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班語言教案20篇,是優秀的幼兒園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第1篇、中班語言云彩和風兒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初步欣賞散文,體會詩句的優美和趣味性。
2、理解秋季風兒使云彩千變萬化的特點。
3、能大膽地將自己想像的云彩的變化表現出來。
4、愿意欣賞散文,感知散文語言的優美,風趣。
5、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配樂散文磁帶,錄音機,課件。
2、字卡:“云”。
3、為幼兒提供一些簡筆畫。
活動過程: 一、猜謎引入。
1、教師出示謎面,引導幼兒猜謎。
師:今天孫老師帶來了一個謎語,我們大家一起來猜猜,好嗎?(評析:對于中班的幼兒來講,他們初步具有一個猜謎的基礎,通過猜謎的方式,來引導幼兒活動的興趣,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
謎面:身體輕又輕,空中來旅行,有時變老虎,有時變大象。
師:說說看為什么是云呢?(云在天空中,它的身體輕輕的)(評析:讓幼兒從謎語中了解到云是千變萬化的,為下面的活動埋下伏筆。)
2、教師出示字卡“云”,引導幼兒認讀“云彩的云,白云的云”。
師:這就是我們小朋友說的“云”的字寶寶。我們一起來說說。(云)云彩的云,白云的云。(評析:中班部分幼兒已經認識“云”這個字,通過讓小朋友一起來認讀,有助于提高幼兒的注意力。)
二、幼兒欣賞配樂散文,感受散文中優美的意境,理解散文詩的內容。
1、師談話引入:我們看到的云除了像老虎,像大象,還像什么呢?(幼兒講述:像小雞,像馬,像花朵,還像鴨子等等。)教師出示幼兒講到的圖片。小朋友真棒,老師這里還有一篇關于云的散文,它的名字叫《云彩和風兒》,我們一起來聽聽里面的云彩怎樣,,風兒怎樣?(評析:從幼兒的生活經驗中,讓幼兒發現云彩的多變性。在播放課件和配樂磁帶之前拋出問題,讓幼兒在欣賞散文時能有側重點。通過讓幼兒欣賞散文,讓幼兒感受散文的優美和趣味性。)
2、幼兒欣賞散文,并結合課件的演示,幫助幼兒理解散文的內容。
師:散文里的云彩變成了什么?
師:小朋友說散文里說云彩怎樣,風兒怎樣?
師:為什么散文說云彩真有趣,風兒真能干?(幼兒:云彩可以變成帆船,變成獅子,變成胖娃娃。因為有風的吹動,云彩才會千變萬化。)(評析:教師以層層遞進的方式提問,不僅有助于幼兒 理解散文的內容,同時也突出本環節的重點,進一步理解風兒使云彩千變萬化的特點。)
師:這是一篇很優美的散文,你最喜歡散文里的哪一句話?再來聽一遍,聽到你最喜歡的句子你可以說出。(評析:本環節在整個活動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以幼兒說說散文中最喜歡的句子,培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開拓仿編散文的思路,同時也讓幼兒再次完整的欣賞散文。)
三、幼兒仿照散文的句式嘗試仿編。
1、師:剛才小朋友告訴我,云彩變成XXXXXXXXX,你會用散文的話和邊上的小朋友說說,一會來告訴其他小朋友。(評析:通過讓幼兒相互交流的方試,來仿編散文,加強幼兒學習的主動性。)
2、引導幼兒用“吹呀吹,云彩變成XXXXXXXX的句式說說。
師:我們小朋友真聰明,誰愿意來試試,用散文里好聽的話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說出來。
師:XXX小朋友說的真好,我們也來說說。(教師帶領幼兒配上動作)(評析:以生動的身體語言,加深幼兒對散文句式的認識,增加幼兒學習的趣味性。)
四、教師帶領幼兒用仿編的句子連起來朗誦一遍。
師:請小朋友把這些連起來,我們一起說說。(評析:用幼兒自己仿編的句子來朗誦,增加幼兒的自豪感,感受散文的優美和趣味性。)
活動反思: 1、對于中班幼兒來講本篇散文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只通過兩遍的欣賞,幼兒還不能全完的掌握散文的內容和仿編句子。可以調整為分三遍欣賞,層層遞進的方式來引幼兒掌握散文的內容,并且能進行仿編散文。
2、在讓幼兒說說散文里的云彩變成什么?這一環節中,當幼兒回答說到變成獅子的時候,教師應該繼續追問下去:獅子怎么樣啊,為下面的仿編創造條件。
3、本次活動幼兒學習與仿編的興趣十分濃烈。但師幼互動與幼幼互動的還不夠,教師還可以適當引導幼兒將云彩的變化表現出來,讓課堂氣氛更活躍一點。
4、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提問應該做到更加嚴緊,這樣更有利于起發幼兒的思考。
第2篇、中班語言活動小兔家的窗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圖片,能用完整、連貫的語言大膽地進行講述。
2、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講述能力。
3、通過觀察圖片,讓幼兒理解小兔用冰做的窗子在不同季節的變化。
4、學習詞:暖和、融化。
5、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活動準備: 故事圖片
活動過程: 一、集體看圖講述故事
1、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來了四幅圖畫,這四幅圖畫連起來就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纯磿且粋€怎樣的故事。
2、先來看第一副圖,提問“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有誰,它在哪里?”
輔助性提問:小兔的房子是怎么樣的?(旨在引導幼兒觀察到小兔的蘿卜房里有一個窗洞)
為什么小兔要在蘿卜房里挖一個窗洞呢?(如果沒有窗洞房間里就會很暗。)
現在是什么季節了?(引導幼兒從北風、雪花上說出是冬天到了。)
冬天到了,北風呼呼地吹,雪花飄呀飄。
小兔住在這間蘿卜房子里感覺怎么樣呢?
真冷呀,我們來學學吧。(引導幼兒模仿凍的很冷的表現)
教師示范并帶領幼兒講述圖一“現在我們一起來把這幅圖的事情說一說吧”“小兔做了一間大大的蘿卜房子,還挖了一個空空的窗洞。它就住在里面,冬天到了,北風呼呼地吹,雪花飄呀飄,凍得小兔直打抖。”
怎么辦呢?趕快幫小兔想個辦法吧?
你覺得用什么材料來做窗戶會比較好?
(幼兒自由說說自己的想法。)
3、(出示圖二)剛才小朋友給小兔子想了這么多的辦法,那我們來看看小兔是怎么做的?
引導幼兒觀察并講述。
輔助性提問:小兔帶著什么?來到了哪里?
它來到河邊干什么?它是用什么做的窗戶?
請小朋友把這幅圖畫發生的事情完整連貫地說一說。(幼兒集體嘗試講述圖畫。)
剛才小朋友都講得很好,現在跟著老師再來把這幅圖的事情講一遍吧。教師示范并帶領幼兒看圖講述“雪越下越大,地面蓋上了一層厚厚的積雪,河面結冰了。小兔拿著鐵鍬,在河面上挖了一大塊冰,裝在了窗洞上。”
4、(出示圖三)窗洞上裝上了冰塊,有什么變化了?誰能試著用完整、連貫的話來說說這幅圖。
輔助性提問:現在,小兔住在房子里感覺怎么樣?
為什么它現在不冷了呢?
誰來說說這幅圖畫里的事情?(請個別幼兒講述。)
我們一起來說說這幅圖里講的事情吧。“窗洞上裝上了冰塊,擋住了風雪,蘿卜房里變得暖和起來了,小兔真高興。”
5、(出示圖四)寒冷的冬天過去了。小朋友看看發生了什么事情?
(請幼兒自由講述)
輔助性提問:春天天氣是怎么樣的?
小兔為什么哭了?
小兔家的窗子怎么會不見的?它到哪里去了?(教新詞:暖和、融化)
你覺得小熊貓會對小兔說些什么?
