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2
這是采薇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分析:本單元教學目標學習先秦詩歌,詩經作為后世詩歌的源頭之一,本身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成就為詩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何通過本文來體會詩經中風的創作手法和思想情感是一個重要的開端。所以把文本的藝術美合理的展現并加深學生的體悟是本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學情分析:學生處于高一上學期,是一個銜接時期,學生的古典詩歌鑒賞方法相對單一,語言表述缺乏準確性,提升分析能力和感受情感能力成為課程設計的出發點。
知識的構建與運用
進一步了解詩經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掌握莫、華、常、棘通假現象及文中重要的實詞。
體會詩經戰爭詩的美學特征,農耕社會家國矛盾心態,外戰中的尚武精神,周代禮樂影響下的德化威服戰爭觀。
培養學生篩選和提取重要信息的閱讀能力。
組織語言較準確表達觀點的能力
提升賞析詩文的思辨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造
誦讀文本,體味情感,梳理文章脈絡。
信息的篩選與整合,調整語言,概括情感。
思辨的閱讀,判定文本思想內涵
討論探究,詩經戰爭詩的審美特征。
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在閱讀過程中人性體悟和情感參與。
感受西周至春秋時文學莊嚴、肅穆的凈化之美,崇仁尚德的美學淵源。
抵御外侵,反對窮兵黷武的精神影響。
教學重難點突破:
引導學生進入詩情,厘清文脈。
方法:提取文段關鍵句,以句帶段,以點到面的入情,先把文章讀短,再讀豐富,加入聯想與想象。見預習案第四項,“如果每一小節只選取一小句來表現情感,你選擇哪一句,并簡單概述情感”
農耕社會的家國矛盾心態和外戰中的尚武精神在整個詩經戰爭詩中的示范作用。
方法:梳理和對比,
靡室靡家-------憤-------獫狁之故
靡使歸聘-------苦-------我戍未定
我行不來-------憂------王事靡盬
在對比中可以明確突破。
詩經中戰爭詩一般不正面描寫戰爭的慘烈,如此處理,你認為好不好。
方法:對比和拓展閱讀進行輔助,見預習案第五項《無衣》《破斧》
得出詩經戰爭詩的審美特質----禮樂制度影響下的崇德威服,西周至春秋戰爭詩的肅穆凈化之美。
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
方法:自主賞析“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提示:鑒賞術語+內容分析+表達效果
教師評價及總結。
作業布置:1、牢記賦、比、興的解釋語句,結合文章的背誦深入感受
2、對《無衣》進行翻譯并做簡要賞析。
附文:
采薇
先秦:佚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采薇預習案
了解詩經相關常識,課后鏈接《毛詩序》《詩集傳》
《毛詩序》,古代中國詩歌理論。著者一說為孔丘弟子子夏作,一說為漢人衛宏為《詩經》所作的序,分為大序和小序。大序為《關雎》題解之后作者所作的全部《詩經》的總的序言,小序是詩經三百零五篇中每一篇的序言。一般而言《毛詩序》是指大序。作者有爭議。
在中國詩歌理論史上,《毛詩序》具有特殊意義。《毛詩序》對詩歌的性質、內容、分類、審美特征、表現方法、社會作用等等方面都作了比較系統而明晰的闡述。
字音字形
靡( )室靡家 獫( )狁( ) 不遑( ) 載( )饑載渴 王事靡盬( ) 歲亦莫( )止 牡( ) 牝( )雞司晨 四牡骙( )骙 象弭( )魚服
采薇全文四字對仗,整齊具有形式美和音韻美, 請認真誦讀。
通過你自己的誦讀,如果每一小節只選一小句(四字句)來表現情感,你選擇哪一句,并簡單概述情感。
第一小節選句 , 情感:
第二小節選句 , 情感:
第三小節選句 , 情感:
第四小節選句 , 情感:
第五小節選句 , 情感:
第六小節選句 , 情感:
五、拓展閱讀
秦風·無衣
先秦:佚名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閱讀筆記:
國風·豳風·破斧
先秦:佚名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東征,四國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將。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東征,四國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東征,四國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注解: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qiāng)。周公東征,四國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將。
激烈征伐中橢形斧砍壞了,我們的方形斧也砍得缺殘。英武的周公率領我們東征,匡正四方之國平息了叛亂。可憐我們這些戰后余生人,也是非常命大虧蒼天有眼!
