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16
這是六年級文言文二則教學反思,是優秀的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今天第二節語文課,我輕松地教了古文《文言文兩則》。
這兩篇文言文的內容都是中國古代故事,內容和道理比較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選編文言文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特點,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時,主要是讓學生結合注釋理詞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明白文中道理。
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方面差別較大,因此我把“讀通”文章作為一大任務。在做文章小結時,我讓學生們去尋找“文言文與現代文”的不同,創建“古文用語庫”,因此,學生積極性很高,從文中歸納出“n”多個古語詞:如之、矣、弗若、曰、非然……頓時,我靈機一動,為了進一步鞏固文言文的學習效果,可以讓學生們仿寫《學弈》。于是,我口頭來作文,以“趙本山”為例來作文。學生們紛紛效仿并快速仿效,涌現了許多大作,例文如下:
學文
易老,通校之善教者也。使易老誨二人文。其一人專心致志,惟易老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神舟將至,思用槍彈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學歌
祖英,通國之善歌者也。使祖英誨二人歌。其一人樂之學也,以快樂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卻不樂于歌也,愁眉苦臉而氣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學生經過仿寫,既對古文產生極大興趣,又對古文知識進行鞏固,效果很好
六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兩則》教學反思
六年級開篇第一課選編的是文言文兩則,這充分說明文言文在我國語文教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這篇課文比較適合兒童的認知水平,文中所蘊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給學生以積極的引導。
我是這樣認為的,在教學中也是這樣做的。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小學生對文言文接觸的又少,能做到正確的斷句,流利地朗讀就已經很不容易。教學中我把指導學生朗讀、背誦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課文所寫的事情和其中蘊含的道理并不難理解,難就難在如何讓學生讀懂每句話的意思,只有每句意思都懂,才能正確的斷詞斷句把句子讀通順。教學中我在這方面很下了不少功夫。其效果還是很明顯的。
在教學中我還注意了以下問題:
一、不必采取對譯法 老師認識的誤區是小孩子不懂文言文,又是初次接觸,。一定要逐詞逐句的對譯,不然學生可能學不會。有效的方法是,學生反復讀懂課文,根據注釋初步理解字詞和每句話的意思。學生如有不懂,教師進行必要的點撥,使學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貫通全文。
二 、充分發揮范讀的重要性 教師范讀課文本身作用不可小覷,范讀文言文更是重要,第一遍要讀的有聲有色,流暢自如,起到感染學生的作用。第二遍一定要讓學生注意斷詞斷句,做到準確。
三、指導文言文的讀法 一要把朗讀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頓得當,三要讀出不同句式的語氣。
四、注重小組討論交流 小組合作探究是一種較新的教學方法,我在教學中也經常嘗試使用。教學這一課同樣適用。讓學生討論文中所蘊含的道理,討論文中對人物的評價。
在這課的教學中,我還有意的傳授了一點兒文言文知識,這樣,以后對孩子還是有一點好處的。
《學弈》教學反思后記
本課教學,是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的學習,學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難如何消除畏難情緒,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有學習興趣,達到思維興奮點是組織教學的關鍵,因此在“備教材”的同時,我也在“備學生”上下了功夫。這樣大大激活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了學習探究的自信心,引導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一、激發學習興趣
本層次的教學采用游戲激趣法和舊知遷移法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思維達到興奮點,讓學生在游戲情境中將舊知成語與新知文言文成語故事相結合,從而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二、讀通,整體感悟文章大意
學生學習新知的過程,是思維火花互相碰撞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聽說讀寫的過程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并進的過程,這無疑會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由此,在設計上,漫談初次接觸文言文的體會,從而領悟文言文的特點,進行體會交流,為下面的理解和朗讀奠定基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讓學生在質疑之后分工合作解決疑難,從而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匯報合作成果的過程中學生們團結協作以簡驅繁,突破難點,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這也打破了傳統,形成了開放式課堂。采用創設情境法,精美的竹簡文言文,詩情畫意的古琴,將學生帶入情境中,身臨其境,熟讀成誦,改變了傳統的評讀僵局,促進了朗讀、誦讀指導的效率,積累了語言。
三、拓展抒發真情
本層次的教學采用總結法和課外延伸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通過推薦文言文成語故事以及搜索文言文的網址引導學生學會積累,提高語文綜合素養,這樣首尾呼應,成語貫穿始末,體現了“大語文”觀。
本課還以讀為主線,初步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培養學習文言文的習慣也是相當重要的,這將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我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讀通、讀懂、熟讀成誦,感悟學習方法,同時也讓學生在批批劃劃中養成學習習慣。
《學弈》教學反思
在教學《學弈》時,我重在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感受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我增設了兩個激趣點,介紹了兩種譯文方法。通過文言導入、朗讀訓練、學生質疑、探究研討、讀書明理等過程,享受文言文學習的樂趣。
一、反復朗讀感悟方法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們必須為學生創設優良的閱讀情境,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
1、教師范讀引好路子
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沒有相應的基礎,而文言文在讀音、意思、朗讀方法上與現代白話文的巨大差別,都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所以教師的范讀對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這種有滋有味、聲情并茂的朗讀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字斟句酌弄清意思