誰愿意把這幅圖畫里的事情講給大家聽!(個別幼兒講述)
現在,我們一起來說說這幅圖的事情吧!“春天來了,天氣暖和了,小兔從外面回來,看見窗戶上的冰塊不見了,地上有一灘水,急得哭了起來。小熊貓走來,指著地上的水,告訴小兔:“春天,天氣暖和,冰就融化成水了,你去找塊玻璃裝在窗洞上吧!”
二、引導幼兒看圖完整講述故事一遍
1、今天老師帶來的四幅圖看完了,現在我們一起來講講這個故事吧。
2、教師帶領幼兒一起看圖完整講述故事一遍。
3、剛才我們講的這個故事它主要是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4、現在,老師要請你們給這四幅圖畫里發生的故事起一個合適的名字。
5、識記故事名字“小兔家的窗”。
三、延伸活動
老師會把這四幅圖畫放到“故事表演區”里,請你們下了課或區域活動的時候再去講講這個故事,還可以把這個故事繼續編下去。
活動反思: 孩子們對看圖講述已有一定的經驗和基礎,在講述活動中能較快地觀察到圖片的主要內容,并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較清楚地講述。對圖片的一些細致之處也能觀察的很仔細,只是不知道其代表的含義另外,但是只要教師稍加點撥,孩子們就能理解它們所代表的含義。但由于孩子的年齡特點導致幼兒對圖中角色的心理活動聯想較欠缺。
第3篇、中班語言活動教案:繪本《誰在廁所里》教案(附教學反思)
活動意圖: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孩子的個人衛生意識非常差。“飯前便后要洗手。”這是衛生常識。所謂衛生,是講究清潔、預防疾病等。開展此次活動《誰在廁所里》。學習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培養幼兒從小養成愛清潔、講衛生的好習慣,尤其是飯前便后洗手的習慣。
活動目標: 1. 理解繪本《誰在廁所里》的主要內容。
2. 嘗試用語言和動作等方式表達小動物在廁所里的有趣表現。
3. 懂得從小要講衛生、飯前便后要洗手的道理。
4. 能自由發揮想像,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
5. 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活動準備: 1. 白板課件、背景音樂。
2. 操作圖人手一份,問號貼紙人手一張。游泳圈一個。
活動過程: ?。ㄒ唬┣榫皩搿?br data-filtered="filtered" /> 1.播放進場音樂,去動物園玩。
2.觀察圖片
?。ǘ┘w閱讀,初步了解繪本內容。
1.觀察圖片(二)。
仔細看看,發生什么事情?
誰在廁所里呢?它在廁所里干什么需要這么長時間。
2.集體閱讀圖片(三)或(四)。
幼兒隨意猜測。
教師示范猜測。
小結語:到底誰在廁所里?它在廁所里干什么?請到后面的書袋里找找你覺得最有可能的答案。
?。ㄈ┕查喞L本,猜測聯想。
1.幼兒自主了解內容,教師巡回指導。
2.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ㄋ模┩暾蕾p,鞏固提高。
1.投票。
2.揭示答案。
3.完整閱讀繪本。
?。ㄎ澹┙Y束活動,養成教育。
活動延伸: 將圖書投放到語言區供幼兒合作閱讀。
活動反思: 繪本教學,一種全新的課型,它給孩子們的不是壓力,只有興趣,孩子們愿意去思考下一步的故事情節,推測主人公的命運,樂意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學會了探索,激發起他們閱讀欲望。開闊了思維方式。在不知不覺間口語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活動中也讓幼兒懂得從小要講衛生、飯前便后要洗手的道理。
第4篇、中班語言活動教案:我爸爸教案(附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學會觀察繪本,了解爸爸的各種愛好及他勇敢的性格特征。
2、通過觀察夸張、變形的圖畫,能用比喻句型“我爸爸像……一樣……”說說爸爸的本領。
3、讓孩子體驗父子親情,愛自己的爸爸。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5、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事先了解爸爸的外貌,興趣愛好,爸爸的本領等等,并且制程小卡片書。
2、物質準備:多媒體課件PPT。
活動過程: 一、出示繪本,激發興趣
教師:(出示課件)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本繪本,這是書的封面,看看封面上有什么?爸爸穿了一件怎樣的睡衣?你們猜猜這會是一個怎樣的爸爸?
二、結合課件,理解繪畫內容。
?。ㄒ唬┯^看課件前半部分,感受爸爸本領大。
1、教師:到底是怎樣的一位爸爸,我們一起來看看。(播放課件前半部分,講故事)
2、教師:爸爸棒在哪里?(出示平鋪圖)那誰來用1個好聽的詞說說。(教師總結:是個。。。的爸爸)注:幼兒之間的互動
?。ǘ┯^看課件后半部分,感受爸爸的變化。
1、教師:(出示馬的圖片)看,吃早飯的時間到了,爸爸吃得像?(馬)你怎么看出來這是爸爸?一樣?(多)注:比劃動作多
2、教師:(出示魚的圖片)爸爸又像誰了?我爸爸像魚一樣。。。(做動作)
3、教師:那還會畫些爸爸的什么呢,誰來猜一猜爸爸還會像什么?到底會畫爸爸像什么?現在請你到桌子旁邊輕輕地拿起書一頁一頁地閱讀書的后半部分。
4、幼兒自主閱讀書的后半部分。教師巡回指導。(看完后)現在請你坐在椅子上和旁邊的小朋友討論一下像什么?能不能用我們的句式“我爸爸像。。。一樣。。。”說一說。
5、幼兒回答,教師出示相應的圖片。
6、教師:我爸爸真的很棒,他還很多才多藝(繼續播放課件)
7、教師:你們喜歡這位爸爸嗎?如果他是你爸爸你想對他說什么?
三、烘托主題,抒發情感
教師:我們的爸爸的確很普通很平凡,可在我的眼中他就是我心中的太陽。我很愛他,并且他也一定很愛我?,F在我們一起來完整地欣賞一下這個繪本。
四、發揮想象,給爸爸“畫像”
教師:這本書的作者給位爸爸畫了很多的畫像,(出示“爸爸”畫像)老師也給自己的爸爸畫了張畫像,并且我覺得啊我的爸爸像牛一樣的勤勞,那如果請您給自己的爸爸畫張像,你會畫他像什么?(引導“像…...一樣…….”)句式。
活動反思: 由于在本次活動前已經對于爸爸的外貌特征,興趣愛好,爸爸的本領等等情況有了充分的準備,可以根據制成的小卡片上的內容對于爸爸進行相對準確的描述,小朋友們對于爸爸也就更有話可說,更加愿意說。用固定句型表達爸爸的特征與第一次相比有了進步,能夠表達出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也能夠根據自己爸爸的特點創編內容,而不是單純的重復繪本中的句子,這點事值得肯定的。
第5篇、中班語言活動教案:三顆星星教案(附教學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觀察馬路上的各種車輛,了解一些交通設施,并有興趣地去識別馬路上的一些標記。但孩子們的認識是比較表面的。就拿紅綠燈來說吧,孩子們都知道紅燈停、綠燈行。孩子們有這種意識,但是,如何幫助幼兒將這種意識內化為幼兒的自覺行為,就要依賴于孩子對其重要性及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的理解。學習活動應以幼兒的現實生活為軸心,紅綠燈則是與幼兒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而且在解讀教材的過程中,我覺得“三顆星星”這個故事也比較貼近幼兒的生活,并且非常符合中班幼兒的認知水平。所以,我就以故事為切入口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通過幼兒生活經驗的遷移、提升,引發幼兒體驗到紅綠燈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強他們遵守交通規則的安全意識,并在游戲中進一步體驗。
活動目標 1、 理解故事內容,了解紅綠燈的作用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2、 激發幼兒閱讀的興趣,提高閱讀能力。
3、 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 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5、 體會做事要仔細,不要粗心大意。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故事內容, 了解紅綠燈的作用
難點:通過幼兒生活經驗的遷移、提升,引發幼兒體驗到紅綠燈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強他們遵守交通規則的安全意識,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三顆星星”、幼兒用書“三顆星星”、紅綠燈翻牌、紅黃綠三星
活動過程: 1、 情景導入
根據三顆星星的顏色,為星星起名字。
2、 課件演示、邊講邊議、經驗遷移
設問:(1)、三顆星星都學到了什么本領?
