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8
這是《雙桅船》課例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借助詩歌的意象及意象間的關系解讀詩歌豐富的意蘊,理解詩中蘊含的復雜、矛盾又統一的情感和執著追求的精神; 還原歷史語境,依托經典評價,理解以《雙桅船》為代表的朦朧詩的藝術價值與時代精神; 立足當下語境,思考《雙桅船》及朦朧詩的當下意義,培養文學鑒賞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詩中蘊含的復雜、矛盾又統一的情感和執著追求的精神
教學難點:
理解以《雙桅船》為代表的朦朧詩的藝術價值與時代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說起“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我們的第一反應是古典詩歌的輝煌。殊不知,在白話文運動這場語言的變革引起中國文學表達形式和思想內容的變化后,中國的新詩從胡適的《嘗試集》開始,不斷在歷史的車輪中匍匐前進,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終于迎來了朦朧詩的輝煌時代。
第一次接觸到朦朧詩,同學們表達了自己的感受。PPT展示: 一開始我從字面上猜測朦朧詩的本身定和它的名字一般微妙——像是一尊立在清晨薄霧中的女神雕像,人們明明知道她有著精致的細節,卻還是得靠自己的想象為女神拼湊出一幅似笑非笑的表情來。(生甲) 朦朧詩就像一個暗戀著誰的小姑娘,既想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心意,卻又不想讓對方知道一樣。(生乙) 朦朧詩同樣熱烈,但在逼近海岸的瞬間,偏偏化為一抹白線,留給一個最令人遐想的背影。(生丙) 朦朧詩,要的是似乎讀懂,隨即有種畏畏縮縮的喜悅,又垂下眼簾,品味纖如細絲的哀愁。(生丁)
二、借助意象及其組合,解讀《雙桅船》的豐富意蘊
1、配樂朗誦《雙桅船》。
2、預習中主要問題反饋:
(1)“船”與“岸”之間是什么關系?為何它們“昨天”、“今天”、“明天”不斷“告別”又“相遇”,“另一個緯度”如何理解?
(2)“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視線里”如何理解?“你”指什么?
(3)“霧”與“風”是什么關系?為什么只有一個“風暴”,卻有“另一盞燈”,它們為何令我們“聯系”又“再分東西”?
(4)題目好像與詩歌的內容沒有關聯,詩歌為何非要以“雙桅船”為題不可?
分析:雖分成四個問題呈現,但就是對“船”與“岸”在現實生活中的關系的理解和對“雙桅船”象征的矛盾與復雜的心態的理解兩個層面的問題。
3、借助意象及組合關系,解讀詩歌
(1)解讀“船”與“岸”的象征意義及相互關系
分組討論交流對“船”與“岸”的多種理解。
(2)解讀“雙桅船”所象征的矛盾、復雜的心態
1)回看問題“題目好像與詩歌的內容沒有關聯”,了解學生提問的緣起。
2)問題:你從哪些詩句中讀到了矛盾,你如何理解這些矛盾?
(3)理解“雙桅船”的形象
借助學生的疑問理解“雙桅船”的形象,如:“昨天”、“今天”、“明天”不斷“告別”又“相遇”,“另一個緯度”,“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視線里”如何理解?為什么只有一個“風暴”,卻有“另一盞燈”,它們為何令我們“聯系”又“再分東西”?
教師總結:“雙桅船”象征著詩人矛盾、復雜的內心。這種矛盾與復雜,既是“船”出航與靠“岸”所指涉的理想、事業等的追求或者愛情、親情、友情、故土、祖國的歸宿等之間的矛盾,又是“船”在“風”、“霧”、“風暴”等有利有弊的復雜的客觀環境下自我的的遲疑與決心之間的矛盾,還是“一盞燈”與“另一盞燈”之間的矛盾。但是在經過不斷的“告別”與“相遇”之后,內心的矛盾反而通過回顧、自省而深刻地認識到“船”與“岸”在精神上相互依戀、不可分割的緊密關系,消解了這種矛盾,升華了情感和認識。從中,我們不難讀出“雙桅船”所代表的詩人及同時代的人們勇敢追求心靈溝通、不斷追求更高生活境界和人生理想的精神。
三、還原歷史語境,探討朦朧詩的藝術價值與時代精神
1、介紹“朦朧詩”命名的來由與關于“朦朧詩”的論爭
1980年章明在《詩刊》8月刊上發表了《令人氣悶的“朦朧”》一文,他把“十分晦澀,怪癖,叫人讀了幾遍也得不到一個明確的印象,似懂非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一解”的詩叫做“朦朧詩”。一些朦朧詩的反對者也發表文章說,“朦朧詩并不是只有語言形式上的朦朧,首先是思想認識上的朦朧,內容上的朦朧”。(方冰《我對于“朦朧詩”的看法》。
