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5
這是《燭之武退秦師》公開課教學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好一個“退”字了得
陜西省武功縣后稷中學 梁戰柱
同學們看看文章標題中的“退”字是什么意思?題目是什么意思?
生:“退”是說退,勸退的意思。標題的意思是燭之武說退(或勸退)秦國的軍隊。
師:在塑造燭之武形象上,這一個“退”字有什么作用?完成這樣一個填空:從“退”字中可以看出
討論就這樣展開了。
“退”前識大局
師:“退”前燭之武是如何出場的?這在描寫上屬于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生:在朋友的推薦下、鄭伯的認錯下出場的。屬于側面描寫,起襯托作用,有一種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作用。
師:從課文第一段試分析燭之武有沒有“退敵”的可能性?試說明理由。
生:有。
生:秦晉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這場戰爭的發起者是晉國,而不是秦國,也就是晉國是主謀,秦國只是幫兇。說服秦國就有可能迫使晉國退兵。
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一句說明了晉軍和秦軍沒有在同一地方駐扎,這也為燭之武面見秦君,勸退秦軍提供了可能。
生:“是寡人之過也”鄭伯的自責,也給了燭之武“退敵”信心和機遇,讓燭之武找到了證明自己才能的機會。
生:佚之狐的話語“師必退”也從側面說明燭之武有退敵的可能。
師:同學們分析的都很深刻,說得也很有道理。那么,燭之武是怎樣一個人呢?
生:燭之武就是一個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記個人得失,以大局為重,識大體,顧大局的匹夫形象。
“退”中顯才智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從燭之武的勸退話語入手,試分析燭之武是從哪些方面來勸說秦君的?
生:一方面,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結合當前局勢,從客觀實際分析,鄭國將要滅亡,說得是事實。使秦君解除疑慮,消除戒心,以退為進,取得秦君的好感。
生:另一方面,“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從亡鄭的結果巧妙地說明了亡鄭對晉有利,而對秦有害。指出這場戰爭最大的獲益者是晉國,而不是秦國。從而闡明利害,動搖了秦君。
生:另一方面,“若余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前面提到亡鄭對秦國不利,那么存鄭卻對秦國無害,利害形成對比,為鄭國的存在提供了可能。為秦著想,從利害關系上動搖秦君的戰爭信心。
生:另一方面,“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進一步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分析,用歷史事實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貪得無厭在。燭之武以史為例,挑撥離間秦晉之間的關系。
師:同學們講得好。能結合文章內容,深入分析勸退言語的妙處,分析得有理有據,值得肯定。
師:從這一段,可以看出燭之武是怎樣一個人呢?
生:燭之武是一位才干超群、智慧驚世和善于攻心的外交家。
師:從燭之武的勸退言語中,同學們看一看古代外交家在辭令上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
生:抓住問題的實質,抓住問題關鍵。
生:要抓住對方的心理矛盾,采用化解或分解矛盾的方法。
生:語言要不卑不亢,既不能降低自己身份,也不能阿諛奉承,做到有理有節。
生:語言要有換位思想,有時要站在別人的立場。
……
“退”后見成效
師:最后一段,沒有一句寫燭之武的語言,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去掉。
師:這一段在描寫上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有什么作用?
生:側面描寫(間接描寫)。在內容上,使文章敘事更清楚,更明白。在結構上,使文章結構更完整,更能突出燭之武的才智。
師:如何理解晉侯的“不仁,不知,不武”?
生:不仁是不講仁義;不知是不明智;不武是不符合作戰的法則。
生:這三者,更突出“不知”,要明智,要懂得利害關系,懂的得如何獲得利益。因為天下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生:也說明了晉侯是個明智的人。
師:在《左傳》中有許多篇目的標題,都能在刻畫人物上,給我們一定的啟示,那就是題目的文眼,說一說下列課文標題的文眼字,如《曹劌論戰》、《齊桓公伐楚》、《鄭伯克段于鄢》。
生:“論”字、“伐”字、“克”字。
師:大家說得好。我們在學習中要注意標題或語句中重點詞語,只要咬定“詞語”不放松,立根原在“文本”中,就一定有收獲,愿大家能從“退”字的學習中,體會到好一個“退”字了得。
燭之武退秦必然救鄭嗎?