?。?)、三顆星星到什么地方去了?三顆星星回到媽媽身邊,媽媽感覺怎樣?
?。?)、地球上出什么事了?怎么會出事的?
?。?)、為什么馬路又暢通了?三顆星星在地球上做什么?
(5)、紅綠燈有什么本領?紅綠燈是怎樣指揮交通的?你在什么地方看到過紅綠燈?除了紅綠燈,你還看見過哪些指揮交通的燈?
3、游戲:紅綠燈
4、圖書閱讀
活動反思: 活動與主題內容相吻合,貼近幼兒的生活,善于從平凡的生活中抓住本質的東西。能把握幼兒的認知水平,關注幼兒的經驗背景,以故事為載體幫助幼兒拓展。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變封閉式的提問為開放式,既發揮主導有留給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間?;顒舆^程體現生活化、情景化、游戲化。
第6篇、中班語言活動倒貼福字的傳說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了解民間倒貼福字的傳說。
2、加深對中國民族文化的了解。
3、對幼兒進行愛心獻他人教育。
4、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在班級大門上貼上福字、在網絡中搜集有關福字的民間傳說。
活動過程: 一、 導入:
談話:小朋友,我們中二班的門上貼著什么,誰發現了??(大大的福字)。
二、 展開
1、 請幼兒想一想,說一說,在哪里看到過福字?(商店的門上、家里的門上、酒店里、汽車上……)
2、 請幼兒討論:為什么要貼福字?(送去對自己和他人的祝福,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
3、 你看到的福字是怎么貼的?與我們班里貼的福字有什么不同?(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我們班里沒有倒著貼是因為讓小朋友認識這個字的正確寫法,等小朋友都認識了福字,大班時我們就把它倒過來貼)
4、 了解福字倒貼的傳說。
“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呢,小朋友想不想聽?
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記號準備殺人,貼在哪家就殺哪家的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 字,這樣家家門前都有一樣的字朱元璋就找不到要殺的人了。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于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于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5、 請幼兒欣賞民間將“福”字做成的各種圖案。 如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三、結束
請幼兒回家后給爸爸媽媽講福字倒貼的傳說,自然結束
活動反思: 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幼兒的語言學習應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
第7篇、中班語言活動會滾的汽車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感受故事有趣的情節。
2、在積極的語言情境中體會角色“開心一氣憤一開心”的情感變化過程,并樂意用多種形式表達。
3、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5、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活動準備 將日常用的圍裙裝飾成故事背景,大木桶、小動物(小雞、小鴨、小鵝、狐貍)貼絨教具若干,故事磁帶。
活動過程 一、變臉游戲,導入課題。
1、教師微笑著問幼兒:小朋友們覺得我心情怎樣?(開心、高興、愉快)那你們什么時候很開心呢?
2、教師變臉,很氣憤的表情,提問:現在,你們覺得我心情怎樣?(生氣、氣憤、憤怒)“氣憤”是什么意思?做個氣憤的表情給老師看看。你碰到什么事情的時候很氣憤?
3、我的一個朋友碰到了一件事。一開始它很開心,可是后來它覺得很氣憤,再后來又變得很開心了。你們想知道它是誰嗎?聽了故事就明白了。故事的名字叫《會滾的汽車》。
(評析:本環節為感受故事中角色的心情變化做鋪墊。)
二、教師分段講述故事。(教師系上裝飾有故事背景的圍裙,邊講故事邊將相關的貼絨教具貼到圍裙上。)
1、講述故事至“乘車真快樂”,提問:
?。?)你知道“會滾的汽車”是誰呀?
(2)大木桶聽到小雞小鴨的歌聲,它的心情怎么樣?
(3)你聽了心情怎樣?
2、繼續講述故事至“說完大搖大擺地走了”,提問:
?。?)現在你的心情怎樣?你想說點什么?
?。?)大木桶怎么想的?
?。?)大木桶會用什么辦法對付狐貍?
3、繼續講述故事至結尾,提問:
?。?)現在你們開心嗎?大木桶呢?
(2)聽了這個故事,你知道誰一開始很開心,后來又很氣憤,最后又變得很開心了呢?為什么?
?。ㄔu析:我采用圍裙劇的演示方式講述故事,這個教具制作比較簡單,但能通過教具的演示給孩子富有動感、具體直觀的感受,調動了孩子傾聽故事的興趣,較好地幫助孩子理解了故事。在這個環節。我抓住故事中情節變化的地方引發孩子的思考。通過最開心和最氣憤兩個問題的討論,使孩子對故事的重點有了很好的把握。)
三、說說做做。
1、教師完整講述故事,提問:你覺得故事什么地方最有趣?(重點和幼兒一起復述其中的一些情節和主要對話。)
2、分角色表演,在表演中進一步體驗角色的心情變化。
?。ㄔu析:幼兒參與角色表演,可以更進一步融入故事情境中,大膽用表情、動作等形式表現自己對故事的理解。)
附故事:會滾的汽車
一只大木桶在路上玩,它不停地滾啊滾……
一只小雞見了它,大聲叫:“會滾的汽車,停一停!請你送我回家好嗎?”
“好呀。好呀!”大木桶停了下來說,“請上車吧!”
小雞真高興,跳進了大木桶的肚皮里。大木桶又滾啊滾……
一只小鴨見了它,大聲喊:“會滾的汽車,停一停!請你送我回家好嗎?”
“好呀,好呀!”大木桶停了下來說,“請上車吧!”
小鴨真高興,鉆進了大木桶的肚皮里。大木桶又滾啊滾……
一只小鵝見了它,大聲喊:“會滾的汽車。停一停!請你送我回家好嗎?”
“好呀,好呀!”大木桶停了下來說,“請上車吧!”
小鴨真高興,搖搖晃晃地跨進了大木桶的肚皮里。大木桶又滾啊滾,滾啊滾。小雞、小鴨和小鵝快活地唱起了歌。
“嘰嘰嘰,乘車真開心!”
“嘎嘎嘎,乘車真舒服!”
“吭吭吭,乘車真快樂!”
唱啊唱,唱了一遍又一遍,越唱越有勁。它們的歌聲被一只狐貍聽見了。狐貍爬上土坡一看,咦?馬路上有輛滾著的汽車,再仔細一瞧,“嘿,汽車里裝著那么多好吃的,嘻,嘻!”它饞得口水滴答滴答地淌了下來。狐貍急忙跳下了土坡,迎著大木桶把手一攔,又抱住肚子直嚷嚷:“哎喲。哎喲!疼死我啦!”
“你怎么啦?”大木桶停下來問。“我肚子疼??!”狐貍裝著很痛苦的樣子,大木桶很同情地說,“請上車吧!”
狐貍眨眨小眼睛,一下子爬進了大木桶的肚皮里。大木桶又滾啊滾,滾啊滾。越滾越快……“醫院到了。肚子疼的朋友快下車吧!”大木桶停下來喊。
狐貍抱著圓鼓鼓的大肚子。慢吞吞地爬出了大木桶。擠擠小眼睛對大木桶說:“嘿嘿!你這個大傻瓜!誰要采醫院呀?”
“咦?”大木桶生氣地問,“你剛才不是說肚子疼嗎?”
“哈哈!”狐貍指指圓鼓鼓的肚子說,“剛才我肚子餓呀。這會兒,我的肚子可飽吶!已經裝著一只雞、一只鴨,還有一只肥小鵝!”說完,它大搖大擺地往前走了。
“??!你……”大木桶氣得說不出話來,“把小雞、小鴨和小鵝給吃了?!哼!”它用力一滾,壓住了狐貍的尾巴。狐貍痛得哇哇叫,張開了大嘴巴。
“噗!”跳出了小雞,“唰!”蹦出了小鴨。跟著伸出了小鵝的長脖子。
小雞和小鴨一齊抓住了小鵝的長脖子,“嘿喲,嘿喲”,拉呀拉,小鵝也被拉出來了。大木桶又用力一滾,把狐貍壓扁了!
