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8
這是《赤壁賦》賞評解讀,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從第五段分析,蘇子與“客”的人物形象及其情誼關系?
“客”與“我”是可以交流的,可以溝通的,甚至是可以知音且知心的。他們有著相同的文人情趣:泛舟賞月、酬唱應和、談經論道,他們有共同的人生境遇:在自己的理想追求的道路上,郁郁而不得志。他們也都有著入世的報負,也都有著出世的自我解脫之途徑。他們好酒,他們好友,他們在生活的態度上,隨性,隨緣,隨心而為。
深度理解:
提問:從“客”之悲戚的理由來看,也是“人之常情”,且為一個永恒的人生命題“天地之大,個人之小”“自古英雄,而今安在”。在天地與歷史的浩淼時空里,人們似乎沒有不悲之由。為什么“嗚嗚然”的“客”,僅聞蘇子一席話便“喜而笑”了呢?
1、“嗚嗚然”是常有的,“喜而笑”是間或的。我們不能將“喜而笑”,理解為蘇子與客從此之后的絕對的人生狀態。
2、于人們而言,這兩種態度,是共同交織在一起的。它們不停地相互斗爭著,相互妥協著,或是“此起而彼伏”。
3、因此,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客”之“嗚嗚然”,實為“蘇子”之“嗚嗚然”。蘇子只是借客之口,言己之心。
4、因此,我們更有理由這樣說:角色“客”,其實是作品的虛構。客只是以簫“和”之,而“嗚嗚然”,其實是蘇子的自我感受。其后的“問”“答”,那便是蘇子的內心掙扎,而已。甚或可以理解為:蘇子是獨自泛舟赤壁,獨自吟唱并自己吹了洞簫以和。而文中的“客”,只是作者寫作本賦文時的構思需要而已。
拓展閱讀
《后赤壁賦》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前后赤壁賦是蘇老夫子賦中雙壁。后賦較之前賦,時間上講,時隔三月。內容上看,前者著重寫水,后者著重寫山;前賦著重寫秋景,后賦著重寫冬景。在境界上,前賦安謐幽靜,在忘懷世俗中又有一種曠達雄闊的胸懷;后賦驚險恐怖,迷離恍惚,特別是道士化鶴的幻覺給文章籠罩上了一層縹緲的氣氛,反映出作者消極出世的人生態度;實為蘇軾內心中更加矛盾的心理掙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