江蘇省揚州市弘揚中學 何偉
《燭之武退秦師》一課即將結束,一學生忽然站起來,怯生生地詢問:“老師,燭之武智退秦師,是否就表明他必定解救了鄭國呢?”對這個問題,我也曾想過。但我就是將問題拋給了學生,想看看他們怎么思考的:“燭之武退秦必然會救鄭嗎?”
有同學不假思索,認為必將救鄭。我又問:強大的晉國此時為中原霸主,為何不單獨行動滅了較弱的鄭國?對此,學生默然,我就請學生回家以后,查找一下此段時期(春秋)各國的形勢,可以參看《左傳》《史記》。
第二天上課,同學們踴躍發言。根據大家討論的內容,總結出以下四點。
從文本出處看?!稜T之武退秦師》節選自《左傳》,而《左傳》是左丘明為《春秋》所作的傳注,他也秉承了“春秋筆法”,以一位史家的眼光,“微言大義”?!稜T之武退秦師》之所以廣為后人關注,廣為傳播,最為重要的是因為燭之武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不顧個人安危的精神,以及他高超的論辯藝術,而這些正是左丘明褒揚的一種精神。
從當時的國際背景看。根據《左傳》,聯系當時背景,魯僖公二十八年,晉楚剛剛進行了城濮之戰,雖然最終以晉國勝利而告終,從此,晉文公也成就了他的霸主地位;但晉軍并未重創楚軍的有生力量。晉國的西方仍有強秦覬覦,南方仍有強楚威脅,都想染指中原的霸主地位。況且,秦穆公已先于晉文公稱霸。因此,據當時的國際形勢來看,在燭之武的誘導下,秦穆公單方面撤軍后,老謀深算的晉文公不愿兩面樹敵,也冠冕堂皇地下了撤軍命令。二十多年后,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勵精圖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雄霸一時,這從側面也證明了晉文公的深謀遠慮。
從戰爭最后結果看。晉文公不攻打秦軍及鄭國而撤軍,是因為他已經實現了他的部分愿望:即最終導致鄭國大夫、晉文公的敵人叔詹自殺、而以歸附晉國的子蘭為太子。眾所周知,太史公的《史記》在很多內容方面或是直接演繹了《左傳》,或是作了自己的闡發?!妒酚?middot;鄭世家》中的某些情節可與《燭之武退秦師》相互參看,或許,《史記·鄭世家》為我們作了更多的解惑:
初,鄭文公有三夫人,寵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溉逐髃公子。子蘭奔晉,從晉文公圍鄭。時蘭事晉文公甚謹,愛幸之,乃私于晉,以求入鄭為太子。晉于是欲得叔詹為僇。鄭文公恐,不敢謂叔詹言。詹聞,言于鄭君曰:“臣謂君,君不聽臣,晉卒為患。然晉所以圍鄭,以詹,詹死而赦鄭國,詹之愿也。”乃自殺。鄭人以詹尸與晉。晉文公曰:“必欲一見鄭君,辱之而去。”鄭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鄭益晉,非秦之利也。”秦兵罷。晉文公欲入蘭為太子,以告鄭。鄭大夫石癸曰:“吾聞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當有興者。子蘭母,其后也。且夫人子盡已死,余庶子無如蘭賢。今圍急,晉以為請,利孰大焉!”遂許晉,與盟,而卒立子蘭為太子,晉兵乃罷去。
從晉文公的個人素養看。晉文公在外流亡19年,能保存性命的確不易。19年的流亡生涯,他見識了很多險惡的人心,經歷過各種波折風險,但也使他懂得了運用權術,使他的處世經驗極為豐富、應變能力極強。試想,假如晉文公攻擊秦師,則完全應驗了燭之武在秦穆公面前給晉國所下的斷語:晉國的確總出爾反爾,忘恩負義(“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晉國總是貪得無厭(“夫晉,何厭之有?”);晉國存有狼子野心,得隴望蜀(“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如此的不仁不義不道不武的結局,這是富有心計、“譎而不正”(孔子云:“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的晉文公所不愿看到的。
“燭之武智退秦師,只能說明他是一個優秀的說客,善于分析國際形勢,展現出他說話的藝術性、優秀的辯才,但是,切不要以為他能左右國際形勢,是他以一己之力救了鄭國。燭之武智退秦師,最終能保存鄭國,是多方面“合力”的結果,最為關鍵的是晉文公成全了燭之武。”最后語文課代表做了這樣的總結。
那一刻,我想起了國學大師陳寅恪的話,“獨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這也正是我和我的學生們迫切需要的人格精神。
一處“晉君”稱號 幾多言語玄機
浙江省溫州中學 羅進近
作為一篇記錄春秋大國博弈的著名文章,《燭之武退秦師》在大國的生存之道、大國的外交之道等方面著實可為后世的讀者提供諸多的辭令樣本和智慧范例。本節課就以文章中的一處“晉君”外交稱號作為教學切入口,去管窺其中的人物言語玄機。
師:在布置大家自主探究文章時,有同學提出了一個問題:“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這幾句,課文都加注了——這里的“晉君”指的是“晉惠公”,那么燭之武為什么不直接說“晉惠公”而說“晉君”呢?