小雞、小鴨和小鵝又鉆進了大木桶的肚皮里。咕嚕嚕。大木桶又飛快地滾起來,從里面又傳出了快樂的歌聲。
活動反思 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幼兒的語言學習應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
第8篇、中班語言活動《兩只羊》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理解兒歌內容,體驗兒歌情景,學會快樂學習。
2、通過操作游戲,認讀漢字,學說簡單的句子流暢表達。
3、引導幼兒在兒歌中學習,感悟生活。
4、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字卡:東邊、西邊,操作圖片、兒歌錄音帶
活動過程: 1、導入:小朋友都喜歡聽故事么?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非常好聽的故事,小朋友們想不想聽?
2、 進行情景表演,講述故事。設置問題情景,兩只羊誰也不肯讓怎么辦?故事的最后結局是什么樣了?使幼兒在故事情境的渲染下認真欣賞兒歌,能夠初步理解兒歌內容:(東邊來了一只羊,西邊來了一只羊,一起走到小橋上。你也不肯讓,我也不肯讓,“撲通”“撲通”掉進河中央。)在幼兒欣賞兒歌的同時教師及時出示字卡“東邊”、“西邊”。
3、 聽錄音,在錄音進行中,具體認讀,進行集體識字教學,幫助幼兒理解、記憶。
4、 與字寶寶做游戲,在游戲中加深印象,幫幼兒鞏固,復習。
射擊比賽:老師發出口令,小朋友準備好,找準字寶寶進行打靶射擊訓練。
看誰指得快:請兩位小朋友到黑板前站好,老師發出指令說:“**字寶寶”,兩位小朋友爭著指,指的快者為勝。
5、送字寶寶回家,加深印象,再次認讀,鞏固記憶。
老師指著黑板上的字,對小朋友說:“**字寶寶要回家了,請小朋友一齊和**字寶寶說再見”,教師手指一個字,幼兒說一聲“再見”,教師便拿走一張字卡。
活動結束:教育孩子應該互相謙讓,友好相處,在活動中能夠與小朋友和睦友好的共處。
活動反思: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的興趣被激發了,能積極地參與活動,孩子們愿意說、大膽說、連貫說,說出了整個故事的主要情節內容及角色的對話?;顒咏M織的各個環節較緊湊、動靜搭配合理,整合了健康領域、社會領域,幼兒得到綜合性的學習。
第9篇、中班語言活動螞蟻搬豆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觀看啞劇表演,理解故事內容、含義,懂得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
2、嘗試用各種方式學習互助與合作的技能,體驗團結互助的成功和喜悅。
3、初步萌發集體主義情感,培養集體主義精神?!?br data-filtered="filtered" /> 4、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1、《螞蟻搬豆》故事的桌面教具(小螞蟻、大樹、黑洞、黃豆)
2、歌曲磁帶《拔蘿卜》
3、情景表演的道具(蘿卜頭飾一個、兩籃木珠),一教師扮演老爺爺。
活動過程: 一、通過觀看啞劇表演,理解故事內容、含義,懂得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
1、教師逐一出示桌面教具,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
這是什么?它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段表演?!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 2、教師操作桌面教具,演示故事的的前半部分。
(1)你看到了什么?發生了什么事?
(2)教師用歌唱的形式演唱故事的前半部分。
(3)小螞蟻該怎么辦呢?幼兒相互討論?!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 3、教師操作桌面教具,演示故事的后半部分。
(1)你又看到了什么?小螞蟻是怎么做的呢?
(2)教師用歌唱的形式演唱故事的后半部分?!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 4、理解故事的含義,懂得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
(1)故事中的小螞蟻為什么一開始般不動,后來又搬起來了呢?
(2)你喜歡故事中的小螞蟻嗎?為什么?幫助幼兒提升故事含義,懂得團結力量大的道理,鼓勵幼兒也要象小螞蟻一樣團結互助。
二、設置情景,進一步理解故事含義
1、情景表演:由另一教師扮演老爺爺,一幼兒扮演大蘿卜
(1)他們是誰?發生了什么事?老爺爺該怎么辦呢?
(2)鼓勵幼兒想出各種辦法。
(3)教師與幼兒一起隨音樂表演《拔蘿卜》的故事?!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 (4)小結:老爺爺拔不動蘿卜時,是我們小朋友幫助了他,老爺爺真高興,他要謝謝小朋友。(“謝謝小朋友。”“不用謝”)你們幫助了老爺爺心理感覺怎樣?(很開心)對,團結的力量非常大,所以我們遇到困難時也要團結起來,互相幫助。
2、設置情景:教師拿出兩籃木珠,木珠中放有黃豆,請來5位幼兒,將他們分成兩組,一組1人,另一組4人,比一比哪一組的幼兒先將黃豆撿出來。
(1)兩組幼兒同時撿黃豆,其余幼兒觀看。
(2)哪一組幼兒撿的快?為什么?
(3)小結:因為第2組人多,所以他們就撿的快,團結的力量可真大呀?!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
三、遷移經驗
想一想生活中還有什么事情也需要很多人來幫助,才能將事情做得又快又好又省力呢?完成后,你心理的感覺怎樣?
活動反思: 《螞蟻搬豆》內容詼諧有趣,深得幼兒喜愛。我先讓幼兒在欣賞完故事后,幼兒對故事已經有了很好的理解,因為有了對故事的理解和喜愛,幼兒也特別樂意去嘗試表演,如:螞蟻急得直搖頭,想出好辦法后,大家一起將豆子抬著走等,活動效果比較好。
第10篇、中班語言活動教案:小烏龜開店教案(附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 初步了解幾種動物的典型特征,并能進行大膽合理的想像。
2. 樂意為動物出謀劃策,并能用比較完整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3. 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 讓幼兒嘗試敘述故事,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5. 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活動準備: 圖片,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創設“小螃蟹開店”情景,導入
?。▋r值分析:知道螃蟹開店是因為它有2雙大鉗子。)
小螃蟹在樹林里開了一家理發店,生意很火爆,其他動物啊也想開自己的店。請小朋友們給它們出出點子吧!
小結:小螃蟹開的店生意很好,我們再幫其他小動物開店。
二、猜猜誰想開店
?。▋r值分析:根據動物出現的不同特征,幫助動物開店)
1. 大象——出現方式(它長著長長的鼻子,粗粗的腿。)猜猜它是誰呀?它有什么本領呀?它可以開什么店?
2. 河馬——出現方式(有一個很大很大的嘴巴,成天喜歡泡在水里)猜猜它是誰呀?它有什么本領呀?它可以開什么店?
3. 袋鼠——出現方式(謎語:這個動物真奇怪,身上有個大口袋,娃娃可在里面住,走起路來跳跳,跳。)猜猜它是誰呀?它有什么本領呀?它可以開什么店?
4.烏龜——出現方式(出示小烏龜圖片,配音“等等,我也要開店。”)你們猜是誰在說話?小烏龜從遠處慢慢爬過來)小烏龜身上有什么東西是其他動物沒有的?它的背上的殼有什么用處,可以開什么店?
