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7
這是《望廬山瀑布》鑒賞及解讀,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熟詩素評】
1:3與黃金分割
——唐·李白《望廬山瀑布》鑒賞
吳重秋
《望廬山瀑布》原有五言古詩與七言絕句一組兩首。五言古詩雖有二十二句,容量較大,表現角度多元,但歷來卻不如七言絕句聞名。讓我們品讀原詩: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我們知道,站位不同,視角不一,有時寫景狀物的效果完全不同。李白寫“廬山瀑布”,選取的是“遠望”的站位,“仰視”的視角,突出形象主體,毫不拖泥帶水。這是這首詩表現在取景上的特征。
一二兩句,前句寫廬山香爐峰(廬山景區主峰之一)整體印象,后句才聚焦主體——廬山瀑布(其實應該指香爐峰的瀑布),回應題意。
首句寫太陽照耀下的香爐峰, 淡紫色的煙霧冉冉升起(生)。古書記載,香爐峰因形似“香爐”而得名。所以,此句描寫,讓人很容易把太陽下的紫色煙霧,想象成香爐中的裊裊香煙,又有色彩,又有形態,又有香味,十分神奇,還帶點神秘。這為主體形象的出現,準備了最佳烘托背景。
有了這個高調的前奏,第二句,主體形象“廬山爆布”,才閃亮登場。而一登場,就是一個絕佳的特寫造型。“遙看瀑布”,正面點題。“掛”字,懸掛,對應瀑布的“布”喻體字面義。“前川”,指山川之前,山川正中。這個“川”字,比較難解。有些書上解為復指“瀑布”,有些解釋“大江大川”,恐都為誤讀。我以為,這里是為了押韻需要,用了“山川”一詞省略形式,在具體語境之中,按“山川”一詞偏義理解,即作“山”解釋。這兩個詩句中,還有兩個詞,其實作者還用了慣用喻體的本義,一個是香爐的“爐”,一個是瀑布的“布”。理解時宜作雙關解釋,即既用這個字的本義,又用這個字的喻義。如此神妙的遣詞,足見作者的藝術功力。
三四兩句,則完全聚焦“廬山瀑布”這一主體,不及其余。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則用“夸張”藝術表現手法,加上“飛流”、“直下”等動詞,正面突出表現瀑布的飄逸姿態與磅礴氣勢。第四句,進一步展開想象,從側面表現瀑布的高懸位勢,并添加神奇色彩。一個“疑”字,又機智墊伏邏輯支點,避免神奇滑向荒誕。
三四兩句,集中運用夸張想象手法,突出主體形象的主體特征。構成了本詩的第二大特征。
三四兩句加上第二句,都寫主體——瀑布,只有第一句寫背景——前川,形成1:3的篇幅比例布局。整首詩,背景烘托而不搶眼,主體突出而不失重;十分符合視覺美學黃金分割原理。這是本詩的第三大特點。
品讀本詩,有人習慣于用中唐詩人徐凝《廬山瀑布》作比較。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
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憑心而論,徐凝這首詩所寫場景也不算太小,表現角度不算太單一,但是,由于在以上三點上,明顯不如李白詩的功力,所以,難免給人局促之感,歷來很少被人高看。宋代蘇軾為此還專門寫了《戲徐凝瀑布詩》,給予譏諷:
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
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話雖不免刻薄,但也確實眼光獨到,褒貶中肯,可為后人參考。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