(課堂討論:你覺得燭之武在這里稱“晉君”有何用意?)
生:這是一種外交禮貌,直呼對方國家的國君名稱,有些沒有禮貌,不是一位老成持重的大臣應該做的。
師:你談得很好,正所謂“外交無小事”,不過,回到“晉君”這個稱號,除了顧全禮節以外,還有別的深意嗎?
生:“晉君”是一種寬泛的稱號,可以指晉國所有國君,也可以指晉國當下的掌權者。而燭之武深知,秦穆公是能夠聽懂他的言外之意的。
生:對啊。課文注出“晉惠公”,那這言語背后肯定是有來歷的,有原因的。只是我的歷史知識有限,老師你能否說說呢?
PPT
春秋時期,晉獻公將女兒嫁給了秦穆公,“秦晉之好”開端。后晉內亂,獻公的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逃往他國避難。獻公死后,夷吾許以割讓河東五城作為條件,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成為晉惠公。
但晉惠公并不履行獻城承諾,還多次挑釁秦邊境。后晉饑荒,向秦求救,秦不計前嫌,提供援助。可是他并未感恩圖報,反而趁秦發生旱災之際,進攻秦。秦晉交戰,晉大敗,惠公被俘,被迫割讓河東五城,同時,又以太子圉為人質才得以脫身。秦穆公為了籠絡圉,把女兒懷贏嫁給了他,并歸還了河東五城。秦晉重修舊好。
晉惠公死后,圉成為晉君晉懷公。從此晉跟秦不相往來。秦穆公聞知大怒,決定助重耳當上晉君,還要把懷贏改嫁給他。他派兵護送重耳返回晉國。秦國和重耳的代表會盟和談,立重耳為國君。秦晉遂和好如初。
生:看了這個資料,我明白了秦晉之間的復雜關系。燭之武的一句“君之所知也”,可謂一語中的,一切盡在不言中。作為與晉國有關事件的親歷者——秦穆公,我想,他一定會心口隱隱作痛的。既然晉惠公和晉懷公都如此反復無常,那么誰又能確保將來的晉文公不是如此的呢?
生:是的,當燭之武說“夫晉,何厭之有”時,我想秦穆公一定是深深認同這一點的。這樣他也就似乎一步步地落入了燭之武的“轂中”了。接下來的邏輯,就都是燭之武的邏輯。(全班掌聲響起)
生:我也讀懂了。燭之武的智慧就在于成功地抓住了秦晉兩君的復雜心理,利用了他們的微妙關系。這就是彌足珍貴的外交智慧。所以當他說出“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時,秦穆公“悅”也就理所當然了。于是,所有的矛盾就都化解了。秦晉撤兵,鄭國安全,好一出弱國與強國共存的大戲啊!而這一出的大戲,唯一的主角就是睿智的燭之武!燭之武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語言大師。
師(順勢追問):確實,燭之武是一位了不起的語言大師。你們還能舉出一些他頗有言語玄機的例子嗎?