小結:原來小動物開店要看看自己有什么本領,根據自己的本領再開店。
三、故事欣賞,分析驗證
(價值分析:了解小烏龜的特征,根據特征幫烏龜開店。)
1. 看多媒體課件“小烏龜開店”,討論:動物們最后到底開了什么店?為什么會開這樣的店?(和幼兒一起分析動物特征和開店之間的關系)
2. 教師總結:動物朋友們真聰明。他們都找到了自己身上的本領,開了屬于自己店。這樣又可以賺到錢,又可以為森林里的小動物服務。
3.小結:小烏龜開了燒餅店,真開心。它堅硬的龜殼派上了大用場。
活動延伸: 如果小朋友們對小動物的本領感興趣的,我們可以回家找找其他小動物的本領,看看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特征開什么店呢?可以告訴周圍的朋友或是爸爸媽媽。
活動反思: 運用多媒體故事課件的除了形象生動,還有分步驟播放。讓我在活動中穿插問題,制造懸念。整個活動中,幼兒都被深深的吸引想看看小烏龜開了什么店?大象伯伯用大鼻子澆水時,猜對的小朋友歡快的拍起了手?;顒託夥蘸芑钴S,很輕松。達到了我預期的目標,幼兒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
第11篇、中班語言活動不愛刷牙的小獅子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理解并欣賞作品,通過小獅子找朋友玩的經歷感染幼兒,懂得每天早晚刷牙的重要性。
2.知道講衛生的小朋友會有更多的好朋友,樂意做講衛生的好孩子。
3.在活動中培養幼兒愛動腦筋和大膽想象的能力。
4.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活動準備: 草地背景圖一幅,小獅子、大獅子、小熊,小兔、小象等動物圖片各一,幼兒刷牙的圖片及廣告畫一幅。
活動過程: 1.出示小朋友刷牙圖,問:這個小朋友在干什么?你每天刷牙嗎?你什么時候刷牙呢?表揚每天早晚刷牙的幼兒。
2.以:“有一只不講衛生的小獅子”引出故事,請幼兒猜一猜,不愛刷牙的小獅子嘴巴會變成什么樣子?
3.嘴巴臭臭的小獅子要去找朋友玩了,他會遇到什么事呢?教師講述故事到“也搖搖晃晃地倒在了地上。”問:“小獅子找了哪些好朋友?看到每個好朋友時小獅子說了什么,好朋友又說了什么,后來好朋友們又怎么樣了,鼓勵幼兒學說對話,并用語言和身體動作來表現。
4.小獅子找到朋友和他一起玩了嗎?為什么沒有好朋友和他一起玩?這時小獅子的心情怎么樣?有什么好辦法能使小獅子快樂起來,找到好朋友和他一起玩呢?
5.小獅子回到家后,又發生了什么事,教師講述故事到:“他的嘴巴一點都不臭了”,教師提問:爸爸知道小獅子兩個星期沒有刷牙,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現在小獅子變成了什么樣呢?教師講完故事,現在小獅子變成了什么樣子,你喜歡現在的小獅子嗎?
6.教師完整講述故事,請幼兒欣賞。
7.你愿意做講衛生的小朋友嗎?為什么?
8.請幼兒欣賞廣告畫,并說說這幅畫上有什么,太陽和月亮都代表什么意思,這幅畫告訴了我們什么?
9. 講衛生除了要每天早晚刷牙,還要做好哪些事?鼓勵幼兒大膽想象,結合自身經驗大膽講述,產生做愛清潔,講衛生的好孩子的意愿。
活動反思: 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幼兒的語言學習應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
第12篇、中班語言活動教案:我喜歡教案
活動目標: 1、能進入意境,感受詩歌所表現的內容。
2、學習詩歌,能遷移已有生活經驗表達喜歡。
3、愿意用動作、語言等進行大膽表現,體會表現樂趣。
4、理解詩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學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5、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活動準備: 每句一個背景掛圖,翻跟頭的卡片,蕩秋千的卡片,螞蟻搬家的卡片,朵朵小水花的卡片,小點心的卡片,牽爸爸的大手的卡片,配音樂。
活動過程: 一、導入過程:(3分鐘)
導入活動,引出“喜歡”
師:“今天,我帶來了桃心,你覺得它代表什么意思呢?”(愛、喜歡)“是的,喜歡;你喜歡做什么?(鼓勵幼兒用“我喜歡”說一句完整的話?! ☆A設:幼:我喜歡玩;師:在哪里玩?;家里;師補充:請完整的說,我喜歡在家里,快樂的玩耍。)你能用什么動作表現喜歡呢?”(比心,頭頂比心)
二、欣賞詩歌《我喜歡》,感受詩歌內容(示范,語速慢)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張老師喜歡什么呢?
?。ǚ乓魳?,朗誦,2分鐘)
師問:①師:“聽完《我喜歡》這首詩歌,張老師喜歡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呢?”
?。ㄕ埿∨笥颜f一說;4分鐘)【提示幼兒句式完整,在翻圖片的時候,再和小朋友一起來完整說一下這句話】
預設1:小朋友說到翻跟頭(我就出示卡片翻跟頭),并提問:“我喜歡在哪里快樂的翻跟頭?”(幼:草地上,師:我喜歡在青青的草地上,快樂的翻跟頭;我揭開這張背景圖,并將整句補充完整:看(指畫),和我一起朗誦出來,我喜歡在青青的草地上,快樂地翻跟頭。)
預設2:小朋友說到“在花園里”(我就出示這張背景圖),提問:“我喜歡在美麗的花園里做什么?”(幼:蕩秋千;我出示蕩秋千的卡片。并將整句補充完整:我喜歡在美麗的公園里,慢慢地蕩秋千)
預設3:小朋友沒有把全部的所有的詩歌內容回憶出來,把回憶出來的圖片揭開,沒有回憶起來的詩歌就用白紙繼續蒙上。
預設4:小朋友都沒有說出任何一句詩歌,師:“看來小朋友都沒有聽清楚,那我們再來仔細聽一次《我喜歡》,詩歌里說了我喜歡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呢?”
?、?ldquo;(沒有全部揭開的情況下)有的小朋友可能聽得不夠清楚,咱們再仔細聽一次《我喜歡》,詩歌里還說了我喜歡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呢?”
三、第二次欣賞詩歌(2分鐘),并通過手勢幫助幼兒記憶詩歌。(放音樂,加手勢朗誦詩歌。注:更喜歡的手勢動作在頭頂上比心)
師:“孩子們,詩歌里還說了我喜歡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呢?”(請小朋友來說一說,沒有說完整的老師幫忙補充,老師進行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并揭開沒有被說出來的詩句的背景圖;4分鐘)
四、第三次欣賞詩歌,完整跟ppt學習詩歌(2分鐘)
師:“聽,孩子們,讓我們隨著這柔美的旋律一起來感受一下詩歌《我喜歡》,請你們用響亮又好聽的聲音來試一試” 【老師逐圖指出每一句詩句,不做動作,跟圖朗誦一遍】
五、理解詩歌內容(4分鐘),手勢表演詩歌(2分鐘)。
師:“你最喜歡詩歌《我喜歡》里的哪一句呢?請加上你的動作、表情”(出示圖文掛圖,幼兒回憶說一說)
預設1:幼:我喜歡在草地上,翻跟頭(幼兒加了動作),師補充:“我喜歡在青青的草地上,快樂的翻跟頭(邊說邊補充圖片);他做了動作,很棒,我們再加上表情,一起來試著說一說(指一下相應的圖夾文,老師加上動作,要求幼兒一起來做做)我喜歡在青青的草地上,快樂的翻跟頭。”
預設2:(沒有人主動舉手),“張老師最喜歡第一句(指一下),我喜歡在青青的草地上,快樂地翻跟頭(邊說邊補充圖片)我想請一個能干的小朋友做好來說第二句的準備。注意看我的動作、表情和語氣。來,跟著我一起來試著做一做,我喜歡在青青的草地上,快樂地翻跟頭(帶動作、表情、語氣朗誦第一句)”
預設3:如果小朋友沒有加動作也沒表情的朗誦完了一句詩(老師補充完整這一句的圖片),師:“這位小朋友朗誦得很完整,要是能加上動作、表情效果會更好!來,我們一起來加上動作,表情說一說這一句(手指一下這句的圖夾文)我喜歡在青青的草地上,快樂的翻跟頭”
預設4:如果這位小朋友加了面部表情,沒有動作,能完整朗誦這一句老師補充完整這一句的圖片),師“他笑得很燦爛,我相信他是真心的喜歡這一句,要是能再加一點肢體動作來表現詩歌就更好了,來,我們一起來加上動作,(手指一下這句的圖夾文)我喜歡在青青的草地上,快樂的翻跟頭”
預設5:如果有小朋友和我做的手勢不一樣,并更有創造性,那么及時進行鼓勵,老師提出來,并引用她的動作重復這句詩(老師補充完整這一句的圖片)。師:“你這個動作用得特別好,我們一起來跟她學一學,來,準備,我喜歡在青青的草地上,快樂的翻跟頭”(念詩,做動作)
師:“我看看誰的小眼睛看著我,誰的小手做好了準備(提醒幼兒站好,不亂動),讓我們用最甜美的聲音跟隨柔美的旋律,用我們的動作、表情,從上往下的順序來表達《我喜歡》這首詩歌,準備,詩歌《我喜歡》……”(小朋友記得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指一下圖夾文提示)
表演完后:我喜歡在寬敞的教室里,看小朋友認真表演的樣子。
六、遷移生活經驗,根據詩歌句式說一說我喜歡。(2分鐘)
師:“孩子們,你們喜歡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呢?”(句式不完整的,老師進行補充或提示,和小朋友再一起完整的說一遍。請一兩個幼兒說一說)
七、結束活動(1分鐘)
師:孩子們,回去以后請你們仔細的想一想,你們喜歡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呢?下次把你的喜歡分享給你的好朋友,好嗎?”
