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2-08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隨筆粘土50篇,是優秀的小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幼兒教師隨筆:泥巴樂
幼兒園的美工區里,孩子們都沉浸在玩泥的快樂之中,玉玉卻在操作臺前轉來轉去,一會兒用工具戳戳泥巴,一會兒跑到小伙伴那兒湊熱鬧,就是不肯動手玩泥。問她為什么不玩,她說“臟”。老師有些不解,玩泥、玩水不是孩子樂此不疲的游戲嗎,為何玉玉不喜歡呢?一天,媽媽來接玉玉,老師忍不住同她交流了此事。媽媽的一番話道破了天機:“老師,我覺得泥巴沒啥好玩的,咱們小時候是沒條件,現在有條件了就要給孩子最好的。我家玉玉的玩具可多了,高檔又漂亮,還開發智力,哪能再委屈孩子玩那些臟泥巴呢!萬一里面有細菌,孩子生病了可麻煩了。” 這樣的觀點在家長中不算少數。給孩子最好的是所有家長的愿望,但我們給孩子的是不是他需要的呢?高檔玩具雖好,卻不能完全取代天然材料賦予孩子的發展價值。泥巴的可變、可塑、可還原性能充分滿足孩子玩的天性,那種在指掌間擠壓的感覺會不斷刺激孩子大腦神經的發育。孩子在盡情地拍打、抓握、堆砌、踩踏泥巴的過程中,不斷激發出創作的欲望。我們一起來看看,家長不以為然的泥巴,是如何在孩子手中玩出花樣、玩出智慧的吧。 在玩泥中樂趣無窮 孩子們光著腳丫,一腳踏進泥池,泥巴瞬間包裹了小腳丫,那冰涼、滑膩的感覺讓他們尖叫不已。“噗嗤噗嗤”,泥漿從腳趾縫間滋滋往外冒,怪怪的、癢癢的,像怪獸巨大的手拉住了孩子的腳踝……沾滿泥巴的小手,在泥池中攥來攥去,像是要抓住什么。可泥巴仿佛狡猾的泥鰍,不停地在指縫間溜走,怎么也抓不住,引得孩子們邊抓邊咯咯笑個不停…… 觸覺是人類發展最早、最基本的感覺,是嬰幼兒最初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豐富的觸覺刺激對孩子的智力與情緒發展有重要影響。泥巴冰涼、黏稠、滑膩的特性能帶給孩子多元的觸覺神經刺激,使孩子在擠壓、揉搓的過程中獲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滿足。在玩泥中充分感知 孩子們在美工區玩泥。小唐邊往黃土中倒水,邊伸手在泥盆中攪拌,嘴里不停嘟囔著:“太干了,好費勁啊……好了好了,轉起來了……”黃土在小唐手里慢慢變成泥巴、泥漿了,小手的攪拌越來越快,盆里漸漸出現了漩渦。小唐邊攪邊笑著說:“快看,蝸牛殼、蝸牛殼!” 在玩泥巴的過程中孩子不斷感知黃土變成泥巴、泥漿的過程,發現了泥巴在不同狀態下表現出來的特性。孩子在與泥巴互動的過程中探索著不同動作下泥巴形態的變化。 在玩泥中藝術表達 經典故事《西游記》是孩子們的最愛,一個個活靈活現的形象被孩子們塑造出來,或騰云駕霧,或牽馬前行,或打退妖怪。超然用幾塊泥球摞在一起做出了尤其突出的千里眼;于浩將兩堆泥巴合體變成了花果山;奧然精心地塑造了一個惟妙惟肖的“玉皇大帝”。泥巴激發了孩子表達與表現的愿望,玩泥巴讓孩子不斷發出自己的聲音,表征自己的認識,分享創作體驗,語言表達、藝術表現力自然得到發展。爸爸媽媽快行動起來吧!讓孩子在這個最渴望親近自然的年齡,盡情玩起來! 何處尋“泥” 田間地頭閑暇之日帶著孩子提著小水桶,拿著小鐵鍬,騎著腳踏車來到河邊、濕地、樹林甚至田間地頭,隨處可見各種鄉間的泥土。在輕松愜意中和孩子堆個高山、挖個洞穴,甚至揚一場“土面雨”,一起享受玩泥巴的樂趣。用各種“泥”替代現代城市里要想找到鄉間的泥土已比較困難。除了從大自然中獲取,還有哪些途徑可以獲得材料呢?在幼兒園,孩子們可以玩彩泥、橡皮泥、黏土、陶土、瓷土等,這些材料爸爸媽媽可以在市面上買到。社會上還有一些專門學“陶藝”的培訓機構,只要孩子感興趣,可以試著去體驗。在玩泥的過程中,有幾點注意事項可供爸媽參考。 ●準備工作不可少雖然泥巴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好伙伴,但太亂太臟也常讓爸媽頭疼。不妨用閑置的襯衫、T恤當孩子的工作服,玩泥前和他一起鋪一張地墊或桌布,玩夠了再和他一起收拾好。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既能體驗到快樂,又能養成良好的習慣。 ●興趣萌發需等待為孩子創設玩泥的環境,激發他的興趣是首要的。孩子剛發現泥巴時,可能會肆無忌憚地撲上去,也可能會小心翼翼地戳一戳、摳一摳,并不急于動手。