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12
這是史鐵生的那個星期天教案,是優秀的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會寫“媚、磚、蟻”等13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明媚、翻箱倒柜、念叨、驚惶、依偎”等詞語。
2.默讀課文,體會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
3.抓住關鍵詞句,學習作者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方法。
4.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學重點
體會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學習作者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學方法
1.“讀、思、議、導”結合法。
2.“讀、寫”結合法。
學生學習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過等待去做某事或答應一件事卻遲遲不能實現的焦灼嗎?不妨說一說當時的心理。好,今天我們就一起隨著史鐵生看一看那個星期天他又有著怎樣的期盼的。
二、預習查評
1. 檢查預習學案的完成情況。
2. 檢查字詞的掌握情況。
?。?)朗讀課文,正字正音。
嚇唬(xià hu) 挨(āi) 絆(bàn)耽擱(dān ge) 揉(róu) 綻開(zhàn)沉郁(yù) 縹緲(piāo miǎo) 急遽(jù) 惆悵(chóu chàng) 驚惶(huáng)依偎(wēi)消逝(shì)
(2)解詞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鮮明可愛。
嚇唬:使害怕,恐嚇。
空空落落:空曠而冷冷清清。
翻箱倒柜:形容徹底地翻檢、搜查。
耽擱:拖延時間。
沉郁:低沉郁悶。
縹緲: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急遽:急速。
惆悵:傷感,失意。
驚惶:驚慌。
依偎:親熱地靠著,緊挨著。
消逝:消失。
3. 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20xx),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來又患腎病并發展到尿毒癥,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自稱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多年來他與疾病頑強抗爭,在病榻上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廣為人知的文學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禮拜日》《舞臺效果》《命若琴弦》,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等。另外散文《我與地壇》等作品也獲得了很大影響。
三、初讀感悟
1.在朗讀的基礎上,講課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1):開篇點題,那個星期天記載著“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寫“我”在母親一次次爽約下,希望逐漸落空的心理變化過程。
第三部分(7):序寫“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傷心以及母親對“我”的安慰。
2. 用自己的話概述一下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文章記敘母親答應帶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務繁忙而一次次爽約的事。
(設計意圖:抓住文本,整體感知。在讀文中去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在讀文中去理解詞語的意思??傊?,在讀文中去思考并解決問題。同時,隨文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培養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
四、重點研讀
1.自讀課文,圈畫表達心情的關鍵語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經歷了哪些變化。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讀后的收獲,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匯報交流的結果,其他同學做補充。
4.預設:
(1)“……這不會錯;……都不會錯”,“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表現出“我”滿懷期待的心情。
?。?)“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門口”“藏在大門后”這里通過天氣、動作的描寫,體現出“我”的興奮。
?。?)“這段時光不好挨。”作者怎么來體現不好挨?通過跳房子,看云彩,撥弄蟻穴,翻看畫報——看了多少回的電影畫報,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寫出“我”獨自等待時的寂寞。
等待的過程非常漫長而又孤獨,但是“我”依然沒有放棄,一直耐心、執著地等待著。
(4)“整個上午我就跟在母親腿底下”,“追在母親的.腿底下”,“我好幾次差點兒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這里寫出了“我”緊跟著母親,想要等母親停下來的焦急心情。
