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3
這是鐵杵成針的作者介紹,是優秀的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⒈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⒉在朗讀中學會停頓,初步掌握誦讀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⒊理解部分文言字詞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的精致與典雅。
教學重點:
選擇自己喜歡的誦讀方式,反復誦讀,熟讀成誦。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溫故引新
⒈李白詩歌,比賽誦讀。
同學們,大詩人李白的詩,大家背了不少吧,你最喜歡哪一首,背給大家聽一聽。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與李白有著的小古文,請看課題。
(PPT出示:17、鐵杵磨針)
⒉揭示課題,理解鐵杵。
⑴讀一讀
指名讀,讀后評議。
(讀得很正確,很流利,可是中間無停無頓。跟老師來讀——鐵杵/磨針,這樣來讀,有什么感覺?對,有了節奏,感覺很有味道,別人聽了,會認為你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⑵猜一猜
看看部首,“杵”可能是什么意思?那么“鐵杵”呢?
(理解漢字,要看偏旁部首,看“杵”字,是木字旁,就要猜這個字與木有關,“杵”是什么呢?是木頭,是木棒?對,是一頭粗一頭細的木棒。那么“鐵杵”呢?
⑶看一看
請看圖片,這就是鐵杵,一頭粗一頭細的圓鐵棒,要把它磨成一根針,不容易啊。文中寫了誰要把鐵杵磨成針呢?我們來看課文。
二、初讀文本
⒈出示文本,標好停頓。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ǎo)/方/磨鐵杵,問之,曰(yuē):“欲作針。”白/笑其拙(zhuō)。老嫗(yù)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還(huán)/卒(zú)業。
⒉學生自讀,讀準字音。
⒊教師引領,慢慢誦讀。
(重點指導讀好下面兩句話:
相同語句,不同斷句。
在/眉州象耳山下
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
⒋標出停頓,自由朗讀。
⒌同位互讀,互幫互輔。
三、檢查自讀
⒈讀讀詞語,重點正音。
⑴示詞語,指名朗讀下面詞語:
磨針溪眉州棄去yù zhuō huán zú
chǔǎo yù欲作針笑其拙還卒業鐵杵老媼老嫗
⑵教師領讀,讀出節奏,讀得連貫。
⑶學生齊讀,讀得整齊,讀得響亮。
⒉看看部首,猜猜字義。
老媼老嫗
(看“媼”“嫗”的部首,跟“女”有關,聯系前面的“老”,可以想到“老媼”“老嫗”指的就是老奶奶或老婆婆。
⒊指名朗讀,糾正斷句。
(指名朗讀全文,重點糾正斷句。)
⒋學生齊誦,誦得整齊。
四、細讀感悟
⒈觀察字形,說說“曰”字。
⑴找一找,“曰”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讀一讀帶有“曰”字的語句。
⑵聯系文中語句,觀察“曰”字字形,說說“曰”的意思。
(外框是個口字,里面一橫代表舌頭,表示舌頭在動,在說話,所以“曰”就是說的意思。)
⑶讀一讀帶有“曰”的語句。
⒉人物稱呼,不斷變幻。
⑴文中是怎樣稱呼李白的?找一找。
(李太白白太白)
⑵辯一辯:為什么不都稱呼李太白?這樣稱呼有什么好處?
(避免重復,表達更簡潔。)
⑶讀一讀帶有上面人稱的語句。
⒊聯系語句,說說“其”字。
⑴出示句子:
白笑其拙。
太白感其意。
⑵議一議:李白笑誰笨拙?太白感受到了誰話中的意思?
(老媼、老嫗,所以,“其”在這里指老嫗、老媼。)
⑶讀一讀帶有“其”字的語句。
⒋聽聽故事,組組詞語。
⑴教師講述。
在眉州這個地方有一座山,山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象耳山。山下有一條小溪,小溪叫磨針溪。磨針溪這外名字是怎么來的呢?世間傳說,大詩人李白曾經在這座山中讀書……聽出來了嗎?這里的“世”就是?對,世間、世上;“傳”呢?對,傳說。你們發現了吧,古文中的一個字,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一個詞。你們來看看,“過小溪”的“過”,組個詞,“路過”可以,“經過”也很好,“躍過”,也可以,“趟過”,這個詞最好了;“笑其拙”的“拙”呢?笨拙;功到自然成,功?功夫;成?成功。古時一個字,現在一個詞,所以說古文語言簡潔、凝練。)
⒌調調順序,感受句式。
⑴看,下面這三句話,讀一讀,說一說,意思相同嗎?表達的順序有什么變化?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
世傳李太白山中讀書
世傳李太白在山中讀書
(意思一樣,可是表達的順序不一樣,第一句強調的是“山中”,第二句強調的是“讀書”,第三句多了一個字,是現在的說法,感覺是大白話,語言不簡練了。)
⑵讀一讀書中的語句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
⒍猜猜“之”字,一字一句。
⑴之,指的是問誰,問什么?
(老婆婆,你磨鐵杵做什么?
之=問誰?問什么?