1981年孫紹振在《詩刊》3月刊上發表《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一文,說道“與其說是新人的崛起,不如說是一種新的美學原則的崛起。這種新的美學原則,不能說與傳統的美學觀念沒有任何聯系……崛起的青年不屑于做時代精神的號筒,也不屑于表現自我感情世界以外的豐功偉績。他們和我們50年代的頌歌傳統和60年代的戰歌傳統有所不同,不是直接去贊美生活,而是追求生活溶解在心靈中的秘密。……表面上是一種美學原則的分歧,實質上是人的價值標準的分歧。——這是朦朧詩美學特質的哲學基礎。”
2、倘若你能穿越時空,置身于關于“朦朧詩”的論爭中,面對《雙桅船》這首朦朧詩,你會站在哪一邊呢?請依據文本,選取一個角度談談你的理由。
提示:
(1)語言形式和內容上的朦朧,源于朦朧詩意象指涉范圍的擴大和意象組合造成的整體象征的手法。但是這種朦朧,絕不是不值得提倡的;這種朦朧與多義,恰恰與古典詩歌含蓄蘊藉的審美意蘊一脈相承,是詩歌藝術價值的體現。
(2)表現自我與表現時代精神是不相違背的。朦朧詩人注重自我情感的表現,富有強烈的主體意識。《雙桅船》即運用第一人稱進行敘事與抒情,讓“我”直接出現在詩中表現“我”內心的矛盾與掙扎,進而在表現自我的同時,傳達了同時代的人的心聲,為一代人立言。
(3)人的價值標準的分歧恰恰體現了朦朧詩人的理性精神,他們執著的追求人的價值的實現,執著的追求理想,執著地相信未來。這種文革之后的人的覺醒,正是對五四啟蒙的現代精神的繼承和發揚。
總而言之,朦朧詩的價值不僅是對新詩語言藝術的探索,更是社會思想史上的一次啟蒙。它是特定時代的產物,但它沒有被時代淹沒,反而在時代的逆流中煥發了自己的光華。
四、立足當下語境,思考朦朧詩的當代意義
1、問題:今天,我們是否還要讀朦朧詩?請結合具體的朦朧詩作品闡述理由。
分析:朦朧詩這樣的現代詩是否屬于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呢?當下的教育似乎認祖歸宗了,但是學生們對于剛剛過去的時代卻一無所知,這種失憶的教育起碼是不完整的。朦朧詩的時代精神與歷史價值直到今天并未失去。藝術價值方面,當下的梨花體詩和廢話體詩使詩歌語言在日常口語化的路上走得太遠,缺乏藝術的美感,詩歌仍然應該向傳統汲取營養。時代精神方面,雖然當下是張揚個性的年代,但所謂的“個性價值”只是在經營個人的小世界,社會與時代和人的關系,無人問津,人們缺少了廣博的胸懷,更沒有了時代的抱負。詩歌仍然應該關注個體與社會和時代之間的關系,通過個體的體驗、思考去反映時代,只有與時代、社會同呼吸共命運,才能引起人們的共鳴,成為經典。 結語:推薦一本書《持燈的使者》,從中我們不僅能獨到那批有理想、有才華的詩人、作家的故事,還能感受到一些實實在在的氣氛,六十年代的氣氛、七十年代的氣氛、和八十年代的氣氛。與其說講述了一群人,或一代人共同擁有的詩歌故事。不如說是一部打開的詩歌發生學或現象學。它迫使我們重返并重新思考詩歌那古老而常新的源頭。陀思妥耶夫斯基說,“我擔心我配不上自己的苦難”。而在持燈者這里,苦難是雙重的:歷史賦予的和本身自覺的苦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冰雪尚未消盡,料峭春風給人們帶來難以適應的溫度,朦朧詩人卻能夠感到歷史的寒意和風向,主動背負起苦難,朝前而行。因此,他們是持燈的使者,他們的光芒一直照耀在我們的心上。
五、作業(二選一)
1、圍繞“今天,我們是否還要讀朦朧詩”這一話題,寫一篇隨筆,闡述你的觀點及理由,形式不限。
2、嘗試運用意象的組合及象征的手法自創一首現代詩。
--課堂實錄--
師:說起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我們第一反應就是中國古典詩歌的輝煌。但事實上,在經過了白話文運動之后,中國的新詩在歷史中經過曲折的過程,終于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迎來了一個朦朧詩的輝煌時代。那么我們今天就來走進朦朧詩。在之前,我給大家布置了一個專題的摘抄作業——“我眼中的朦朧詩”。在第一次——大部分同學還是第一次接觸朦朧詩,大家表達了自己的感覺,我選了幾個同學的。
(PPT呈現同學的感受,教師邊讀邊講。)
師:這是我們同學讀到朦朧詩的感覺。今天呢,我們就一起走進舒婷的《雙桅船》,(板書詩題及作者)大家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