性思考,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3.了解一點關于象征的知識。
教學重點:理解詩中所蘊含的哲理。詩人為什么重點寫那一條“未選擇的路”。
教學難點:對于象征的理解。
教具:幻燈機或實物投影儀,自制膠片或卡片一張。 (如果沒有教具也可以板書到黑板上)
教學方法:師生共同探討,師點播小結。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欣賞了俄羅斯偉大詩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領悟了如何面對誤解和挫折的哲理。那么,這節課我們來一起品讀《未選擇的路》(板書課題) 說到路, 大家都不陌生。我們每天走來走去腳下踏的不就是路嗎?是的。然而我們可曾思索過:這路和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內在的聯系?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嘆;魯迅也有“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這樣看來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作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也有著特別的意蘊。那么,他要告訴我們的是什么呢?
二.作者和有關背景簡介
“作者和有關背景”這一問題,誰能幫大家解決?
師作小結即可。
三.詩文理解:
1.生朗讀詩文,查找生字詞。注意字形 (學生演板)
弗 涉足 佇立 萋萋 幽寂 延綿
2. 理解詩意
首先整體把握
(1). 這首詩共四節第一節是說.......?詩人站在林間交叉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都很向往,但卻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其中一條;而一旦選定了一條,就再也沒有回頭的機會了。這是多么無奈又無助啊!(先由學生敘述,師再小結?;卮鹜暾?,可不必小結)
選擇前的慎重(久久佇立), 深思 (板書)
(2). 誰來告訴大家你對第二節內容的理解?
詩人選擇了其中一條路,這條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著艱難和挑戰。
選擇更幽, 更美, 更有挑戰性的路(人跡很少)(板書)
(3). 那么詩人在第三節里又寫了什么呢?
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了艱難的跋涉??蛇@時詩人心中對于另一條路也十分的留戀,他知道只能選擇一條路,卻舍不下另一條路,他雖然作出了選擇但心中仍有躊躇:萬一選錯了將“難以再返回”了。
踏上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艱難跋涉;
但仍懷念未選擇的.路。(板書)
(4). 最后一節中詩人告訴我們什么了呢?
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在一個小樹林里,有兩條路,詩人選擇了其中一條,從此決定了自己一生的路。可是詩人并未沿著第三節的詩意寫下去,沒有告訴讀者他選擇的結果怎樣,而是為未選擇的路而嘆息。留下想像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是啊,人生的道路,結果誰能料得到呢?詩人帶著一絲惆悵。但這樣寫似乎更接近生活本來的真實狀態,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詩人是在感嘆未選擇的路也許更美,這是舍棄的美——缺憾美 (板書)
* 小結: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是重點卻放在了未選擇的路上。題目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要寫未選擇呢?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是舍棄。然而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于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人們常用“想當年我要是......現在就會怎樣怎樣了” 所以這首詩中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選擇的路。這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這樣使這首詩增加了憂郁的情緒。
詩人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寫得樸實自然,不事雕琢,哲理豐富,讀來耐人尋味。 3. 再次品讀詩歌,研討問題
(1). 詩人為何把詩題取為“未選擇的路”?
這首詩表面是寫自然之路,實際是寫人生道路。詩人所寫的重點不是那條已選擇的路,而卻是那條未選擇的路。詩共四節,第一節寫兩條路,第二節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寫未選擇的路。詩人為何要這么寫呢?這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道路可供選擇, 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而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更因為人生沒有返程而只能放棄。許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選擇都帶有偶然性,隨意性。那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更能讓人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一定要慎重選擇!獨立選擇;不要隨波逐流,不可掉以輕心!
(2). 詩人這種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是什么?誰能告訴大家?
是象征:把看不見摸不著的含義(抽象的東西)寄托在一個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物體上表達。 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 借“自然之路”來寫“人生之路”。
?。?)詩人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的一條,一旦選定了絕無重走之機,所以,必須慎重;人生的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慎重的思考,做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誰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如果有,請提出來, 大家一起研討研討
如果沒有,我們就來做一個小片斷練習
說話訓練:昨天,今天和明天
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欣賞了《未選擇的路》,詩人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岔路口都要慎重選擇,切不可隨意盲目!
作業:當你面臨“上學去,玩去?”的選擇時,你會......