(5)“男孩兒蹲在那個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親懷里,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這里寫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委屈。
5.總結:本文寫了“我”等待的過程,在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是:(板書:興奮期待——耐心等待——焦急無奈——失望委屈。)
(設計意圖:再讀課文,理解“我”的心情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引導學生將“我”心情的變化與這一天里時間的推移結合起來體會,以便更全面、準確地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同時,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語文素養。)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總結全文。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了“我”心情的變化。作者是如何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呢?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
2、布置作業。
?。?)抄寫詞語。
(2)熟讀課文。
?。ㄔO計意圖:總結全文,鞏固知識。激發學生繼續學習探究的興趣。)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一起感受了“我”在等待中的心路歷程,請一位同學回顧一下,“我”的心情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板書:興奮期待——耐心等待——焦急無奈——失望委屈
2.今天我們繼續來探索“我”的內心世界。
二、品讀課文,感悟寫法。
預設:
1.我蹲在她身邊,看著她洗。我一聲不吭,盼著。
(1)這里表現出“我”怎樣的心情?(焦急、執著)
?。?)“看著”“我一聲不吭”,這個動作寫出“我”的心理是怎樣的?(想看看母親還有多少衣服,看看天是不是晚了,心存期盼。)
2.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越來越縹緲
師引導學生體會:環境描寫,寫出光線變暗,暗示時間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時也照應“我”的心情,希望漸漸破滅的失落。
3.忽然有點兒明白了。
?。?)“我”明白了什么?(今天是沒有希望再出去了。)
4.我現在……那聲音無休無止就像時光的腳步。
?。?)師引導學生感受:用光線的變化和聲音,夸張和比喻的手法,寫出等待中的孤獨、時間的漫長及等待無果后的悲傷。
?。?)為什么光線“漫長而急遽”?漫長,時間長。急遽,雖然等待時間很漫長,但是“我”卻并不希望黑夜降臨,希望白天能更長一點。體現出“我”執著盼望的心情。
5.母親發現男孩兒蹲在那兒一動不動,發現他在哭,在不出聲地流淚。
這里表現出他無比的悲傷、絕望的心情。聯想迢迢牽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脈脈不得語”,可以感受到那種極度地悲傷,無以言表。
6.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內心的絕望,無奈。
梳理人物的心情變化:期盼——愉快——等待——執著——焦急——失望——絕望
相對應的時間也產生了變化:陽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7.總結兩條線索并行,寫出人物的心路歷程。
(設計意圖:緊扣習作單元的教學目標,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對文章寫作方法的理解和領悟上,在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引導他們更加關注表達。)
三、積累拓展,質疑問難。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嗎?
2.全班交流。
3.預設問題。
?。?)那是一個星期天,從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昏暗下去”在這里有幾層含義?)
有兩層含義:表現了天色的變化,表明了傍晚的來臨,天色越來越暗了;表現了人物的心理變化,揭示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的心理變化。
(2)我還沒有她的腿高,那兩條不停頓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動,它們不停下來,它們好幾次絆在我身上,我好幾次差點兒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句中的觀察點發生了轉換,這樣寫有什么效果?)
這樣寫讓讀者感到身臨其境,其實也表現了母親馬不停蹄的勞碌情景。
?。?)我感覺到母親驚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過去拉進她的懷里。我聽見母親在說,一邊親吻著我一邊不停地說:“噢,對不起,噢,對不起……”(母親為什么“驚惶”?)
為了生計,母親不停地忙碌,最后還認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當要求”,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因而“驚惶”,連聲對“我”說對不起。
四、歸納總結,當堂練筆。
1. 通過這篇文章,表達了一個怎樣的主題?