要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探究的時間,引導他們結合課后注釋弄懂字、詞、句的意思,并通過獨立說、同桌互說等形式予以落實,待別是對課文中的“之”、“其”、“為”三個詞出現一詞多義現象,應引導學生在逐字精讀的基礎上,通過進行比較歸納,弄清他們的不同意思,總結出它們在用法上的規律。
《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從各個方面進行精心準備。
在以往的教學當中,我總認為文言文深奧難懂,學生自己幾乎不能自主學習,所以我對于文言文的教學大多采用串講的方式。一句一句,手把手的把字詞翻譯交給學生,希望通過這樣使學生課文中存在的疑惑,從來不敢有所怠慢。但我發現,無論怎樣盡力,學生的效果都很難提高。
為了能有效提高學習效果,我從多方面去精心構思,最后決定屏棄串講的模式,貫徹新課標,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就是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讓他們自主學習,充當學習的主人。一節課下來,我感覺效果還算不錯,得到不少聽課老師的認同和贊賞,學生自我感覺也相當好。
《文言文兩則》教學反思
上課之初就很矛盾,《教師用書》里明明白白地說“小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教師應樹立‘朗讀是第一位’的觀念。并對文言文如何朗讀做出了具體的方法指導:第一是教師范讀,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從而感染學生,激發誦讀興趣;第二是指導學生讀通順。指導文言文的朗讀方法:一要把朗讀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頓得當,三要讀出不同句式的語氣;第三,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熟讀,最后達到背誦。教學就應該這樣教,三個層次,有條不紊地進行。但是,在我們的教學中,能就這樣以讀代講嗎?我們教學雖然不是完全為了考試,但是,也必須考慮考試。考試的時候,讓學生解釋文言文字詞的意思,讓學生說說從文言文中懂得的道理。因此,這就矛盾了,教學中,如果把所有的教學重點放在指導朗讀上,那考試的時候學生就吃虧了。但是,如果兩者都重視的話,那一個課時是完全沒辦法完成教學任務的。
權衡利弊,我最后決定把自習課利用起來,先用自習課的時間教學生朗讀文言文,爭取做到人人都能讀得流暢,讀出文言文的韻味,此時的讀并沒有什么其他的要求,就是讀通順讀流利,我也不管學生是否讀懂了點什么。不是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嗎?我讓學生反復讀,他們借助注釋多多少少會有自己的理解吧。兩個班,各是一節晚自習,一節早自習,都用來讀書了。
正式上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分析重點字詞句的含義,并再次指導了學生的朗讀,有感情的朗讀,讀出自己的體會。并在授課結束后指導學生背誦,當然,我們的背誦不僅僅是背誦課文了,重點字,詞,句的意思是要求背誦的。這樣的教學設想,在實際的教學中,還是不能完美地完成。
教學中,我力求讓每個學生能理解文言文重點字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所揭示的道理,并爭取讓這些知識在課堂中能落實。但是實際情況上,課堂中依然有“掉隊”的學生。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所花的時間還是比較少,學生的朗讀不到位!如何安排每個環節的教學時間,我還需要探索。
總之,上完兩個班的課,我有以下的體會,我自己的班級的學生沉悶,但是學生學得比較塌實,孩子們都在動腦動手動口認真學;新接觸的班級的學生活躍,但是,這些孩子們的學習,人云亦云,動口多,動腦少,不專心,不用心!該如何讓兩個班的學生相互取長補短是我思索的問題。氣氛沉悶的如何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而學生不塌實的如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看似簡單的問題,在解決的時候還是要老師頗費心機的。
萬里長征還僅僅開步,在以后的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時效率將是我重點考慮的問題!
開學的第一天講授了《文言文兩則》,從整節課來看進行的比較順利,但是自己對自己的教學有了一定的想法:
一、成功之處
1、導入課程直截了當。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對于文言文并不陌生,所以我采取了從古代思想家入手,回憶相關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這樣讓學生很快進入了課文的學習,同時也對與課文相關的文言文只是有了一定的了解。
2、本課還以讀為主線,初步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培養學習文言文的習慣也是相當重要的,這將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我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讀通、讀懂、熟讀成誦,感悟學習方法,同時也讓學生在批批劃劃中養成學習習慣。
二、不足之處
1、時間分配上不足,課堂練習沒有做上。
2、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完全被調動,一些孩子還是不張口開朗讀。
三、改進措施
1、把握時間節奏,注意課堂的緊湊性。
2、充分預習、備課,調動積極性。
因為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而且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所以可讓學生借助注釋自讀自悟,重點字詞我稍作點撥即可。在教學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這兩點:
一、緊扣課題和課文結尾,理解“伯牙”為什么要“絕弦”和怎樣的人才堪稱“知音”學生通過讀文就明白了,當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時,子期都能感受出來,總之“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視為知音;子期死了,世間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學生匯報交流時,相機引導他們理解文中四個“善”字的不同含義、“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兩個語氣詞的用法。
二、適當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為當時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技藝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聲一定不止表現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導學生想象他的'琴聲還可能會表現出哪些動人的場景?并且仿照課文句式進行語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 ),鐘子期曰:‘( )’志在( ),鐘子期曰:‘( )’”這樣,既使學生體會到伯牙的琴技爐火純青,又讓學生感受到子期的“善聽”,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知音,還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為子期“破琴絕弦”時,我為學生配樂(二胡曲《長相思》)朗誦了相傳伯牙給子期寫的一首短歌,凄涼傷感的音樂映襯著,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絕。最后,我讓同學們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進一步體會友情的珍貴。通過以上做法,我覺得基本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