附:板書設計
未選擇的路
弗羅斯特
選擇前的沉思 慎重(久久佇立)
未選擇的路 選擇了更幽 更美 人跡很少的一條路 千萬條之多
(自然之路) (暗含充滿挑戰 艱難之路) (象征) 選擇要慎重
踏上自己的小路,開始艱難跋涉 人生之路 因不可逆回
?。ú砺房冢?感嘆“未選擇的路”也許更美卻舍棄 顯憂郁惆悵
?。ㄒ环N舍棄美——缺憾美)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了解詩人和創作的背景;能夠流利的朗讀和背誦詩歌;理解詩所蘊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區別。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反復的誦讀,交流合作,理解詩的內容。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學習詩人對待生活的積極態度,感受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觀。
【學情分析】
學生正處于人生道路的關鍵時期,對這首詩歌的理解應該是很容易的,但對于人生道路的選擇可能會很茫然,所以教授時應該注意引導學生應如何選擇人生的道路。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全詩;理解詩中的哲理;為什么詩人重點寫那一條未選擇的路。
【教學難點】
學習詩人對待生活的積極態度,感受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觀。
【課時安排】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語:(介紹寫作背景)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大家有沒有興趣聽?在美國,有一位 詩人叫弗羅斯特,他在17歲的時候就發表了自己的處女作,被人們認為是一位天才詩人??墒?,在后來的20年間,他只發表了6篇作品。37歲這一年,他決定去英國發展,繼續自己的寫作??墒沁@樣他就得放棄在美國“新英格蘭”他家鄉的農場。是做一個詩人,還是做一個農場主,他陷入兩難。最終,他決定去英國,實現自己的夢想。他變賣了農場,在倫敦附近住下。第二年,他就出版了第一部詩集《少年的意志》,從此走上了詩歌創作的道路。后來,他把這一段經歷寫成了一首詩歌--《未選擇的路》。現在,讓我們來共同學習這首詩歌,看看詩人是如何對待進行選擇的。(板書課題)
二、走近作者:(幻燈片)
指名學生朗讀作者介紹
三、學生解讀詩歌:(學生活動)
1.四個學生在黑板上默寫詩歌,并劃分節奏。
2.全體學生在課本上每一小節配上繪畫,請四個學生在黑板上配畫。
3.給每一小節擬一個小標題:路口佇立、另一條路、清晨懷思、回顧往事(學生板書)
4. 朗讀詩歌。
A.生自由讀B.一名男生、一名女生分角色朗讀C、老師范讀d、生齊讀
四、研讀課文:(幻燈片)
1、詩人向我們展示了兩條什么樣的路呢?
明確:林中的兩條路,一條選擇的路,一條未選擇的路。
大路:極目望去,消失在叢林盡頭(可見其平坦,筆直,樹木夾道)
小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這是一條景色美麗,充滿詩情畫意的小路,但是人跡罕至,更具挑戰性)
2. 理解選擇的痛苦。作者做出選擇時的心情是怎樣的?這說明了什么?
明確:“久久佇立”、“極目望去”。理解“佇立”和“極目”,體會詩人決策的艱難。
還有“可惜”一詞也可以看出這種決策的勇氣和痛苦。
這說明了任何選擇都需慎重,任何選擇都很艱難。
3. 體會選擇后的惆悵。詩人這么慎重地做出決定選擇了小路,選擇之后的心情又是怎樣的?為什么有這樣的心情表現?
明確:詩人的心情是惆悵的。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返回”、“我將輕輕嘆息將往事回顧”等這些地方可以看出詩人對另一條路的留戀和對放棄的不舍。
這是我們一般人都有的心理過程,說明正確選擇的重要。
4..詩歌重點寫了哪條路?為什么還要以“未選擇的路”為題?
明確:詩中雖寫到已選擇的路,但重點強調的是那條“未走的路”;
詩人并不是要抒發為自己選擇的這條路而歡欣或慶幸,而是對未走的那條路的留戀;詩人的寫作意圖是要引起人們對未選擇的路加以思索,從而也是反思最初的選擇,進而告誡人們人生道路的選擇要慎之又慎,這樣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所以,詩歌以“一條未選擇的路”為題。
5.讀了這首詩,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一旦選定了道路就要堅定地走下去。
五、拓展延伸:走進自我,與心靈對話
1.首先,教師講述故事,故事的主題是:選擇改變人生。主人公是魯
迅,故事揭示了一個道理:不同的選擇造就不同的人生。
2.引導學生講述故事,提示他們從學習上、生活中和個人交友方面講述自己的選擇經歷。
六、寫作訓練:學習象征手法。(幻燈片)
1.什么是象征?
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在山那邊》《柴藤蘿瀑布》《荷葉 母親》,都使用 “象征”手法。
“象征”--用具體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事理的方法。比如“紅花”象征“光榮”,“黃河”象征“中華民族”,“松柏”象征堅強勇敢。
2.“象征”和“比喻”的區別
“比喻”著眼于相似點,而“象征”側重于本質上的聯系。例如“紅花”可以象征光榮,但“紅花”不能象“光榮”。
3.說說下列這些詞的象征意義:梅花、火炬、長城。
可見一個事物可以擁有多個象征義,所以我們在寫作時,千萬不能拘泥。
4.這首詩運用了哪些象征?寫詩歌用象征有什么好處呢?
