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7
這是《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歌曲導入
播放歌曲《渭城曲》引入課題,感受氛圍。
二、出示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在讀中感悟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3、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好習慣。
三、檢查預習
(一)題解
(1)教師板書課題,學生試讀課題。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由讀讀課題,想想怎樣讀比較好?
(2)指名讀課題,學生思考:從課題中讀懂了什么?詩題告訴我們是誰送誰到什么地方去? 王維簡介 (701--761),字摩詰,人稱“詩佛”唐代山水田園派代表詩人,世稱“王右丞” ,和孟浩然并稱“王孟”。
作品特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蘇軾)
代表作:《送元二使安西》、《鳥鳴澗》、《相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三)搶答:
詩歌類型:送別詩
詩歌形式:七言絕句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王維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庫車附近。
浥:濕潤
客舍:旅店
四、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一)小組合作一
1、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1)學生自由讀詩,注意節奏,發現問題。
(2)指名學生讀詩,適時糾正錯誤讀音。
(3)指導學生書寫“朝、舍”。
(4)學生齊聲朗誦,感受詩歌
2、小組內讀古詩,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
時間:早晨
地點:渭城客舍
氣氛環境:煙雨蒙蒙
資料補充:由于“柳”和“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 小組合作二 1、聽配樂朗誦,結合課文注釋或者聯系上下文理解詩意。
(1)聯系生活實際,思考這首詩講了什么?
(2)出示從渭城到安西的地圖,引導學生體會渭城至安西的路途遙遠。
當時的陽關是一個偏遠地方的關塞口,元二想要到達安西,他就必須通過陽關口,橫穿沙漠后再前進,到了新疆庫車附近,就來到了古時候稱之為“安西”的地方。地圖上看似短短的路程,可這一路程整整有三千多公里!即使用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馬,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時間!
教師總結:詩歌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仿佛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
2、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渭城距安西路途遙遠,自然環境惡劣,一路上交通不便,元二孤身前往安西,遠離朋友,舉目無親,作為朋友,王維心中一定充滿牽掛和擔憂。
酒逢知己千杯少,此地一別不知何日再相見,因此,在這離別的時刻,王維舉起酒杯,脫口而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一杯杯的酒中包含著什么?
(1)離別之際的留戀與不舍,都賦予了臨別時的這一杯酒,讓我們舉起酒杯,送別元二,學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前路珍重的關切與牽掛,都凝聚為離別時的瞬間豪爽,讓我們再次舉起酒杯,送別元二,學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建功立業的期盼與祝福,都匯成離別時的這杯酒,讓我們再次舉起酒杯,送別元二,學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總結:王維把自己對友人元二的不舍之情賦予在濃濃的杯酒之中,讓我們在其字里行間都感受到了這份不舍,
五、嘗試背誦,拓展延伸。
1、背誦《送元二使安西》。
同學們,如果有一天,你們來到渭水河畔,看到楊柳依依,你一定會記起兩個人在這里依依惜別的情景,也一定會想起這首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因此也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這首詩。
古人送別方式很多,我們來聽一首歌,來感受別樣的不舍,播放歌曲《送別》
2、課外拓展
據說,元二到安西一年后,曾給王維寫過一封信:“王維兄:展信問安!記得去年今日……”但由于年代久遠,這封信已殘缺不全,聰明的你,能根據今天這堂課,補全這封信嗎?
六、布置作業,發散思維。
1、口語交際:除了飲酒,他們彼此之間還會說些什么?說一說,演一演。
2、小練筆:試著把這課外拓展中的信補充完整。
七、板書設計
送元二使安西
祝福 關切 期盼
王維 元二
依依惜別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