詩歌:《我喜歡》
我喜歡(出示桃心)在青青的草地上,
快樂地翻跟頭(出示娃娃翻跟頭)。
我喜歡(出示桃心)在美麗的公園里,
慢慢地蕩秋千(出示蕩秋千)。
我喜歡(出示桃心)在高高的大樹下,
看成群的螞蟻搬家(螞蟻搬家)。
我喜歡(出示桃心)在細細的小雨中,
踩出朵朵小水花(出示小水花)。
我喜歡(出示桃心)在休息的日子里。
吃媽媽做的小點心(出示小點心)。
我更喜歡(出示大一點的桃心)在郊游后,
牽爸爸的大手一起回家(出示牽爸爸的手回家)。
第13篇、中班語言活動教案:種瓜教案(附教學反思)
設計背景 許多小朋友都吃過西瓜,卻不知西瓜是怎么得來的,現在我就他們一起體會種瓜的過程。
活動目標 1,理解兒歌內容,能有感情地朗讀兒歌。
2,讓幼兒了解種西瓜的整個過程,同時感受收西瓜時的心情。
3,能分析故事情節,培養想象力。
4,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5,能自由發揮想像,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
重點難點 1,讓幼兒通過兒歌,體會人們勞動的艱辛。
2,通過學習生字“歡”,“喜”,讓幼兒體會獲得勞動果實時的喜悅心情。
活動準備 1,教學掛圖一幅。
2,字卡“歡”“喜“。
3,西瓜苗,西瓜,灑水壺。
活動過程 小朋友知道西瓜是怎么得來的嗎?春天來了,農民伯伯開始工作了。我們小朋友想不想學種西瓜呀?(想)想的話一起和林老師去種西瓜好不好?
一,出示掛圖,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了解畫面的內容。
二,教師提問:
1,我在哪里呀?(籬笆下)
2,種了一棵什么呢?(一棵瓜)
教師出示一棵西瓜苗,叫一個小朋友示范種西瓜的動作。
3,種了西瓜之后,我們是不是就坐在那里等西瓜長出來呀?(拿出灑水壺)
啟發幼兒回答:不是,要施肥,澆水,天天來看它,它才能發芽,開花。
4,經過我們的辛苦勞動,終于結出了一個?(西瓜)
三,教師捧著個大西瓜,引導幼兒用高興的語氣來朗讀:“大西瓜呀大西瓜,
歡歡喜喜抱回家。
小結:注意自己的表情,動作,語言要豐富,邊演邊朗讀,以引起幼兒學習朗讀兒歌的興趣。
活動延伸:小朋友,現在你們都知道西瓜是怎么得來的,你們回到家里后,和爸爸媽媽一起種西瓜,然后幫它施肥,澆水,到時候看誰的西瓜長得最大。
教學反思 整個過程小朋友氣氛都比較活躍,他們都能積極參與,親身體驗種西瓜的整個過程,老師也只是起到一種指導的作用。小朋友們都很高興,知道西瓜是藤打的,不是樹結的,得來不容易。當然,在課堂這么短的時間幼兒體會不出勞動的艱辛,我以后會經常帶他們到郊外,多長見識!
第14篇、中班語言《小蛋殼》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懂得故事中有趣的情節,知道故事的大概內容,了解小蛋殼的心愿。
?。玻畬W說故事中角色間的對話,并愿意表演。
?。常啦煌男游锏募乙彩遣灰粯拥摹?br data-filtered="filtered" /> ?。矗ㄟ^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担I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動準備: ?。保适屡涮譖PT。
?。玻巧^飾一組一個(分四組形象)。
?。常巧珗D片各一張,事先張貼好。
活動過程: 一、欣賞故事圖片《小蛋殼》。
1.欣賞小雞出殼的圖片。
提問:這是什么?”一個雞蛋
發生了什么事情呢?(小雞出殼走了)
2.出示小蛋殼傷心的圖片。
師:“現在,小雞到雞媽媽的身邊去了,雞媽媽的翅膀就是小雞的家!小蛋殼覺得很孤單,要去找一個小寶寶做它的家。那他會碰到哪些小動物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二、出示故事中的小動物,請幼兒猜想
?。保虏驴?,小螞蟻的家在哪里?小螞蟻是怎么說的?小朋友一起來說一說。
小蛋殼碰到小蝸牛會說些什么?小蝸牛有沒有家呢?它的家在哪呢?
?。玻∶鄯?、小螞蟻、小蝸牛都有自己的家,它們都不要小蛋殼,小蛋殼心里覺得怎么樣?你有什么辦法幫助它嗎?
你們真是有愛心的孩子,那最后小蛋殼會怎么樣呢,我們一起來聽故事!
小結:小蛋殼做了金龜子寶寶的搖籃,它的心愿終于實現了!好開心哦!
三、完整欣賞故事。
讓我們來完整的欣賞一下故事吧!
四、集體表演故事。
?。保畡偛盼覀冇滞暾匦蕾p了一遍故事,現在誰來告訴老師:故事里主要講到了誰呢?(根據幼兒的講述出示相應的角色圖片)
?。玻埐糠钟變簬项^飾,表演故事對話。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表演這個故事吧。
活動反思: 《小蛋殼》這個故事比較新穎,教師沒有將故事的結果過早的呈現給小朋友,而是一幅幅圖畫展示在幼兒的面前,憑借幼兒自己細致的觀察之中描述故事的內容,設計懸念,很好的調動了幼兒學習積極性。
在出示第一幅圖時先讓小朋友自己猜一猜,小蛋殼為什么會哭泣?其次出示小蛋殼遇到的動物們,對于畫面中的小動物也進行了一番細致的刻畫,讓幼兒知道不同的小動物有不同的家。其中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討論,大膽的表述,讓幼兒上臺表演,給每個幼兒闡述自己的想法,暢所欲言。在最后一個環節,在小蛋殼的失落之際,終于遇到了金龜子媽媽,成為了金龜子寶寶的新家。
第15篇、中班語言活動散文詩《秋天的顏色》教案反思
設計意圖: 這是一首意境優美的散文詩,重復句式結構適合中班幼兒欣賞。但是處于這一階段的中班幼兒,本身對于秋天的知識經驗比較貧乏。為了讓幼兒更好地理解,活動中運用了提問層層推進、圖譜逐步展示的方法幫助幼兒逐漸地理解詩歌內容。在此基礎上,活動還通過配樂聽——視頻切入——肢體表現等多種感官讓幼兒感受到詩歌的優美意境,并從中體驗欣賞散文詩的樂趣。
活動目標: 1.感受理解詩歌內容,感受秋天顏色的美麗意境。
2.嘗試表達表現對詩歌的理解。
3.體驗欣賞散文詩的樂趣。
4.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詩歌Flash、背景音樂、詩歌內容圖片。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出,引出主題 秋天是一幅美麗的圖畫,美在哪里呢?
