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2
這是《六月船歌》課后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夏姑娘披著暴雨的衣裳悄悄來臨,打破了五月的沉悶,輕扣柴可夫斯基音樂大師的心扉,打開舊時聽過的《六月船歌》,細細推敲,別是一番滋味。
這是一首柴可夫斯基《四季》中的一首佳作,結構形態為復三部曲式。
首部在g小調的基礎上,以2小節引子進入,由低音部奏聽起來不安逸的和弦,如船只從遠處緩慢駛來,在水中搖曳,逐漸打破寧靜;接著,進入主題,從第3小節到32小節的第一拍止,為一引申型的a--a1--a的再現單三部:第一部分4+6結構,主題鮮明,旋律此起彼伏,錯落有致,美好而深刻;第二部分4+6結構,是主題的延伸,情緒較為明朗,以旋律的上行發展和深入主題,但調性及音樂材料的處理都仍然是不穩定的,其中,13小節處轉到降B大調,4小節后又隨即回到g小調,變化性使得音樂不安分的因素增加,進入一個小高潮后,旋律慢慢以下行手法進入再現部;再現部仍是4+6的結構,是主題的原樣再現,小船從波動中保持沉靜,使人的情緒得到舒緩與安撫。
中部轉為G大調,是一并列單二部結構。第一部分:為3+4結構,高聲部與低聲部的在節奏上先后銜接,和聲織體不再僅僅單音,更多的是和弦與音程交錯,音響效果上明顯增加,情緒上也明顯上漲,上下句旋律一致,下句伴奏織體變化進入到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為此曲的高潮部分,重音、模進手法、連續的琶音的減七和弦的使用、變化音的增加,都體現了這部分音樂材料的不穩定性,由于沒有明確的終止式,因此使得這一部分難以成為一個獨立的段落,而又由于它本身形成單二部結構,所以此曲中部是典型的兩者兼有類型的結構,即既具有呈示型中部的特點,又具有展開型中部的特點。
中部與再現部之間以2小節下行低音過渡,使高漲的情緒得到舒緩。接著進入再現部:再現部和首部沒有顯著的不同,只是加強了內聲部的復調處理,在每個分句末尾加進了呼應的聲部,把原來的“獨唱”變成了“二重唱”,猶如兩人在船上傾心對話,使有較深的情、景融合之感。
尾聲:連續的琶音和弦,“搖晃”的音響漸漸弱了下來,有如小船在水波輕微的拍擊聲中消逝。規模很大的結尾加強了再現部意圖的體現,將整個曲式的對比主題材料加以適當的概括,進一步強調作品的主要樂思,給予作品更完滿的結束。
總結:此曲旋律細膩悠揚,具有較強的歌唱性與線條性,首部與中部的對比使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完滿展現了一幅波光粼粼的水中輕舟蕩漾的意境圖。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