老婆婆,你磨鐵杵做什么?
⑵讀一讀帶有“之”字的語句。
五、變幻朗讀
⒈變成詩歌,更加醒目。
磨針溪,
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
未成,
棄去。
過小溪,
逢老媼
方/磨鐵杵,
問之,曰:
“欲作針。”
白/笑其拙。
老嫗曰:
“功到/自然成耳。”
太白/感其意,
還/卒業。
⒉打著節拍,開心誦讀。
⒊娓娓道來,如講故事。
⑴教師講述:磨針溪呀,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哪,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嗨……就這樣,娓娓道來,誰來接著講?
⑵學生講述,講后評議。
(一個故事大王誕生了,一個未來的會講故事的爸爸誕生了……)
⒋抑揚頓挫,像說評書。
(教師引領,一句一句說評書。
話說,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
⒌教師吟誦,音韻悠悠。
(這篇小古文,語言凝練,語句像詩一樣,不但可以讀,而且還可以唱。如果有古琴來伴奏,那就更好了,你聽——(教師吟誦)
⒍總結歸納,提煉方法。
一篇小古文,可以慢讀,可以打著節拍讀,可以講述,可以說評書,還可以唱上一曲,手舞足蹈,形式多樣,讀得開心,讀得陶醉!
六、嘗試背誦
⒈看著填空,嘗試背誦。
⑴出示內容。
磨針溪,在。世傳,未成,。過,逢老媼,問之,曰:“。”白。老嫗曰:“。”太白,。
⑵自由背誦。
⒉樂于展示,我來背誦。
⒊眉飛色舞,齊聲背誦。
七、拓展延伸
⒈出示諺語,大家誦讀。
這個故事,可以濃縮成兩句諺語,看:
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⒉指名朗讀,
⒊齊聲誦讀。
八、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篇小古文,初步學會了如何斷句,如何理解字詞,如何開開心心地誦讀,俗話說,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愿大家多多誦讀小古文,喜歡上小古文!下課。
一、太白印象,故事入題
1. 李白,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你知道他嗎?學生自由交流。(出示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2. 差不多每個中國人都會背上幾首李白的詩,自由說說他的作品——(《古朗月行》 《靜夜思》 《贈汪倫》 《望廬山瀑布》 《夜宿山寺》 《望天門山》 《朝發白帝城》……)。在上個單元的語文園地,我們就學過他的《獨坐敬亭山》,一起背誦。
這么了不起的一位大詩人,小時候和所有淘氣的孩子一樣逃過學,你知道關于他逃學的這個故事嗎?
3.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故事的最初版本——文言版的《鐵杵成針》。
4. 一般情況下,人們說起這個故事,會在這四字中加上一個字,你知道是什么字嗎?(磨)請你結合故事特點,就這個“磨”字,提幾個問題。(為什么磨?怎么磨?磨的結果如何……)這些問題在原文的閱讀中能不能找到答案呢?
二、初讀課文,要素入手
1. 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指名朗讀,字音、句讀指正。
重點字音:逢、媼、卒
句讀: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3. 故事一般包括哪些要素?根據閱讀,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嗎?
時間:無
地點:象耳山下磨針溪
人物:李太白 老媼
起因:李太白讀書未成棄去
經過:逢老媼磨針
結果:還卒業
4. 蹊蹺的第一句,出示: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
(1) 你覺得這個故事的開頭有什么不太一樣?(學生自由發現)
(2) 時間的空缺:說明這個故事的“無根”。
(3) 對比兩種說法有什么不同?
在象耳山下有條磨針溪。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
——突出了“磨針溪”,將其作為主要描寫的對象。
(4) 思考:這個故事和這條溪的名字哪個先有的?
5. 小結:如此開頭,引出的故事只能是一個“世傳”。
三、深讀課文,環節入勝
1. 再讀課文,找出故事三要素對應的句子。
2. 品讀起因。出示: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
(1) 運用組詞法理解帶點的詞。(傳:傳說;成:完成;棄:放棄)
(2) 理解“棄去”,出示:
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司馬光》)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
請用句式說一說:( )放棄( ),離開了( )。
“棄去”是什么意思?(放棄后離開)
(3) 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句子的意思。(世間傳說李太白就在這座山中讀書,還沒有完成學業,就放棄離開了學堂。)
(4) 你有什么想問李白或是替李白回答的嗎?(你為什么不繼續學習?你準備去哪兒?你為何要放棄學業?你最喜歡什么……作業太多、老師太嚴厲、我想散散心……)
(5) 看來兒時的李白和我們一樣頑皮,有各種各樣想要逃學的理由。
3. 品讀經過。出示:
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
(1) 過渡:這象耳山可有太多太多值得欣賞游玩的地方了,李太白遇到了一件蹊蹺事兒。
(2) 讀一讀書中對“是”和“方”的解釋,和我們平常對這個詞語的理解有何不同?
文中:是——這;方——正在。
常見:是——與“否”相對;方——表示形狀。
(3)你還能自己理解哪些字詞的意思?