二、欣賞感受,理解內容
?。ㄒ唬┙Y合圖片欣賞,初步感知
教師朗誦散文詩至“秋天是綠色的”:詩歌里有誰?
教師配樂朗誦散文詩至“秋天是綠色的”:小草(楓葉、白菊、松樹)說秋天是什么顏色的?
(二)結合視頻欣賞感受,進一步理解
1.播放動畫至“秋天是綠色的”:小草為什么說秋天是黃色的?(楓葉、白菊、松樹同)
2.再次播放動畫:小草是怎么告訴我的?(輕輕、沙沙……)
3.幼兒欣賞,并討論:秋天到底是什么顏色的?
(三)完整欣賞,體驗秋天的絢麗多彩。
播放完整動畫:大地說秋天是怎么樣的?大地是怎么樣告訴我的?
三、表達表現,體驗樂趣。
1.師幼共同表現詩歌。
2.結束語:秋天的大地媽媽有那么多美麗的顏色,真是絢麗多彩呀!
活動反思: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幼兒身心發展特點設計了本次活動,深受幼兒的喜愛。如果在本次活動中多加入一些師幼互動環節以及游戲就更好了,另外再多加入一些關于秋天的知識,幼兒會更感興趣。
第16篇、中班語言活動教案:大傘和小傘教案(附教學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近段時間天氣不好,我看見小朋友打著雨傘來幼兒園,雨傘有大有小、各式各樣很漂亮。中午吃午餐后我聽見幾個小朋友在談論誰的傘漂亮?誰的傘?,小麗說:“我的傘誰都不能摸,下雨了我一個人打,媽媽說下雨了我們倆打吧我都不給,讓媽媽淋雨。”聽到這我有點擔憂了,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眼中的寶貝,家人比較溺愛,養成孩子霸道的性格,好東西不會與人分享,不知道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因此,我設計了《大傘和小傘》這一教學活動,啟發幼兒人與人之間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這一傳統美德。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畫面、學習講述、討論,并理解故事內容。
2、通過同伴互動,比較幼兒對畫面的不同描述,提高幼兒的語言表述能力。
3、體驗小動物在雨天共傘的快樂情趣,學會在生活中團結友愛,關心他人。
4、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觀察畫面、學習講述、討論,并理解故事內容。
2、通過同伴互動,比較幼兒對畫面的不同描述,提高幼兒的語言表述能力。
教學難點:
體驗小動物在雨天共傘的快樂情趣,學會在生活中團結友愛,關心他人。
活動準備: 1、故事《大傘和小傘》圖片兩套,各8張。
2、配樂故事光盤。
活動過程: 一、帶領幼兒入場,導入課題。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故事,名字叫《大傘和小傘》。
二、教師引導幼兒逐幅觀察圖片,講述圖片內容。
?。ㄒ唬┏鍪緢D片第1、2、3頁,教師講述故事的開頭部分
1、請幼兒學說刺猥的對話:把你的小傘收起來吧,到我的大傘下面來。
2、教師:他們還會遇到誰?
?。ǘ┏鍪緢D片第4、5頁,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講述圖中的內容。
1、師:田鼠和刺猥遇到了誰?
2、師:小狗和刺猬誰的個子高?誰的傘大?
3、師:小狗對田鼠和刺猥說了什么?
4、刺猥和田鼠是怎么做的?
?。ㄈ┏鍪緢D片第6、7頁,繼續引導幼兒觀察講述圖片內容
1、師:田鼠、刺猥和小狗又遇到了誰?
2、師:黑熊和小狗誰的個子高?誰的傘大?
3、師:黑熊對他們說了什么?
4、師:田鼠、刺猥、小狗是怎么做的?
?。ㄋ模┮龑в變河貌聹y的方式講述故事的結局。
1、師:小朋友們猜一猜,四個小伙伴合撐著一把傘往前走,還會發生什么事呢?
2、師:我們還是來看看圖片吧!
三、幼兒分組觀察圖片,講述圖片內容
1、教師鼓勵幼兒兩兩結伴,自選一張圖片互相討論,講述圖片的內容。
2、按照圖片的順序,每張圖片請一名幼兒拿著圖片站到前面來講述。
四、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完整欣賞配樂故事。
1、教師:黑熊為什么要請小狗、刺猬、田鼠躲到他的大傘下面?
2、教師:如果下雨的時候,你發現小伙伴沒帶傘,你會怎么做?
五、延伸活動:情境表演
教學反思 我設計的語言活動《大傘和小傘》是一個展示小動物之間的友情的童話故事。我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中班幼兒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的語言能力也有了很大的發展,能夠大擔地在集體面前講述。同時,《綱要》中提出:給幼兒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交談。
故事《大傘和小傘》語言精練、重復的結構形式便于幼兒講述。
因此,在設計環節時,我先采用分段講述故事的方式,給孩子提供大膽想象的空間,講述故事情節發展。有利于幼兒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接下來的環節,我讓幼兒兩兩結伴,分組繼續討論,給每一個幼兒提供交流和表達的機會。
最后讓幼兒完整的欣賞配樂故事,使幼兒對作品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
整個活動的設計環環相扣,由淺入深,適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而且通過兩兩結伴,分組討論,培養了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識。
第17篇、中班語言活動小猴賣圈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能根據故事中各種動物的語言分析出小動物要的“o”各表示什么。
2、喜歡故事,用完整的語言給別人講述故事。
3、感知故事中小猴的形象特點,懂得做事要動腦筋。
4、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動重難點: 1、理解故事;
2、懂得做事要動腦筋。
活動準備: 故事《小猴賣圈》;ppt;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師:小朋友們好!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
今天老師想帶著小朋友一起去小猴子的超市,猴子在它的超市里也發生了一件有趣的故事,到底是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你們想不想知道呢?(想)下面請小朋友們和老師一起欣賞故事《小猴賣圈》。
二、基本部分
1、范讀:老師范讀故事(范讀前提出問題:都有哪些小動物來小猴子的超市買東西?);
2、幼兒自主回答(小兔、小貓……);
3、音頻指導:小朋友們聽得特別認真,那你們有沒有聽清這些小動物要的這些圓圈是什么呢?(幼兒回答)現在請小朋友和老師再次欣賞故事。(音頻播放)
4、討論:老師請小朋友們分組討論這些小動物要的這些圓圈是什么?(老師到各組指導)
5、教師引導幼兒:請小朋友看著圖片把故事生動的敘述一遍。
6、情景表演:小朋友們,故事我們學完了,現在請小朋友們和老師一起來表演,誰愿意當小猴子、兔子、鴨子……(教師指導幼兒一起表演故事內容,理解故事內容)。
三、結束部分
小朋友們,小猴子為什么能想到這些小動物要的圓圈是什么呢?(因為它動腦筋思考)對,我們小朋友要像小猴子一樣做一個善于思考的聰明孩子。
四、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回家把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聽,讓他們猜猜這些圓圈代表的是什么?
