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7
這是《趙州橋》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事情已經過去十幾天了,我一直靜不下心來反思這堂課的種種不盡如意之處,本能地想逃避,可是又總揮之不去。今天這個晚上下班前,天色已經昏暗了下來,熱心的路燈早已睜大了眼睛,為暗中行路的人們殷勤地服務,溫暖旅人的心,坐在電腦前,想想是可以理智地反思這節課的時候了,就用文字記錄下這泥濘中的留痕,慰藉追尋的生命。
一、學生的質疑被牽引的痕跡太重,弱化了靈動。
和我一起學習《趙州橋》的是三年級四班的孩子們,我曾經給他們上過一段時間的品德與社會課,彼此之間還不算陌生,至少他們在我的課堂上可以比較放松的心態投入學習,我的說話習慣也不用改變太多。用了一節半課來預習,主要是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如果課堂出現太多的枝蔓,任務一定難以達成。這樣的心態下,用了不短的時間進行生字的交流,然后就是接力讀了課文,矯正了一些字的讀音,比如“爪”字,還有一些讀不通順的地方給學生時間,直到讀行比較通順為止。另外就是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擦燃問題的火星,我舉例在黑板上寫下“痛苦”一詞,引導著學生提出問題:誰痛苦?為什么痛苦?痛苦有什么表現?(從哪些可以表現出痛苦?)結果怎么樣?以期能夠在課堂上用問題敲開思維的大門。
孩子們表現得還好,我設置了四處質疑,孩子們都能夠在我的引導下提出疑問,然后我們共同解決疑問。這是我設計這節課的一個明顯的意圖。剛剛進入三年級的學生,可能在提出有價值的學習問題方面會有一些茫然,這樣定向提出問題,是給學生一個提問的緩坡,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進而能夠學習提出具有思維含量的學習問題。這是我對學生學情分析之后的策略,也是問題導學的一個具體體現。
第一次是在談話交流,初識趙州橋之后的質疑,聚焦本節課研讀的核心問題:趙州橋為什么世界聞名?第二次質疑是整體把握全文后,學生自主讀文,提煉出了這是一座雄偉的、堅固的、美觀的、古老的趙州橋之后的質疑,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具體了解趙州橋的雄偉之處,堅固之因,美觀之處,進而對這座橋及建橋人產生敬佩之感,對中華傳統建筑文化產生自豪之情。第三次質疑是細讀文本之始,結合課文開頭提出的石匠李春設計并參加建造的,以及課文結尾處提及“趙州橋代表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的細微變化,質疑勞動人民能不能換成李春,從而加深這座世界名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才干的結晶,為中華民族而驕傲!第四次請學生在文章難點處質疑,完全是針對文本的文字,“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引導學生提出:這種設計指哪種設計?為什么說這種設計是創舉?從而上掛下聯,深入理解文本。
回過頭來想一想,這種定向的質疑對學生的束縛過大了,老師的牽引痕跡過重,孩子們的思維只是跟著老師的預設按部就班,根本沒有真正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由自在地提出自己想問的問題,所以這是我對學情的預知不準,低估學生的提問能力,從而剝奪了學生篩選問題的過程體驗和能力生長的時機,這是師本課堂隱性霸權的顯現。
二、積累運用的思想成了學生靈動積累與運用的框限。