逢——換字幫助理解:遇、碰……
老媼——老奶奶。
欲——想,準備。
(4) “問之”,這里原本應該有對話的,卻被省略了,哪個字起到了這個作用呢?(之)這個“之”指什么?(老媼,問老媼的話)發揮你的想象,補充一下:
太白問:老奶奶,______
___________?
(您這是在干什么呀?您為什么要磨鐵杵呀?您想做什么……)
白問:“老人家,汝_____
___________?”
(作甚?為何磨杵?欲何為?欲作甚……)
(5) 根據老媼的回答“欲作針”,判斷一下哪種問句比較合理,進行角色表演朗讀。
(6) 還可能有第二次對話,會說些什么呢?同桌結合補充內容,進行角色表演朗讀。
(7) 集體讀原文。
4. 品讀結局。出示: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1) 過渡:李太白就是李太白,遇到了這樣有趣的一件事,聰明的他得到了點化。
(2)指名說說句子的意思。(李太白深深地被她的意志所感動,返回學堂完成學業)
(3) 你認為李白所感的是一種怎樣的“意”?(意志)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你可以用哪些詞語來描述?(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孜孜不倦…… )
四、人物品味,情境入詩
(1) 找人物。讀完故事,我們來看看故事里的人:李太白,老媼。請你找一找這兩個人物在文中出現了幾次?
A. 直接出現:李太白、太白,老媼
B. 代詞出現:之、其——老媼
李太白除了會“問之”,還有可能( )之。李太白除了“感其意”,還有可能“ ( )其( )”。
C. 發現隱身:(李太白)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李太白)問之。
雖然隱身,還是被大家火眼金睛看出來了。文言文中這樣的省略主語的現象很常見。
(2) 請根據提示,復述課文:
磨針溪,在( )。世傳( )讀書山中,未成,( )。過是溪,逢( )方( )。問之,曰:“( )。”太白( ),還( )。
(3) 感“文”意。
A. 讀過這個故事,你有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方嗎?
——神秘的“老媼”
——做著不可思議的事情:“磨杵成針”
——老媼真的為了得到一根針?一根針用得著用鐵杵來磨?
(李白家的親人特意安排的,老師安排人扮演的,神仙變化的……)
B.“世傳”的目的是什么?(教育孩子完成學業,不可半途而廢)
C. 你曾經放棄過什么追求嗎?讀了這篇文言文,你又感何意呢?
(4) 句式訓練:
( ),未成,棄去。讀《鐵杵成針》,感其意,( )。
五、作業:
1. 盡量用文言講述故事。
2. 收集古代好學故事,與大家交流。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故事中的生字新詞,了解故事的內容.
2.學習成語故事《鐵杵成針》,理解成語的意思,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的理解。
3、能用自己的話復述成語故事
二、教學重難點
1.學習成語故事《鐵杵成針》,理解成語的表面意思,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產生了大量的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后來人們把這些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加以錘煉,便形成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下中華語言文化的精華,背誦下我們積累的成語。)
2、學生起頭,背誦成語接龍。(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還會積累更多的成語,希望同學們繼續保持這種學習精神。)
3、導入:成語是我國語言文化的精華,它們有的莊重嚴肅,有的機智幽默,而且大多數的成語背后都有一個生動的故事。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個有趣的成故事,大家想不想看?這個成語故事的名字叫做鐵杵成針。(板書課題:鐵杵成針)不過,老師有個要求,希望同學們能帶著這些問題認真去觀看。
4、出示閱讀提示,指名讀要求
(二)、學習成語“鐵杵成針”
1、欣賞故事
2、小組討論交流
師:故事我們已經看完了,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學習提示和故事內容,把你的發現和你小組內同學說一說
3、匯報
①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
②李白在學習上遇到了什么困難?后來又是什么事情使他改變了對學習的態度?你對他了解嗎?(指名背李白的詩,出示李白的資料的課件)
③現在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鐵杵成針”這則成語的意思?鐵杵是什么意思?(學生說后,觀看課件,板書成語意思:將鐵杵磨成細針,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就必有成果。學生齊讀)誰能用鐵杵成針說句話?
④看了這個故事,你最想說些什么?
師:只要同學們堅持學成語,日積月累,就會掌握很多詞條,你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會不斷提高,這就好比鐵杵成針。
(三)表演鐵杵成針(李白這些成績的得來跟他的勤奮好學是分不開的,然而,鐵杵成針這件事卻對他后期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演一演鐵杵成針這個故事
1、小組內先分工排練
2、全班匯報
(四)“鐵杵成針”告訴我們的道理是:--------?誰能講一講你自己所熟悉的成語故事
(五)練習題
1、看圖猜成語,說意思
2、成語計算題
(六)總結
師:李白被人們成為“詩仙”,是個很有才華的偉大詩人,但是連這么有才華的人都需要刻苦地學習,那么普通人不就更需要努力了嗎?因此同學們,無論我們的才華、天資如何,都應該努力學習,無論做什么事都應該持之以恒,這樣才能成功呀!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