文章記敘母親答應帶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務繁忙而一次次爽約的事,表現了孩子期待已久而又落空失望的心理過程,也表現了母親從早到晚操勞家務的辛勞。
2. 試歸納本文寫作上的特色。
?。?)運用描寫表現人物心理。
(2)文章首尾呼應,行文自然。
3.請描寫一次你考試或等待時的心理活動。
五、比較閱讀,方法提煉。
1.學習了《匆匆》和《那個星期天》這兩篇課文,想想它們在表達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試著完成下面的學習單。
課文 表達方式 相同點 不同點
《匆匆》
《那個星期天》
2.學生快速默讀這兩篇課文,自主完成表格。
3.小組合作交流,結合課文中的關鍵語句談感受。
4.全班交流。
?。?)兩篇文章在表達上的相同點是在情感上都表達出了對時光易逝的無奈、惋惜、惆悵。
?。?)兩篇文章的不同點是表達方式的不同,《匆匆》通過運用設問、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達對時光飛逝的惋惜和感嘆?!赌莻€星期天》則是一系列細致的動作、心理、環境描寫來細膩再現當時作者情感的變化。
4、總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們要學習作家們真實自然地表達對社會、人
生、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擷生活之浪花,只有采用生花之妙筆,才能讓思緒在筆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讓真情在紙上縱情地綻放。
一、教學目標
【情感與態度】
養成自信、樂觀的心態。
【行為與習慣】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過程與方法】
1.學會安排有意義的雙休日。
2.能夠從生活中有所收獲和感悟。
【知識與技能】
1.學生展示個人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
2.知道過一個自由而有意義的雙休日。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幫助學生學會自己安排雙休日活動。
【難點】
啟發、培養和發展學生健康、豐富的生活情趣,并引導學生養成樂觀自信的心態。
三、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引導提問法、情景教學法、小組合作法等。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播放英文歌曲,同時猜謎語:兩天未見太陽出——雙休日
過渡:同學們,你們喜歡雙休日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同學們的雙休日是“讓我歡喜讓我憂”。
過渡:為什么有的同學會是喜有的又是憂呢?那么,今天,我們就來談“我的雙休日”這個話題。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分享時分——說說我自己
請學生談談“我的雙休日”怎么過。
提問:①雙休日,你一般是怎樣過的?有哪些活動?
②請用一個詞概括自己的雙休日。
③你覺得最有意義、最難忘的雙休日是哪一次?你是怎樣過的,為什么你覺得最有意義、最難忘?
學生舉手發言,教師總結:大家的雙休日真是豐富多彩。
(二)友情鏈接——看看別人
過渡:大家的雙休日可謂“酸甜苦辛辣”五味俱全了,剛才大家談的都是自己在雙休日中所做的事情,現在我們再一起來看看其他的同學、朋友在雙休日做些什么?
情境一:顯示3組幻燈片《如此雙休日》
1.臥室里,學生懶懶散散躺在床上睡懶覺,不愿起床,就這樣無所事事地度過時間。
2.一學生在房間里一邊寫作業一邊彈鋼琴,忙到精疲力盡,后來打起瞌睡。
3.電腦前,學生玩著網絡游戲,“埋頭苦干”了一天,連晚上也不忘起來偷菜。
情境二:小剛的雙休日
出示“小剛的雙休日安排表”
星期六:
起床--10∶30;玩游戲--10∶40—18∶10;晚餐--18∶20;玩牌--18∶30—21∶30;就寢--22∶00
星期日:
起床--11∶00;午餐--11∶30;打籃球--12∶00—14∶00;看電視--14∶30——17∶20;晚餐--17∶30
情境三:(播放故事)我有一個快樂的雙休日
雙休日里,雖然輕松,但是第一天上午,我還是把作業先完成。每一次坐在書桌旁總是希望時間快點走,可以早點收工,但又不能馬虎,盡量把作業認真書寫。兩個小時的緊張學習下來,終于可以輕松了。伸伸懶腰,把電視機一開,拿著愛吃的薯片,看著《熊出沒》的動畫片,陣陣笑聲不斷……到了下午,約上幾個朋友去學校打籃球,晚上一塊看電影。
星期天,陽光明媚,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鄉下外婆家。并和爸爸來到魚塘釣魚,多年的熏陶及練習,我也成了一個釣魚小高手。父子兩人坐在河邊說說笑笑,釣到了大魚,晚上媽媽親自下廚,我們品嘗到了一頓豐盛的魚大餐,真是一舉兩得啊!
