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7
這是《最后的常春藤葉》優秀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情節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長春藤葉的意義,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題思想
2.通過分析文中對貝爾曼的描寫,找出人物內在和外在的鮮明對比,體現貝爾曼作為低層的小人物卻有著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靈
3.體會并學習文章的語言藝術及精巧的結構安排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怎樣理解長春藤葉的意義及文章的主題的把握
2.貝爾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最后結尾情節的出人意料體現了作者巧妙的構思
三.教學設想:
從小說的三要素入手,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情節、人物、環境等,從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內涵及結尾的巧妙構思。
四.教學方法:
自主研習為主,輔之以教師引導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步驟:
(一)作者簡介:
歐·亨利,美國短篇小說家。他一生窮困潦倒,接觸了多種多樣的人物,掌握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在十余年創作生涯中,寫下300多篇小說,著名的作品有《白菜與皇帝》、《警察與與贊美詩》、《四百萬》、《西部人心》、《市聲》、《滾石》等。
他的小說完全以情節取勝,故事頗多偶然巧合,結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譽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說的創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壓迫者,他創作的藝術特色是常以使人發笑的幽默,啟發人們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撻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之余,引出人們“含淚的微笑”,撫慰受創傷的小人物的心靈,所以受到讀者的歡迎。
查看全文
s("content_top"); 《最后的常春藤葉》的優秀教案標簽:教案 時間:2020-11-05
【ruiwen.com - 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后的常春藤葉》的優秀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學習目標:
1、理清故事情節,體會結尾寫法之妙。
2、探討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
教學重點:
設身處地體驗人物性格,理解人性美。
教學難點:
展開聯想,補寫貝爾曼如何畫最后一片常春藤葉,體會結尾的高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二、投學習目標
三、復述故事情節
小說中這片小小的葉子聯系了哪幾個人物?他們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能否按照時間順序復述一下故事情節?
(不同的學生復述補充后投影故事情節)
我們發現這些故事情節都與“最后的常春藤葉”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可以說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
四、探討人物形象
1、探討:誰是小說的主人公?
學生自由討論,學生可能會認為:
瓊珊:故事是圍繞她展開的,她目睹那不落的最后一片葉子,最終康復,通過她說明生命要充滿期待,要依靠自己的主題。
蘇艾:瓊珊病了,是她照顧,瓊珊絕望,是她想方設法拖延,并把情況告訴了貝爾曼主題是歌頌她寶貴的友情。
貝爾曼:最后一片葉子是他畫在墻上的,是他拯救了瓊珊,主題是歌頌他舍己救人的品德。
主人公評判的標準:不應單純看作者筆墨的多少,而應看其性格在群體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性格發展是否直接推動情節的逆轉,是否對主題思想的表達有關鍵作用。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