教學預設的思想是要著力體現語文學習的積累與運用的特質,所以在教學板塊內安排了數次積累與運用的習練。開頭跟學生的預熱性談話溝通,打的是生字和文化牌,從我的姓氏切入,引出生字“縣”請學生板演,沒有出現誤寫,順勢讓學生了解中國有2856個縣級行政區劃,暗示祖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與單元專題“走近中華傳統文化”相關聯,而后讓學生用“縣”串詞語糖葫蘆串,因為這個字的構詞能力相對有限,所以趁熱打鐵式的詞語積累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應當有幫助。談話期間一直穿插對“在**范圍內很有名氣”就是“**聞名”的語用意識,然后揭示課題之后,讓學生化用出“世界聞名”,這是課文里對趙州橋的最高評價,老師有意識地板書用它的近義詞“舉世聞名”,一者在豐富詞語的理解與感受,二來“舉”也是課文要學會的14個生字之一,邊寫邊提示:部首查字法這個字要查“點”(應試思想作怪“,它好似沉重的物體,最后一豎寫成垂露豎。意在加強漢字的書寫練習。如果不是公開教學,是要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寫上一二個的,可是課堂時間有限,我安排的內容過滿,所以只好蜻蜓點水了。
第三次積累是學生制作趙州橋名片之后,教師出示課前制作的投影片,讓學生對照比較(給的時間也不充裕),學生對“歷史地位”的“歷史”把握不夠,很少有學生聯系課文的結尾來完成,所以也是老師生拉硬扯地到最后一自然段,結合“寶貴的歷史遺產”請學生提醒“貴”字,這也是本課14個生字之一,然后接力式又串了詞語糖葫蘆串,由于學生主要是二字詞語,所以刻意提示了多字詞語:高抬貴手、達官貴人、春雨貴如油等,以作積累詞語之用。進而連帶認識了“遺”字,這是學生低年級常用的識字方法,同時也拓展了詞語的積累,也是由教師直接出示的。
第四次積累感受趙州橋的“雄偉“氣勢時,順勢鏈接了搭配詞語的練習,可惜是用老師出示PPT學生朗讀的形式完成的,而沒有讓學生先嘗試調動自己的積累,再提煉進行朗讀積累,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變化,卻削弱了學生主體精神的煥發。
最重要的三次是我想著力呈現的讀寫結合的三年級嘗試。
1.激活想象靈動表達,可惜老師介入太急太多,過猶不及。
欣賞趙州橋精美的龍的圖案,我的設計意圖是順承上一課《盤古開天地》的神話,讓石雕的龍借助學生的想象,演繹成孩子喜聞樂見的鮮活的神話。于是安排了積累運用詞語的訓練:你們覺得這些精美的龍的圖案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惟妙惟肖等近義詞。讓我們放飛想象,讓這些龍的圖案真的活起來,成為龍的神話吧。簡單創設情境之后,我沒有給學生構思的時間,就匆匆忙忙地指名學生到講臺上當眾描述,學生語言的表達自然不夠生動形象,于是我強勢介入,搶學生的話,代替學生表達,犯了生本課堂的大忌。本意是想老師只是個欣賞者,如果實在不行,頂多是個畫龍點睛者,由于沒有讓學生充分地自由想象交流,因此出現了以上尷尬的課堂教學場面,與老師的初衷大相徑庭了。
2.學習“總述-分述-總結” 的段式結構,言而有格地進行寫的嘗試。
本來課文編者用“泡泡問題”提示老師只是滲透過渡句的知識點即可,然而我為了挖掘讀寫結合點,也是從學生言而有格地表達出發,個人認為三年級上半學期總分總的段式還是比較突出的,所以就想來個模仿秀,強化這種范式表達,為學生習作添一把柴。這個知識點老師講解為主,學生只是結合對內容的感受來印證,體會這種段式結構的精美。之后我就出示了若干幅圖片,選擇的也是學生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目的是想喚醒學生的生活記憶,引導學生用這種段式來寫自己的生活。包括:繁花似錦圖、夏日荷塘圖、天上流云圖、課間活動圖等,請學生在課堂習字紙上自由選擇一幅來寫一寫。從完成情況來看,多數學生選擇描寫天上的白云,也有少數寫其它內容的。展示時隨機選出來的倒是各有不同,然而都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生動。寫白云的在我看來與二年級的學生水平沒有多大區別,只不過是一個用了這種總分總的段式再加上“有的……有的……還有的”這串詞語的大造句,乏善可陳。于是課堂上學生展示的時候,一個女生表達還算通順流暢,我詢問其他同學的意見,居然都是不用改了,已經很好了??墒俏蚁?,三年級的學生習作雖然沒有要求能夠自行修改,但一定要給學生一個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意識,習作永遠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于是就又一次強勢介入,引導學生想象天上的云更加生動地描述:有的像小貓,渾身毛又軟又白,一動不動,它是在做什么呢?