過渡:我的星期我安排,我的樂趣自享,我愛雙休日!這里的“雙休日”有沒有你喜歡的類型?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生活中處處有情趣,情趣也是多種多樣。有健康的、高雅的,也有不健康的、庸俗的。新的生活情趣層出不窮,那么我們的雙休日是屬于積極健康的,還是庸俗消極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回過頭勇敢地審視我們自己和別人的雙休日吧!之后帶學生認識不同情趣的雙休日。
(三)借我一雙慧眼——“雙休日”診斷
過渡:請同學們對前面3個情境的“雙休日”進行判別,并說說自己的看法。每四個人一小組討論,選代表發言。教師總結:
情境一:甲周末就是睡懶覺,一天到晚無所事事,浪費時間;乙只知道玩,不知道學,沉迷于網絡不可自拔;丙成天忙著學習和興趣班,好像很充實,其實超負荷,學生畢竟不是學習機器,這種沒有休息天,連軸轉的學習方式勢必會影響學習效果。
情境二:小剛的雙休日活動單調、缺乏情趣,無法體味生活的樂趣和美;同時,小剛的雙休日活動庸俗、情趣低級,不利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健康。
情境三:在雙休日里,不僅有學、有玩,又有樂,過得既充實,又開心。
所以要建立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專家支招
出示幻燈片:人的一生假如能活到80歲,那么共計有70萬個小時,其中休閑時間占49.7%,睡眠時間占33.3%,上班時間占11.4%,在校學習時間占3.9%,自學時間占1.7%。
提問:以上這些數據說明了如何過好雙休日對提高我們每個學生的生活質量是何等重要,對我們學生來說既要在這兩天中休息,通過身體放松,欣賞音樂,去參加大自然活動等,又要給自己充電,真正做到勞逸結合,過一個充實的、有意義的雙休日。
出示一些雙休日健康、積極、有意義的活動幻燈片圖片。如進行體育活動、做家務、做志愿者、郊游等。
環節三:鞏固提高
教師:請同學為自己設計一份下周的雙休日安排表。要求:①確定一個主題,例如“小剛快樂的雙休日”;②有具體的活動內容、時間安排;③說明設計的意圖
之后教師總結評價點題并情感升華。
環節四:小結作業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我會帶領學生總結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同時讓學生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人生態度,并在下周一談一談自己的周末是否按照計劃執行,心得體會如何。
《那個星期天》是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是史鐵生寫的回憶性的散文。課文記敘了母親答應帶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務繁忙而一次次爽約的事。文章從孩子的角度,刻畫了母親的形象,讓我們感受到母親對孩子的愛。課文大量運用心理活動的寫法,很好地刻畫了孩子的內心的變化,是學生學習心理活動描寫方法的好教材。
1、教學效果(思效)
聚焦插圖,體會人物內心。插圖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語文書上的插圖非常豐富,是課文重要段落或者難理解段落的一個形象解釋。教學中借助插圖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語言、想象等諸多能力,使課堂活力四射,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一課書中兩幅插圖聚焦課文第四段和第六段即無聊的活動、以景襯情。教學中我讓學生仔細看圖,圖文對照,第一幅插圖上為什么有四個“我”?用筆在圖中標出“我”分別在干什么?課文段落中,為什么一連寫了五個“我”?能省略嗎?學生明白“我”跳房子、看著天、撥弄蟻穴、翻看畫報是我焦急、無聊的表現。第二幅插圖重點關注“我”的表情,朗讀課文,理解“我”的失望,忽然明白了時光已經過去了,不再回來了。通過聚焦插圖,學生觀察插圖,說說插圖,注釋插圖,閱讀能力、理解能力逐漸增強。
2、教學收獲(思得)
(1)抓住關鍵詞,品味句子。
抓住關鍵詞句細讀文本,緊扣上下文內容和文章思想情感是進行文本解讀的一種重要方法。文中有一些句子含義較深,需要學生細細咀嚼。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那是一個禮拜天,從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時,我問學生:“昏暗下去僅僅是說傍晚來臨,天色暗下去嗎?”學生通過閱讀下文,可以知道是母親答應帶她出去,而爽約,孩子的心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接著我告訴學生作者是運用環境描寫的方法來寫孩子的心理變化的。這樣抓住“昏暗”這個關鍵詞,體會人物內心的變化,學習習作方法,效果明顯。
(2)找出心理變化的詞語,把握課文脈絡。
這篇課文點睛之處是心理活動的描寫。“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在上課開始,我就讓學生獨立默讀課文,找出“我”心理活動的詞語:“盼(激動)--焦急興奮--失望”,這樣既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又給予學生個性化的解讀的時間。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