我們先做個游戲,把這首詩中的“路”全都改成“人生之路”,把“荒涼”“萋萋”改成“人生路上的艱難”、“挫折”,再讀詩歌,談談感受。
學生改,改后自己讀。讀后感受如何?
學生談感受:太嚕嗦,像講道理,不像詩歌,不含蓄,不簡潔,不優美。
5.練習運用象征的手法。(幻燈片)
A.談話:如果是你,會選擇哪條路呢?學生自由發表看法。
B.寫作訓練:我們順著作者的話題,請同學分別來寫走大路和走小路的感受和結果,可以是詩歌,也可以是一段小散文,然后通過對擂來決定走大路,還是走小路。(幻燈片)
入情入境,升華朗讀:(幻燈片)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攜手并進,走好我們的人生之路吧;在人生的每一個岔路口,面對艱難選擇的時候,讓我們再讀一讀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吧。(配樂集體朗讀詩歌)
八、作業:(幻燈片)
一、根據你對道路的理解和選擇,運用象征手法,寫一篇詩歌《路》,你一定會驚喜地發現,你也具有詩人一樣的才情。
二、課外閱讀弗羅斯特的代表作《少年的意志》、《白樺樹》。
九、結束語:(幻燈片)
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學們,讓我們慎重選擇現在的路,為明天鋪就一條鮮花之路。
板書設計:
道理:慎重選擇
堅定選擇
路口佇立
另一條路
未選擇的路 清晨懷思
象 征 嘆息回顧
人生之路
教學反思:這首詩是詩人弗羅斯特以他的一次親身經歷寫成的,對讀者有很深的教益,對人生觀和價值觀未形成的中學生,尤其有啟發性。在詩歌教學中,突出各種形式的朗讀,以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理解詩意環節,突出默寫、配畫,使學生對詩歌產生自己的個性理解。研讀詩歌環節,聯系學生實際生活和寫作經驗,理解詩歌的重點和主題。拓展延伸環節,采用談話法,讓學生自由發言,使學生的理解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盡管采取了各種形式和方法,有些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還很膚淺,期待歲月能幫他們進一步理解詩意,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學習詩人對生活的理性思考,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3.了解一點關于象征的知識
教學重點:理解詩中所蘊含的哲理。詩人為什么重點寫那條“未選擇的路”
教學難點:對于象征的理解
教 具:多媒體
教學方法:師生共同探討,師點播小結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我們欣賞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領悟了如何面對誤解和挫折的哲理,這節課我們來一起品讀《未選擇的路》,說道路大家都不陌生,我們每天走來走去腳下他的不就是路嗎?是的,然而我們可曾思索過,這路和我們生活有什么內在聯系呢?我特別難忘魯迅先生的一句話“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也有著特別的意蘊,那么,它要告訴我們的是什么呢?
二、作者介紹(多媒體)
三、詩文理解
1.學生朗讀詩文查找生字詞。
2.找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3.學生放聲自讀。
4.談談感受,結組討論,你感悟深的是那。
5.找各組同學依次概括各節的主要內容。
(1)詩人站在林間交叉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都有向往,但卻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其中的一條,而且選擇了就再也沒有回頭的機會。這是多么無奈又無助!
(2)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著艱難和挑戰
(3)詩人心中雖仍躊躇但還是踏上自己選擇的路,開始艱難的跋涉。
(4)詩人沒有告訴讀者他的結果怎樣,而是未選擇的路嘆息
(插入課件)
6.小結:詩人重點寫了未選擇的路,為什么?其實未選擇也是一種選擇,是舍棄。當我們無法選擇時,其實也已作出了一種選擇。詩人為什么把詩題取為“未選擇的路”?表面是寫自然的路,實際是寫人生的路。這種寫法就是象征,表面是淺顯的,實質卻是深刻的,詩人所寫的重點不是那條已選的路,而是那條未選擇的路。全詩共四節,第一節寫兩條路,第二節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寫未選擇的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這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條路可選擇,但一個人往往走一條路,因為人生短暫,更因為人生沒有返程而只能放棄其他許多條路,許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選擇都帶著偶然性和隨意性,那位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路,而詩重在對未選擇的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深入的思考人生選擇的問題,一定要慎重選擇,當你作出了一種選擇你也就放棄了另一種人生的路。
7.能談談你心中從本詩明白的道理嗎?
8.師總結: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的一條,一旦選擇了決無重走之機,所以必須慎重,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慎重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誰還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一起研討。
四、放聲自讀,再次感悟,記下你心中的哲理句。
課后反思:詩是美的,哲理確實深刻不易理解的,好詩只有結合生活才有更深的體會,對于初中生來說,還不可能很好的把握,但從淺處去品味,魚和熊掌總的有所舍棄,選擇的求學也就放棄了嬉戲,生活需要有所取舍。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