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12
這是池上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一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導語】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譯文
一個小孩撐著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蓮回來。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注釋
小娃:男孩兒或女孩兒。艇:船。
白蓮:白色的蓮花。
蹤跡:指被小艇劃開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橢圓形葉子浮在水面,葉下面有須根,夏季開白花。
鑒賞
這首詩寫一個小孩兒偷采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致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詩人在詩中敘述一個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準確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間的心情,勾畫出一幅采蓮圖。蓮花盛開的夏日里,天真活潑的兒童,撐著一條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蓮花玩。興高采烈地采到蓮花,早已忘記自己是瞞著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沒想到去隱蔽自己的蹤跡,得意忘形地大搖大擺劃著小船回來,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輕輕蕩開,留下了一道清晰明顯的水路痕跡。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常可愛、可親,整首詩如同大白話,富有韻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長寫敘事詩的大詩人。他的長篇敘事詩,將所敘事物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飽含著詩人自己的情感。同樣的,他的詩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二絕》就是這樣一組描寫一種平凡生活的小詩。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兩個小景寫得可愛、可親、可信。
近期,有幸學習了季老師執教的古詩《池上》。《池上》的作者白居易用質樸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細膩傳神地刻畫出一個天真可愛的“偷采白蓮”的鄉村小娃,小娃天真無邪的形象在詩人的筆下顯得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
1.巧抓古詩的詩眼。教學中,季老師通過觀察學生的眼睛,引入“詩眼”,首先通過復習《夏日田園雜興》和《村居》兩首詩讓學生說說透過詩眼好像看到了什么然后巧妙地引入本課的詩,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最后學生能順利地找到《池上》這首詩的詩眼,進而很容易把握住了全詩。
2.善用學生的慧眼。引導學生欣賞視頻、指名讀、聽老師范讀等形式,使學生頭腦中浮現出相應的畫面。通過自主交流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進而理解句意。此詩通俗易懂,學生理解上沒什么大的困難,很順利地說出了詩的意思。季老師通過讓學生反復朗讀古詩,學生從中去發現問題:小娃的家在哪?年紀大約多大?怎么去摘蓮蓬的?為什么要去偷呢?……由此感受到小娃的天真可愛。
3.精在學生的想象。季老師在引導學生想象上花了功夫,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促使學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季老師引導學生聯系小娃采蓮的原因、采蓮的過程等,通過讓學生想象來表演。在談對“偷”的理解時教室象開了鍋的沸水,孩子象小麻雀一樣爭論不休。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抒發對問題的感悟與質辯:小娃去采白蓮到底是天真還是“偷”?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學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對教材的不同體驗和感受。最后我們達成共識: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會留下那么明顯的蹤跡了,所以這個“偷”字更能體現出小娃的天真可愛。
4.憶升童心童趣。最后,季老師讓學生回憶自己小時候瞞著大人做過的事:學生偷看電視、偷吃沒有成熟的柿子……說著說著,大家都忍俊不禁。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知道了:這里的偷采與一般的偷盜行為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會留下那么明顯的蹤跡了,詩人寫“偷采白蓮”的小娃更能體現出他的天真、可愛、頑皮,突出其童心童真童趣。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總能煥發出迷人的光彩,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季老師運用了提倡自主閱讀,尊重個體感受,重視學法指導,體現各方互動。教師的語言簡潔,充分體現精講多練的原則,盡可能多的把課堂時間留給了學生,努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白居易的《池上》一詩描寫了一個小孩“偷采白蓮”的妙趣情境,非常接近兒童的生活,符合兒童的心理。因此本課的設計,我把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境、增加語言積累、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有機地結合為一個整體。
新課一開始,我就展示了荷塘的景色圖片,讓學生感受荷塘之美,再讓學生贊美荷塘,說出荷塘之美。這一環節設計,把學生帶入古詩的情景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下面學習古詩做好鋪墊。接著讓學生自由讀古詩,初步感知古詩。把古詩讀通順,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
第三部分是通過自主閱讀,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促使學生全面深入地感悟。體會詩歌的情感是孩子學習詩歌的難點。因此,我第三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進入“偷采白蓮”的兒童的內心世界,體會“偷”、“不解”的用字之妙,感受孩子的頑皮可愛;抓住“不解藏蹤跡”體會孩子的純真、質樸。本環節的設計旨在使作者情、詩中情和學生情水乳交融,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但這一環節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體會小娃的.天真、可愛時,做得不到位。比如學生在體會“偷”字時,有的學生在下面小聲地說是“偷偷摸摸”,而我沒注意,沒有把握好這一塊生成。在引導學生體會小娃的“天真、可愛”時,本來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插圖來體會的,但一緊張,直接就把答案說了出來,沒有通過意境來體會,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
詩歌教學重在朗讀。所以我第四個環節的設計就重在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這一環節的朗讀,我以課件呈現,先出示整首詩,然后逐步加深難度,最后只出示題目,讓學生讀,以達到熟讀成誦的效果。從而體會詩歌的音韻美與意境美,通過熟讀成誦和拓展閱讀,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教學這一環節,由于第三環節拖了時間,導致在朗讀上有點倉促。
整堂課上下來,感覺前“松”,后“緊”,作業的時間都沒有了。 這也提醒我以后的課堂上要注意課堂節奏。
《池上》教學反思2
《池上》是一首反映兒童生活,充滿兒童情趣的小詩,讀來朗朗上口。課堂上老師通過這首小詩應該教給學生什么呢?我想到了“童年”的話題。因為這是表現古代兒童生活的古詩。現在的孩子正處于無憂無慮的兒童時期,更易激起孩子情感的共鳴。
雖然這首古詩難度不大,學生初讀便能理解大意,但對詩中的意境及一些關鍵詞的正確理解還是有難度的。如《池上》中“偷”學生如果不能正確理解,將會影響對詩主旨的把握。尤其是如何通過這首詩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呢?于是,我把“詩中有畫”的審美方法巧妙地融于整堂課的教學之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蘇軾對詩人王維詩的評價,它代表著詩與畫互相融合的完美境界。而這首小詩就用淺顯的詩句描繪了一幅幅優美生動的畫面。《池上》就好比一組鏡頭,攝下一個小孩兒偷采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致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教學《池上》時,我讓學生先美美地欣賞一組表現荷塘美景和小娃偷采白蓮的畫面,然后。學生很快進入了詩歌描繪的意境之中,在想象中領悟了“偷”字的真正含義,體會到了小兒天真無邪的特點和白居易對孩童的喜愛之情。
課尾我布置了一個課外作業,出示了一組描寫兒童生活、反映兒童情趣的古代詩歌,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誦讀,想象詩的意境,然后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詩,用彩筆畫出詩句描繪的畫面,然后給畫面配上詩句,讓詩畫合一。想通過孩子們創作的“詩畫合一”,培養孩子們書寫規范、端正,同時增加趣味性。
課已完,但還有一些遺憾。古詩中生字的恰當處理,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低年級學生進入古詩意境?這些問題都留給我不斷思索,促使我在教學中不斷研究,不斷思考,促使自己進步。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