豳(bīn):古都邑名,在今陜西省彬縣、旬邑縣西南一帶。斧:斧頭。圓孔曰斧。斨:斧的一種。方孔曰斨。四國:指殷、管、蔡、霍,即周公東征平定的四國。或以為殷、東、徐、奄四國。一說“四方之國。皇:同“惶”,恐懼。哀:可憐。一說哀傷,一說借為愛。我人:我們這些人。斯:語氣詞,相當于“啊”。孔:很、甚、極,程度副詞。將:大。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qí)。周公東征,四國是吪(é)。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激烈征伐中橢形斧砍壞了,我們的齊刃鑿也砍得缺殘。英武的周公率領我們東征,教化得四方之國秩序井然。可憐我們這些九死一生人,得蒼天佑護結局多么良善!
錡:鑿子,一種兵器。一說是古代的一種鋸。吪:感化,教化。一說震驚貌。嘉:善,美,好。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qiú)。周公東征,四國是遒(qiú)。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激烈征伐中橢形斧砍壞了,我們的獨頭斧也砍得缺殘。英武的周公率領我們東征,四方之國邊疆鞏固又安全。可憐我們這些劫后余生人,也真是吉慶有余福祿無邊!
銶:即”鍬“。一說是獨頭斧。遒:團結、安和之意。一說是臣服。休:美好,與”嘉“”將“意同。
閱讀筆記: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會生字詞“薇”,“矣”,“霏”并理解字意,讀準多音字“雨”,正確,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并背誦。
2.過程與方法:借助注釋,結合畫面和背景資料讀懂詩句,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通過師生合作誦讀的方式,提高誦讀詩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養成自主,合作的學習品質和習慣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學會生字詞“薇”,“矣”,“霏”并理解字意,讀準多音字“雨“
2.教學難點
借助注釋,結合畫面和背景資料讀懂詩句,學會根據“物象”讀出情感
三、課時安排: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一、談話導入 。
1,師:同學們,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詩歌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我國的文化瑰寶中熠熠閃光。那么老師想問一下各位同學,你們知道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是那部作品嗎?出示—《詩經》簡介。介紹詩經的地位和藝術成就
2,師板書“薇”字
師:有誰知道這個“薇”可能是什么嗎
生:可能是一種植物,一種花
師:你是怎么判斷的?
生:因為它是草字頭,所以。。
師:嗯!(分析的有理)它是一種植物,一種可食用的野菜,出示“薇菜”圖片,導入
2.新課講授
板書課題《詩經 采薇》
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讀準讀通)
教師范讀,學生根據老師的范讀劃分節奏
小組合作,再讀詩句(讀出節奏)
板書生字詞“薇”,“矣”,“霏”,“雨”分辨字義
3.拓展延伸
讀懂詩句,讀出內涵
師:既然我們讀了詩歌,也學會了生字詞的涵義,那么請問有沒有同學能根據我們課文下面的注釋來猜一猜這首詩歌講了一個什么樣的事情呢。
生:回答
師:講的很好,不過好像還不是特別正確。那么老師來給大家一些小提示吧
創設情境,加深感悟
播放幻燈片:一名遠征戰士回鄉的場景,回想自己在軍中的情境與心情
師:那么在看了幻燈片后,我現在再請一位同學來談談吧
分段講述
將上下兩句進行對比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師:同學們覺得兩句詩里分別有什么物象,又表露出了詩人什么情感呢
生:回答
以“楊柳”和“雨雪”兩類物象,讀出詩人所表露的情緒
通過描寫“楊柳”和“雨雪”相反的物象進行情感的對比,引導學生賞析詩句
強調由景入情
學生再次朗誦
4.小結作業
小結:師:那么在本次課中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呢
生:回答
師:回答的很好,我們在誦讀古代詩文時要學會把握詩歌的聲調韻律,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從詩歌描寫的景物中感受到人物的情感變化
