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7
這是《平行四邊形性質與判定復習》教學實錄,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內容 :
八年級下冊第五章第一單元復習課《平行四邊形性質與判定的復習》
教學理念 :
平行四邊形性質與判定的復習課教學,多數是沿用“復習定義——復習定理——應用”這樣的模式。按照這樣的程序去教學,往往會使學生失去思考的樂趣和機會,課堂沒有什么活力,教學的結果也只能是獲得幾條枯燥乏味的結論。長此以往,學生就會產生厭學情緒,更無從談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本人根據新課程的目標,結合初中數學“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和要求,課堂教學中徹底改變教學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并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過程,真正讓數學教學成為數學活動的教學,為學生敢創新、能創新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
教學重難點:探索平行四邊形性質與判定及其運用。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師:有一天,李老師的兒子從幼兒園放學來到辦公室,看到翁老師辦公桌上一塊平行四邊形紙片,于是就拿起筆來畫畫,畫了一會兒,對自已的作品不滿意撕去了一些,巧的是剛好從A、C兩個頂點撕開。你能幫他補全平行四邊形嗎?
[教材中并沒有這樣設計,這里創造性地設計問題,變“教教材”為“用教材”,體現了教師不僅是課程教材的執行者,而且是課程教材的開發者這樣一種理念,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并且這樣設計能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經歷和體驗平行四邊形的生成過程,使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
二、學生合作探究,分析并解決問題。
1.動手畫。
上面的問題提出來以后,學生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全身心地處在創造的激情之中,思維異常活躍,小組討論氣氛熱烈。當我下講臺巡視時,很多同學正在試圖完成其他方案。
(學生們一個個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顯然他們已經有了不同方法的成功體驗了。他們在以不同方方法將圖形補成了平行四邊形。)
師:剛才,同學們在以不同方方法將圖形補成了平行四邊形,那么你是如何將它正確畫出來的呢?
[及時提出問題,使學生形成克服困難的主動積極的心理傾向,并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學生有的拿著圓規,有的拿著量角器,有的拿著三角板在比畫。他們一邊畫,一邊討論,不時發出對某個同學畫法的正確性的爭議聲。有的同學看到我走過去,將求助的目光投向我。
[這時,老師不應急著作出評判,而是要引導學生自己通過動腦作出正確的評價。]
師:如何知道一個四邊形是不是平行四邊形?
生:用定義判斷。
[顯然老師再講下去已是多余的了。]
圖1 2.師生交流。 圖2 [教師不失時機地結束小組活動,避免了學生因為問題解決不好而失去探究的興趣,充分而又恰當地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生1(介紹畫法1):過A、C分別作BC=AD和AB=DC。
圖3 生2:還可作AD∥BC,BA∥DC,得到平行四邊形ADBC。師:再次追問,你怎么知道剛才所畫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會證明的必要性并學會證明,從理性上認識有關數學結論的正確性。]
生:(齊聲回答)根據定義,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生3:作CD=AB,CD∥AB,得到了平行四邊形ABDC。
師:我們能否再找出其他的畫法?
[重視對學生說理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幾秒,同學打破了這片刻的寂靜,提出了畫法4。
生4:
畫法4:連接BC邊,再作BC中線AO并延長至點D,使DO=AO,連結CD、AD。
(這個畫法的提出,學生一時又興奮起來了。有的低下頭又在紙上忙開了;有的面帶微笑,好像悟出了什么;有的緊鎖眉頭,好像仍在思索什么。真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三、理性歸納。
[由于時間關系,我及時將學生的學習活動轉入課堂知識梳理,并建立知識結構。]
1.提出問題。
師:剛才,根據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和判定定理所畫的四邊形都是平行四邊形。大家能不能分別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并把你的概括說給小組的其他同學聽一聽,讓他們評價一下。
師板書:這就是本節課所要復習的是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
[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前面探索、發現和問題探究的過程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自我總結,對整個課堂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養成學習——總結——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發揮自我評價的作用,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探究新知
研究有關平行四邊形中過對稱中心的直線
師:拿出老師為你們準備的平行四邊形診斷訓練題,仔細看一看圖,大膽做一做他們的結果?