一個男生迫不及待地張口道:“那是它在釣魚呢!”我接著話茬:“藍天不就是清澈的湖水嘛!”在后來學生交上來的習字紙上,我看到有的孩子真的這樣修改了,為數不多。看來讀寫結合是篇大文章,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而且我突然間把對趙州橋的關注轉向了對生活的拓展,轉換太快,讀寫的結合點也太生硬,沒有達到水乳交融的精妙,課堂上的評價也缺乏及時的賞識。因此這一讀寫結合的習練基本是“敗筆”。
第三次讀與寫的鏈接我是安排在了整體感知主要內容之后。剛進入三年級的學習,不要求學生能夠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但是如果能夠結合所學文本,有意識地滲透、體驗、飛練,那么,到了四年級的時候,課標的此項要求就可以落實得更加到位。這樣的思想決定了我在學生整體感知環節,做了這樣的功夫。然后我從寫作表達的角度明知故問:“這是一篇劉明文,要介紹趙州橋,這樣寫簡單明了。我們建議把課文就刪改成這樣。同學們說編輯老師會同意我的意見嗎?為什么呀?”為學生滲透文章只有骨架而沒有了血肉,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變得形容枯槁,索然無味,提示學生不能在自己的習作中只是說空話,喊口號,而沒有充實具體的內容。我想把這作為無痕的讀寫滲透點。
三、把書讀厚,靈動拓展,提升學生語感方面太倉促,雨過地皮濕。
一直以來,“大語文“的實踐給老師和學生打開了語文更加多彩的世界,讓語文課堂視野更加開闊,閱讀的語料也更加豐富,師生的語文學習也更加自在隨心。
本節課我把鏈接點側重在了突破“創舉“的點上,引入了介紹”敞肩拱設計“的材料之上,而且一再壓縮改編,盡量符合三年級學生的閱讀水平,同時能夠對”創舉“有深刻的體認。三來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說明文體,引入的鏈接資料同屬說明類,是文體閱讀的一點熟稔。課堂之上,我用PPT出示文字稿,采用我和學生合讀的方式。“趙州橋在橋梁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對我國后代橋梁建筑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是“敞肩拱”的運用,實為世界橋梁史上的首創,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拱橋。在歐洲,直到1883年,法國在亞哥河上修建的安頓尼特鐵路石拱橋和盧森堡建造的大石橋,才揭開歐洲建造大跨度敞肩拱橋的序幕,比趙州橋晚了近1300年。知道趙州橋的西方橋梁專家也都認為,安濟橋敞肩拱建筑,堪稱現代許多鋼筋混凝土橋梁的祖先,開了一代橋風。”畫波浪線的部分由教師讀,其余部分由學生接讀,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又可以提示關注的重點,文中畫直線的部分都是為深入理解“創舉”作鋪墊。教學時這樣的暗示妨礙了學生的自主閱讀與感受,人為地使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閱讀,太有痕即是“拙劣”的代名詞。
在初步整體感受了趙州橋的雄偉之時,我引入了一些中華名橋的圖片,激發學生思考:盧溝橋、北京頤和園的玉帶橋、彩虹橋、北京的十七孔橋等,這些古橋同樣氣勢不凡,同樣堅固美觀,為什么它們的知名度沒有趙州橋高?這樣的拓展來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趙州橋世界聞名原因的學習和思考,也為學生繼續了解中華傳統建筑文化打開了一扇窗戶。如果讓學生課外先搜集有關中華古代著名橋梁的資料,再到課堂上進行小組展示,全班交流,而不是老師代勞,這樣的學習實踐才是學生得到真正歷練的綜合性學習,所以老師的越俎代皰是這節課最大的失誤。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