課后作業:
1,背誦這首詩歌
2,課后搜集幾首自己喜歡的詩歌與同學進行交流討論
五、板書設計
詩經.采薇(節選)
楊柳——依依 不舍
雨雪——霏霏 凄冷
由景入情
1.采薇(節選)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的基本常識。
2.能熟讀并背誦。能借助注釋,大體把握詩意。
3.體會從軍將士的艱辛和思歸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能借助注釋,大體把握詩意,并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舊知導入
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我們習慣說唐詩、宋詞、元曲,就是指詩、詞、曲這幾種文學樣式的巔峰時期分別在唐朝、宋朝、元朝。細心的同學可能會問,詩歌起源于哪個朝代?最早的詩人是誰?今天我們就通過一首詩的學習來感受中國最早的詩歌的美。
1.板書課題,釋詩題。(了解“薇”:薇菜,植物名。花紫紅色,結長扁莢,其中有五六顆種子,可吃。)
2.了解《詩經》。(出示《詩經》簡介,生齊讀,強調重點)
二、初讀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句:大聲,小聲,自讀,合作讀。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指名朗讀,師相機正音。(詩中有兩個生字“矣”和“霏”,詩中還有一個字需要特別注意一下,平時我們讀“雨”,而這里讀yù。)
3.再讀古詩,找出詩中的反義詞。(“昔”和“今”,“來”和“往”)
4.指導斷句。(出示朗讀斷句)
5.思考:這首詩和我們以往所學的古詩有什么不同?(四言。課件出示詩經語言特點。)
6.齊讀古詩,體會語言特點,感受節奏之美。
三、精讀感悟
通過朗讀我們感受了詩經的語言美、節奏美。當我們能讀懂詩句內容時,就能穿越三千多年的時光,欣賞當時的美景,感受當時人物的心情。
1.再讀古詩,結合注釋,把你讀懂的詩句講給你的同桌聽,再標記不理解的詩句。
2.講解: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1)這是什么季節?(春天)在這如詩如畫的景色中,“我”要去哪里?(介紹社會背景:詩中人是一位即將出征的戰士。)
(2)在這幅畫面中除了主人公,還可能有誰?(送別的親友)再讀這句詩,此刻主人公會是什么心情?(不舍)
(3)家鄉的一草一木,每一位親友都值得留戀,但“我”能留下嗎?(不能。因為他既是父母的兒子,也是國家的臣民。)
3.講解: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戰爭結束,終于可以回家了。此時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雨雪霏霏)請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一下。(指名說)
(2)此刻“我”的心情怎樣?(歸家的喜悅、激動、急切;劫后余生的感慨)請同學們帶著體會到的心情再讀這句詩。
(3)他還有可能會想到從那個“楊柳依依”的春天到現在“雨雪霏霏”的冬天所有的經歷。(有道是:“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鼓角爭鳴,刀光劍影,丟棄的戰車,滿地的鮮血,累累的尸體,這就是戰爭。)
(4)他還可能看到的場景有“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此刻你的心情怎樣? 請帶著你體會到的心情再讀。
4.講解: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1)釋義: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饑真勞累。滿心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2)《采薇》中最后四句,體現了“我”此時怎樣的心情?
5.抽查學生說詩歌大意。(當初離家從軍去,楊柳依依輕搖曳。如今返鄉解甲歸,雪花飄飄飛滿野。道路長遠慢慢行,又饑又渴愁腸結。我的心中真悲傷,誰知我有多凄切!)
6.通過師生對讀、齊讀、填空讀等多種方式指導學生背誦。
四、借景抒情,拓展遷移
1.同學們,詩句為我們描繪了“楊柳依依”“雨雪霏霏”兩幅動人的畫面,我們能從中讀到詩人復雜的心情以及滄桑的心境。詩中是否出現“悲喜”之詞?(沒有)那作者把情緒藏在了哪里呢?(都蘊藏在生動的景物里)
2.情融入景,景包含情,原來詩中(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是詩歌的特點,也是詩歌的魅力!讓我們一起讀出情中景,景中情!讀!