師:現在我們來分工研究每組選擇一條來研究。
(學生小組合作,)。
師:現在來匯報你們的研究結果
生1.如圖 ABCD的周長為20, O是對角線AC和BD的交點,若△ABC的周長是17,則OC= 生2.如圖若 ABCD 的面積為20,則△OAB的面積為[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歸納概括并互相評價小組交流: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的同學作出評價。]
師:請看黑板上老師〖例題1〗已知:如圖1,如圖:在 ABCD中, 對角線AC、BD交于點O,直線m過O交AD于E,交BC于F,
和剛才研究的平行四邊形比一比有什么發現?小組同學議一議,你們認為應該有哪些線段相等結論?說說你的想法。
生: AE=CF OE=OF
師:那好,就請每位同學用你最熟悉的方法來證明,找線段相等有哪些方法,然后和小組同學交流。
(學生驗證、交流) ]
師:現在我們把這兩個結論結合數學問題加以運用,每組選擇一條來研究。
(教師播放幻燈片,學生小組合作)。
(1)若點P是對角線BD上任一點,
則S△ABP=S△CBP嗎?
習題(2)若 ABCD的面積為18,則陰影面積是
習題(3)
一位飽經蒼桑的老人,經過一輩子的辛勤勞動,到晚年的時候,終于擁有了一塊平行四邊形的土地,由于年邁體弱,他決定把這塊土地平均分給他的兩個孩子,你能幫幫他嗎?他決定把這塊土地平均分給他的四個孩子,你能幫幫他嗎?
.圖4 圖5
習題(4)
在 ABCD中, 對角線AC、BD交于點O,EF過O交AD于E,交BC于F,則圖中共有 對全等三角形習題(5)
在 ABCD中, 對角線AC、BD交于點O,EF過O交AD于E,交BC于F,AB=5, BC=6, OE=2, 則四邊形EFCD的周長是
師:現在每小組派代表來匯報你們的研究結果。
生:-------
[順利的完成了問題]
師:好,你們真是有能力,你們的創造性太強了!
[教師表揚了各組代表同學的發言,更加激起了同學們創造的欲望,紛紛舉手提出以下問題:
生:若點G,H分別是BO,DO的中點,則四邊形EGFH是平行四邊形
[學習的過程充滿了自主性和探究性,學生的學習是自主的,在探究過程中,各小組成員合作愉快,發言積極。探究的問題是學生觀察圖形后猜想而形成的,驗證的方法也是學生集體的智慧。通過小組交流歸納,得出結論,整個過程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個參與者、組織者和引導者。]
師:你們還有什么結論嗎?
生:大家都投入到積極猜測中
師:若直線m繞點O旋轉,交直線AD于E,交直線BC于F,上述結論還成立嗎?
[這些問題的提出,可以說將本節課的教學推向了更高的層次,在群體激動、躍躍欲試的熱烈氣氛中,激活了學生的創造欲望和行為,它將引導學生繼續進行探究。因此,盡管下課鈴已響了,但全班同學仍不愿離開課堂,他們自動延續著對上面幾個問題的討論。]
課后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要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間的相互評價,不僅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只有真正實施民主的開放式教學,創設平等、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使師生完全處于平等的地位,學生才能敞開思想,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思考問題,使他們有足夠的機會顯示靈性、展現個性,在問題探究、合作交流、形成共識的基礎上,在課堂活動中經歷、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過程。也只有這樣,才能將創新教育的目標落到實處,讓學生在自主參與學習、解決問題、嘗試新的做法或有新的發現的過程中,體驗到參與的樂趣、合作的價值,并獲得成功的體驗。特別是下課時一位同學攔住我介紹的他的另外結論。]
學習的過程充滿了自主性和探究性,學生的學習是自主的,在探究過程中,各小組成員合作愉快,發言積極。探究的問題是學生觀察圖形后猜想而形成的,驗證的方法也是學生集體的智慧。通過小組交流歸納,得出結論,整個過程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個參與者、組織者和引導者。
作為教師已不必告訴他們應當學什么東西,他們已有了希望學習更多知識和研究更深入的問題的強烈愿望,我相信這種愿望將會永遠激勵我的學生們不斷創新,從成功走向成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