故事:小猴賣圈
小猴是百貨商店的售貨員,他很聰明,很會動腦筋。一天,店里來了4個顧客每人手里拿著一張紙片,每張紙片紙片上畫著一個“ο”(圓圈)。咦!這個“ο”是什么意思呢?小猴摸摸腦袋想辦法:噢,有辦法了。 小猴問小鴨:“你買這個圓圈去干什么呀?”小鴨說:“我要學游泳。”小猴說知道了,給了小鴨一個大紙包。小鴨付了錢,高興地走了。 小猴問小貓:“你為什么買圓圈?”小貓說:“我想用它照著洗臉、梳頭。”小猴又拿一個紙袋裝上東西給小貓,小貓看看,滿意地笑了,付了錢。 小猴問小狗:“你為什么買圓圈?”小狗舉起手中的鐵鉤子說:“我的鐵鉤都有了,就差這個圈啦。”小猴很快把一個東西裝入紙袋,賣給了小狗。小猴問小老虎:“你為什么買圓圈?”小老虎說:“瞧我腳上的新球鞋都有了,就等著它踢呢。” 小猴很快拿出一個紙袋裝上東西,丟給了小老虎,小老虎滿意的走了。 最后輪到小兔,小兔說:“媽媽說讓我用它當早點。”小猴拿出一個食品袋,裝了三四樣東西賣給小兔,小兔一蹦一跳回家了。
活動反思: 《綱要》中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既要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需要,又有利于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本次活動,我認為較好的有以下兩點值得總結:
1、以幼兒興趣為出發點,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本次活動,我以小猴賣圈為主線,貫穿始終,主題單一,內容貼近幼兒生活,故事中的角色對話內容淺顯易懂,便于幼兒學習理解和掌握。同時,活動以圈這樣一個幼兒常見的事物讓其展開豐富的聯想,為發展幼兒的想象和發散性思維能力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
2、營造積極、寬松的師幼互動氛圍,深入有效地參與和引導。我們知道,幼兒認知的顯著特點是通過他們的自身活動來發生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從而獲得經驗。正如皮亞杰所說:“兒童獲取經驗不是來源于物體本身,而是來源于對物體的操作和動作的內化。”為此,我通過讓幼兒玩一玩、看一看、聽一聽、講一講等活動讓幼兒主動、積極地去學習逐步擺脫學習中幼兒對教師的依賴和思維的惰性,進而把學習過程變為師生雙方積極互動的良性循環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特別是續編故事環節整個過程,氣氛自由、寬松,老師沒有過多的干預,只是適時地“導”,真正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師與幼兒形成了良好、積極和互動關系,而孩子也在親歷表演過程這種有效互動中建構了自己的知識經驗,獲得學習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18篇、中班語言活動教案:白鵝下河教案
活動目標: 1.使幼兒發準帶有e、g、h的字音。
2.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3.能分析故事情節,培養想象力。
4.讓幼兒嘗試敘述故事,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5.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狐貍的頭飾一個,鵝的頭飾十個(一大九?。?br data-filtered="filtered" /> 2.在地中間畫好長方形作河的界線。
活動過程: 1.幼兒坐成圓形或半圓形,請一個幼兒戴上狐貍的頭飾作狐貍,坐在地上或藏起來。教師戴頭飾作鵝媽媽,請九個幼兒作小白鵝。小白鵝說:"我是小白鵝,我會河里游。"講對了,教師給他戴上頭飾,說:"對,對。你是我的小白鵝",并叫他站在教師一旁。如果講錯了,教師教他,并要求再講一遍。
2.全體幼兒沿"河"的四周邊作鵝走動作邊念兒歌:"東邊一條河,西邊一群鵝,鵝兒鵝兒唱著歌,一只狐貍跑過來,鵝飛鵝跑跳下河。"在念到"一只狐貍跑過來"時,狐貍從座位上站起來。注意要念完兒歌,鵝才能跳下河(即畫好的小河的界線中),同時狐貍才能跑出來抓鵝。
3.結束以后換一批幼兒作狐貍和小白鵝,繼續進行游戲。
注意事項: 1.游戲前,先要教會幼兒念兒歌;并注意發音正確。
2.在游戲進行中,發現幼兒而發音不準時教師也要給予糾正。
第19篇、中班語言活動教案:兩只羊教案(附教學反思)
設計意圖: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里比較嬌慣,表現出的心理特征是自我為中心,缺乏互相謙讓、互相關心的良好品德,與人相處、協商、合作的能力較差。而《小羊過橋》這個故事形象生動,富有很強的教育性,故事情節、角色對話通俗易懂,幼兒比較容易接受。通過學習幼兒能從中得到教育,明白相互謙讓也是一種美德。
活動中我首先讓幼兒走獨木橋,其用意在于通過這一環節讓幼兒感知獨木橋的特點,獲得過橋的體驗,同時也為以下的環節做鋪墊,使活動有動有靜,動靜結合,讓不同領域得到整合,幼兒得到綜合的學習,使活動形式更豐富,接著再結合課件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該課件聲形并茂,使得幼兒的多種感官得到刺激,更容易理解故事的主要情節。
活動目標: 1、理解兒歌主要內容。
2、懂得同伴間要互相謙讓、不爭吵、不打鬧。
3、學習、理解兒歌內容, 識漢字"東邊、西邊、小橋"。
4、能大膽朗誦兒歌,樂意與同伴合作表演故事。
5、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活動準備: 視頻動畫、情景創設(一條河、河面上有一座獨木橋)、(小白羊、小黑羊)頭飾、兒歌磁帶。
活動過程: ?。ㄒ唬┯螒?ldquo;走獨木橋”進入教室。
1、幼兒走獨木橋入室,提問:獨木橋什么樣的?剛才走獨木橋的時候有什么感覺?
2、幼兒自由發言,師總結并交代兒歌的名稱。
?。ǘ┞犱浺簦盐諆焊柚饕獌热?。
提問:1、兒歌叫什么?有誰?
2、發生了什么事?
(三)欣賞動畫,理解兒歌內容。
1、引導幼兒觀看動畫,并提問:兩只羊走到獨木橋中間,小白養和小黑羊說了什么?
2、兩只羊越吵越兇,互不相讓,后來怎樣啦?為什么會這樣?
3、你想對兩只羊說些什么?
4、小結:小白羊和小黑羊沒有互相謙讓結果掉河里了,平時小朋友要怎樣做到互相謙讓呢?
(五)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帶頭飾表演故事。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結合了新的輔助教具——課件,課件的聲形并茂深深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的興趣被激發了,能積極地參與活動,孩子們愿意說、大膽說、連貫說,說出了整個故事的主要情節內容及角色的對話。活動組織的各個環節較緊湊、動靜搭配合理,整合了健康領域、社會領域,幼兒得到綜合性的學習。但是在活動過程中發現有個別幼兒語言的連貫性不夠,還需進一步加強。
第20篇、中班語言活動教案:紙雨傘教案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能用連貫的語言講述圖片中故事的內容。
2.引導幼兒通過有序的觀察,充分理解圖片中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
3.通過觀察圖片,讓幼兒在活動中樂于表達,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
4.培養幼兒大膽發言,說完整話的好習慣。
5.引導幼兒細致觀察畫面,積發幼兒的想象力。
活動重點 理解圖片中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
活動難點
引導幼兒能用連貫的語言講述圖片中故事的內容。
活動準備 變魔術用紙、多媒體課件、優美音樂一段。
活動過程 1、游戲引入、激發興趣。
游戲"變魔術"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和熱情。
(1)教師用紙為幼兒變魔術,折一條小魚,再給小魚畫上眼睛,隨音樂做律動《小金魚》。
(2)談話,紙還可以用來干什么?"今天老師要給他家介紹一位愛玩紙的朋友",課件展示小袋鼠圖片。
2.課件輔助,幼兒看圖講述故事。
課件逐一出示圖畫并引導幼兒講述圖畫內容。(幼兒看圖,教師鼓勵幼兒逐一講述,引導想象"小袋鼠擁有了漂亮雨傘時的心情",可以讓幼兒上前表演。重點強調"小袋鼠為什么哭了"。)
3.請幼兒按照圖片順序連貫地講述。
?。?)同桌或是離得近的孩子相互講述。
?。?)請個別幼兒上前講述。
4.活動延伸教師提供一些材料,請幼兒摸一摸,再說一說用什么材料來做雨傘不會被雨淋破,激發幼兒幫袋鼠做一把不會被雨淋破的雨傘。
5.活動結束播放歡快的音樂,帶幼兒走出活動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