3.同學們,在我國浩如煙海的詩詞中,像這種“借景抒情”的詩歌還有很多,我們課下可以找來讀讀。(如《靜夜思》《泊船瓜洲》)
[教學板書]
1.采薇(節選)
戰爭之禍 昔往楊柳依依——不舍
今來雨雪霏霏——悲涼
[教學反思]
教學《采薇(節選)》一詩時,我通過“讀”來使每個學生進行自我感悟。對古詩的學習更要通過朗讀這一主要形式來讓外部語言轉化為內部認識。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讓他們在讀書中思考。不足之處是對于詩歌內容的理解上,我講解得過多,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今后應該多注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教學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生掌握詩歌的主題思想,理解戍卒遠別家室、歷久不歸的凄苦心情,詩中流露的保家衛國的自豪感,戍卒急欲回家和繼續在外抗敵的矛盾心。
2).學生能指出起興手法的運用,能說出重章疊唱的藝術手法及其作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本篇為古典詩歌,反復閱讀,熟讀成誦。
2).聽《采薇》的吟誦音頻,掌握重章疊唱所營造的音樂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理解詩中,戍卒遠別家室、歷久不歸的凄苦心情,把握戍卒王朝強盛的自豪感,對不平等的憤怒,急欲回家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保家衛國的強烈掙扎的矛盾心。
2)理解古今戍邊戰士思家之苦、閨中女子思夫的共同情感。
3)學生能對和平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掌握賦比興、重章疊唱的藝術手法。
2.教學難點
1)把握戍卒遠別家室、歷久不歸的凄苦心情,把握戍卒王朝強盛的自豪感,對不平等的憤怒,急欲回家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保家衛國的強烈掙扎的矛盾心。
2)理解古今戍邊戰士思家之苦、閨中女子思夫的共同情感。
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1課時
課前預習:
1聽《采薇》吟誦音頻,并大致能唱,感受其中戍卒的情感變化。
2.思考:我們學過哪些表達類似情感的詩詞,這些詩詞都有什么共同點?
3.自主選擇其他《詩經》篇目,對其簡要賞析。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大家已經預習了《采薇》,你喜歡《采薇》嗎?你從中讀出了什么?
明確:凄苦的思鄉之情
《采薇》是一位久戍思歸的戍卒在回鄉途中吟唱的血淚之歌,是一幅凄涼的物是人非的圖畫。我想,每個同學讀完此詩,都會有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今天,讓我們一起讀這首詩,再次走進戍卒的內心,感受那份凄苦與凄涼。
二、1——3章,把握重章疊句,感受戍卒遠別家室、歷久不歸的凄苦心情.
1.吟誦1~3章,本詩前三章寫采薇有何作用?用了什么表現手法?將使用賦、比、興的詩句找出來?
賦: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比興: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剛止
2.1~3章的興詠唱的是什么?“采薇”做什么?為什么要采薇?
采薇,采集野生薇菜,戍防戰士所為,糧草不夠,為了生計,辛苦坦然去做,不勉強,也不做作。凄涼的戍邊生活畫面,我們仿佛看到面帶饑色的戍卒一邊在荒野采集野菜,一邊思念著久別的家鄉,屈指計算著返家的日期。
3.1~3章在形式上有什么特點?這種藝術手法叫什么?具體賞析。
特點:章與章往往句型重復,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
這三章雖然采用重復的形式來表達同一種情緒,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變化,便更深刻的表現了士卒的內心之苦。痛苦的感情層層遞進。
從“作”到“柔”到“剛”暗示了什么?
第1章: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這是寫春天,薇菜剛剛綻出嫩綠的芽尖
第2章: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這是寫夏天,薇菜的葉片肥嫩。
第3章:采薇采薇,薇亦剛止。這是寫秋天,薇菜的葉莖老而粗硬。
從春到秋,一年將盡,何時才能歸家呢?這些意蘊都是通過薇菜的變化表達出來的。
時間流逝,不得歸家
4.每章具體描寫思歸之情的是哪幾句?
第1章:曰歸曰歸,歲亦莫止。到了年底還回不了家,并抱怨:“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是獫狁害得他有家難歸。
第2章: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他因思鄉而心頭煩悶,好像火燒一樣,而且感到饑渴難耐,還想到:“我駐守的地方不確定,連捎個家信也不可能”。
第3章:眼看已經到了十月,回家還是沒有指望,戍卒不禁發出痛苦的呻吟:“憂心孔疚,我行不來”,士卒極其痛苦,可又有誰能寬解呢?顯然隨著戍邊時間的延長,鄉愁也日益深重。
這種反復吟詠,漸次深入的方式讓讀者一步步走入戍卒的心靈深處,體會他們與日俱增的思鄉之苦。
5.播放《采薇》前三章吟誦,歸納重章疊唱的藝術作用以及1~3章所表現的士卒的思想情感。
藝術作用: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感染力;使得思鄉之情更深沉,更加突出主題。
思想情感: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二、第二部分:4——5章。把握保家衛國的自豪感,戍卒急欲回家和繼續在外抗敵的矛盾心態,及歌唱中流露的士卒對不平等的怨恨之情。
1.第4章的比興句是哪一句?由棠棣之花起興,反復詠唱的是什么?4——5章寫什么?讀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馬匹高大、武器裝備精良。威武的軍容、高昂的士氣、頻繁的戰斗。具體描述的是戍邊戰事頻繁。
詩人描述軍容威武、士氣高昂、戰斗頻繁,從中能看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王朝強盛的自豪感。
“豈敢定居,一日三捷。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保家衛國的責任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急欲回家和繼續抗敵的矛盾掙扎。
沒有寫思歸情愫,但苦澀的情味始終縈繞在詩人的歌聲中。
2.除了起興之外,還有什么手法?寫出了什么感情?戎車、四牡、象弭魚服都是描寫的誰?