這都沒關系,重要的是不打擾他,讓他用自己的方式去認識、了解、體驗泥巴。父母這時可以親自動手,抓一塊泥巴和他一起揉、搓、拍、切……這樣孩子會更容易進入角色。 ●“像與不像”不重要孩子往往喜歡用泥捏出造型,然后用它們來講故事,玩過家家、打怪獸等游戲,但他們往往沒有捏出我們期待的作品,甚至還會很快隨著游戲的變化把它們破壞掉。其實泥巴在孩子眼里就是玩具,他需要城堡,泥就變成了城堡;需要機槍,它又變成了機槍。 ●成人管住“嘴和手” 孩子正在玩泥時,爸媽請管住自己的嘴和手,別剛開始就給孩子提塑形要求:“給媽媽捏個小兔吧。”“看我捏的樓房多好,你也捏一個吧。”“我教你捏一棵大樹吧。” 孩子正聚精會神地“創作”,不要在旁邊不時地指點,“注意這邊,怎么歪了?”如果孩子沒及時“修正”,甚至會伸手“幫忙”。孩子本來玩得正高興,被我們這一“添亂”,很可能完全沒了興致,成人過多的干涉會干擾孩子的想法。一旦泥巴不能表達孩子本真的想法,而只是爸爸媽媽的意愿,也就成了沒有生命的擺設,再無樂趣可言。總之,玩泥是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去感受泥土的奇妙,體驗玩泥帶來的快樂吧!■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橡皮泥寶寶哭了
在剛剛開學的幾個星期,我們在美工區投放了橡皮泥,剛開始的時候幼兒還不知道應該怎么玩橡皮泥,但是他們對玩橡皮泥的興趣卻很高。這一天周帥含來到了美工區,他拿起了橡皮泥只是胡亂的拿起來在手里擺弄,又過了一會他開始沒有興趣了,看看人家玩的,又捏捏自己的橡皮泥,他捏了一點點的橡皮泥就往人家那里一扔,又捏了一點點的橡皮泥往地上一扔,而他好像也從中找到了樂趣一般,很有勁的亂扔著。見到這般情景,我馬上走了過去,對著他旁邊的一個小朋友說:“韓心怡,我聽到好像有人在哭哎,你聽到了嗎?好多的橡皮泥寶寶都在哭呢,我們聽聽他們在哭什么呀?”聽了我的話,周帥含好像也被我吸引了,也在聽著我們倆的對話。于是我繼續說“橡皮泥寶寶說他們找不到家了,所以傷心的哭了!”“那橡皮泥寶寶的家在哪里呀?”“盒子里”旁邊的一個小朋友說到。聽了我們的話,周帥含一個人默默的把剛才亂扔的橡皮泥放進了盒子里。看到這樣,我說:“聽,現在橡皮泥寶寶都找到了家了,他們開心的笑了呢!”周帥含的臉上也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案例分析:
1.根據游戲的進展過程,選擇適宜的介入時機,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游戲的開始階段,周帥含是第一次接觸到橡皮泥,所以他并不會玩,只是自己在那里胡亂的擺弄。而此時,我采用的方法是繼續觀察,因為在游戲開始階段幼兒需要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和空間。而后,當他出現亂扔的不文明的生活習慣時,我則選擇了介入游戲的方式,因為這從游戲的發展水平,及幼兒的生活習慣培養來說,當幼兒出現了不良的習慣的時候,老師都有必要進行介入,而根據周帥含的個人特點,我采用了平行游戲的方法進行游戲的介入。
2.根據幼兒的情況,選擇適合的游戲指導方式,促使幼兒自覺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周帥含是我們班比較調皮的一個孩子,平時他的注意力比一般的孩子就要短很多,在游戲中他持續的時間不是很久。有的時候對老師的直接教育,他也只會笑笑,成效不是不大。所以在游戲中當周帥含出現將玩具亂扔的情況時,我沒有采用直接介入的方式進行指導,而采用的方法是共同游戲的方法,通過在他旁邊與其他同伴的游戲和對話引起她的興趣,用擬人化的語言暗示他,將橡皮泥亂扔出來是不好的,它會找不到家的,這樣的處理方式便于小班孩子的體驗和接受,所以從游戲的結果可以看出,這樣的指導方式是有效、可行的。
教學隨筆——玩彩泥
幼兒園泥塑教學作為一種藝術教育的內容之一,教師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著眼于幼兒的可持續發展,提升幼兒的美感已成為班級教育的一個目標。