對比。君子與戍卒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流露出不平等的怨恨之情。
三、6章,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
齊讀最后一章,感受其中主人公的心情。
補充資料一:
【資料一】: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劉義慶《世說新語》)
謝公,指謝安。遏,謝玄的字。毛詩,由毛亨、毛萇父子所作的《詩》傳。
【資料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人體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離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觀物亦真。(王國維《文學小言》)
侔,相等。
【資料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王夫之《姜齋詩話》)
1.對王夫之的論斷,有人表示懷疑,認為“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根本沒有“樂”可言,請大家認真思考一下,然后說說你同意哪種觀點,如果是同意寫“樂”的,說出“樂”在何處,如果是同意寫“哀”的,也要說出“哀”在何處,如果有不同于這兩種看法的,也可以談談。
2.談談對“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的理解。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戍卒歸途中的艱辛。路途總是那么遙遠,似乎總也走不到盡頭,他忍著饑渴,掙扎著往前走。在這艱難的歸途上,戍卒回憶起離開故鄉的種種經歷,默默地忍受著內心的苦楚。體會著自己的孤獨,最終他痛苦地吟唱:“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補充資料二:
《渡漢江》(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結束語:讀罷全詩,我們仿佛看見這個身心憔悴的戍卒,冒著雨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慢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白雪皚皚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1.背誦《采薇》,盡可能會吟誦。
2.收集三首征人思鄉、閨婦思夫詩,并作300字左右的小評
板書設計:
重章疊唱 音樂美、突出感情
采薇 賦、比、興
戍卒思歸的凄苦心情
教學后記:
《采薇》上完后,結果應該是喜憂參半。我預設的是學生通過聽吟誦音頻和教師講解把握戍卒的感情起伏。《采薇》這首詩共六章,詩詞大意很簡單,學生讀幾篇參照注釋就能懂,但如果不深入體會戍卒的細膩情思,學生只能把握表層的皮毛,而不能深入戍卒內心把握那份凄苦。因此,我帶著學生反復吟誦,把握重章疊唱與起興的藝術手法,進而挖掘戍卒隨著回環往復的吟唱所描述的時間流逝,而歸途無望的絕望感,并且這種絕望感是層層遞進,歷久彌傷的。但第四第五章,戍卒的各種感情交織,最主要的是國家榮譽感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和思歸之切的掙扎和矛盾。詩的最后一張情景交融,道出戍卒的悲傷。
《詩經》里的戰爭、思婦詩歌應該是中國邊塞詩最早的源頭。學生在初中學過《君子于役》《漁家傲·秋思》《涼州詞》《出塞》等邊塞、思婦詩歌,因而我有意在最后做一個拓展,帶著學生回憶總結這一類詩的主題,從戍邊將士的妻子心理角度刻劃——思婦思夫,從戍邊將士心理角度刻劃——征夫思歸,并且將這類詩歌的常見意象做一個總結。
這節課整個流程進展比較順利。但還是有很多不足,首先學生課前預習不充分,課堂花在理清課文的時間比較多,且整個過程中磕磕盼盼,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不足。上課過程中,因為理清課文花了過多時間,導致把握戍卒感情的時間減少,因而把握戍卒的感情過程比較快,學生把握得不是很透。最后的拓展也因為時間原因,匆匆掠過,效果不是很好。另外,學生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很多時候,我比較著急,就自己說出了答案,而沒有讓學生自己歸納,學生沒有形成深刻的印象,影響了教學效果。其實,學生是很有創造力的,只要老師引導得當,這種創造力是會被激發出來的。
總之,課堂是遺憾的藝術。今后我會在研究教法上多花時間和精力,爭取讓課堂遺憾更少,學生收獲更大。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