第一:在幼兒泥塑的過程中,幼兒從揉、捏、搓、壓等粘合彩泥的過程中,幼兒體驗到了捏泥的快感和游戲感。彩泥本身也蘊藏著色彩美,線條美,造型美,彩泥的趣味性又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讓孩子盡情的玩彩泥,從生活中最熟悉又讓幼兒感興趣的物體開始制作。例如:在安排教學內容時,也是把相同或者相似類型的物體安排在同一個主題單元里進行練習。經過這樣一系列的分析比較練習后,不但讓孩子比較方便的掌握了同一類型或相似類型物體的基本捏法,而且也提高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二:從平面到立體。由于幼兒的蘇思維是直覺的半邏輯思維特點,因而很少出現“胸有成竹”的狀況,大多數是在行動中“遷想狀物”。在泥工活動中,幼兒將在手中團、搓、捏、壓,隨著粘土的變長,他們會聯想到“小棒”的形象,隨著粘土的變圓,他們會聯想到“皮球”“圓宵”等形象。根據這一特點,我們的教學都是從立體到平面。例如:從立體的草莓、蘋果、西瓜、桃子等等,到平面的各種動物的塑造。
第三:泥工與繪畫結合。在進行幼兒泥工教學的同時,我們根據泥塑作品內容的不同,將泥工和繪畫相結合。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幼兒對泥塑的基本特征掌握較好。同時在已經有了捏泥的基礎上,幼兒能將泥工的作品一繪畫形式表現出來。同時,也通過繪畫的基本步驟,幼兒能自己制作出平面的泥塑作品。例如:熊貓,恐龍等多種動物。通過這樣的交替練習,不僅提高了幼兒的繪畫與泥塑制作技能,更大程度上鍛煉了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這對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有著促進的作用。幼兒在泥塑的創造過程中,能真正體會到創造性活動的愉悅,享受著成功的快樂。
總之,班級在開展泥塑活動以來,我們欣喜的發現,幼兒的雙手變靈巧了,思維更活躍了。幼兒將心中美好的事物通過泥塑的制作,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讓思維產生興趣,對于生活中的美,幼兒的關注逐步從無意到有意,對美的探究更主動。如果說,童年是一幅畫,幼兒的泥塑特色就是畫中色彩墨線勾勒的最美風景。
幼兒園教育隨筆:不要剝奪孩子玩泥的天性
泥土滋養人類,也孕育了人類文化,孩子愛玩泥巴似乎是人類的天性。原本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卻遠離了鄉土氣息,在家長和老師的“呵護”下,孩子很少沾上一點土珠,就連幼兒園開展的泥工活動也是由橡皮泥代替,時間長了孩子也會厭煩。
這次泥工活動,我破例為大班孩子們準備了粘土,當我課前在準備和泥時,不知不覺的孩子們圍在了我身邊。一個、兩個、三個……泥團擺在了地上。甜甜發話了:“老師,您要干什么?”我說:“你們猜猜看。”大多數孩子說不知道,行行小朋友說:“是為我們準備的嗎?”我夸獎:“你真聰明,愿意玩嗎?”孩子們在一旁拍著手說:“愿意——!”當把一個個泥團分給孩子們,他們入獲得寶拿著心愛的泥團,學著老師的樣子揉啊、團啊……,不用做任何的講解。我做起了小時候——東道上,西道上,都來看我花爆仗“啪”——,孩子的花爆仗也一個接著一個響起來,“耶——”東胡同,西胡同,都來給我補補丁,這時你給我補,我給你補……。之后,啟發孩子做一件自己喜歡的物品,一會兒功夫,飛機、汽車、房子、各種動物、餐具等等展顯在面前。帶領孩子們進行了泥塑展示,當讓孩子們把作品擺在泥工區時,浩浩小朋友說:“老師,什么時候再玩?”婷婷懇求說:“老師,再玩會兒吧?”……。我無奈的告訴他們:“以后泥工活動,我們繼續玩泥巴,好嗎?”看到孩子們那歡呼雀躍勁,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通過這次玩泥巴,看到了自然資源和民間藝術活動的魅力,不但能給孩子們帶來無窮的樂趣,而且豐富了孩子的知識面,還培養了孩子們的合作精神。
《幼兒園教師教育隨筆30篇》:幼兒園教師教育隨筆第1篇篇一:幼兒園教育隨筆經常聽到家長在接孩子的時候問:今天你學什么了?你怎樣就學不會呢?你瞧某某某畫的多好!你看看你畫的那是什么呀?諸如此類的話語。家長
《幼兒園教育隨筆200篇》:幼兒園教育隨筆第1篇 幼兒園教師隨筆(一): 讓孩子學會寬容 寬容,就是寬恕容忍,指能容納異已和理解與愿望不符的事物。是一個人對社會對人生所抱有的進取的生活態度。是
《小班幼兒隨筆10篇》:第1篇小班幼兒隨筆 新學期開始,我們又迎來了一批新的小朋友。他們中大多數孩子沒有上過托班,乍然離開自己熟悉的家和家人,進入幼兒園這么一個全新的環境,有多么的不適應。 看,幾個性格內向、膽怯的孩子從父母或爺爺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