生:我舉一例。課文開頭說“晉侯、秦伯圍鄭”,這是從史官敘事的角度來寫的,這是史家筆法。而在面見秦伯后,燭之武則說“秦、晉圍鄭”,省去了“侯”“伯”這些爵位的稱號,而且把鄭國放于與秦晉這樣大國并列的位置,以顯示國家平等的外交法則,也體現了此時的燭之武不卑不亢的外交姿態和足智多謀的智者形象。
生:我想補充一例,在與秦穆公的交談過程中,燭之武對他稱了八個“君”,這也只是禮節性的尊稱,并沒有對強大的秦穆公有另外特別的稱號,沒有做出什么阿諛奉承、歌功頌德之舉,也就談不上在強敵面前示弱的問題。這也是燭之武有意為之的,也是他的過人之處。
師(小結):別有意味地稱“晉君”,不動聲色地略去“侯”“伯”的名號,八個地方只稱呼強大對手為“君”等,言語背后竟蘊含那么多的玄機和智慧,這篇文言經典讓我們真切地體會了一番恒久的藝術魅力啊!
多角度品味“層折”
安徽省懷寧縣教育局教研室 張斗和
清人林云銘這樣評述:“(燭之武)說秦之詞,句句悚動,有回天之力,其中無限層折,猶短兵接戰,轉斗無前,不慮秦伯不落其彀中也”。課堂上我引用了這樣的評價詞,然后請同學們再次閱讀燭之武的“說秦之詞”,具體說說這段話的“無限層折”。
生:燭之武,見到秦伯后第一句話,就體現出了“層折”。“晉侯、秦伯圍鄭”,“晉軍函陵,秦軍氾南。”大軍壓境,鄭國局勢危若累卵,身為弱國大使燭之武一不乞求對方退兵,二不陳述我方同仇敵愾,誓死報國,而是一開口就先把鄭國說“死”了,既然知道要“死”,你還來干嗎?豈不是多此一舉?
師:確實,這有悖常態的話語,與對方心理預期不在一個層面,出現落差,秦伯肯定有此納悶。
生:燭之武一上來就將鄭國“脫身”,置身事外,三方變成兩方,好像沒鄭國什么事了,我燭之武只是個“打醬油”的。這招太妙了,不但去掉了秦伯的戒備心,而且激發他聽下去的好奇心。
師:見解獨到。燭之武以退為進,為下面的勸說預留了巨大的空間。
生:在吊起秦伯胃口后,燭之武搖身一變成了秦國人,他站在秦國的立場上來“審視”“亡鄭”與“舍鄭”之利弊。
生:一從地理形勢來看,秦、鄭并不接壤,秦國要攻打鄭國須經過晉國,“越國以鄙遠”,遠途奔襲,“君知其難”。而“亡鄭”,其結果是“鄰之厚,君之薄也”,也就是說,滅掉鄭國,最大得益者是晉而非秦。二從外交前景來看,“舍鄭”對秦十分有利:鄭國對路過的秦國外交使者熱情接待,隨時提供缺乏的費用和物資。如此美事,何樂而不為?
生:燭之武是緊緊抓住秦伯圖霸心理,無論從哪個方面,似乎都是急秦伯之所急,想秦伯之所想,用推心置腹的交談來贏得秦伯的好感,促使秦伯為之驚動。
師:所以,這一“亡”一“舍”,一“利”一“害”,對比鮮明,層次感極強,也“層折”出力度。
生:為擴大勸說成果,燭之武乘勝追擊,接著引用歷史,推測未來,進一步論證“亡鄭”意味著“亡秦”的道理。
師:那么,這里又是怎樣體現“層折”呢?
生:燭之武話鋒一轉,從秦鄭“糾葛”說到從秦晉內部的利害關系來了。
師:從幾個方面來訴說秦晉利害關系?
生:先是從歷史角度。“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燭之武在這里翻舊賬,離間的目的卻十分明顯:一則指出晉國言而無信,忘恩負義的本性;二則暗示秦伯,與這樣的人合作,恐會重蹈覆轍!借此點起秦穆公對晉國的怨恨,以瓦解秦晉聯盟。
生:還有推測未來。“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秦國自然就成了貪得無厭的晉國的“獵物”。這樣,燭之武把“亡鄭”,即“亡秦”的道理分析得十分透徹、無懈可擊。
師:剛才同學們都是從語義的層面理解“層折”,非常到位。同學們再模擬情景朗讀朗讀,思考一下,還有哪些方面能讀出其“無限層折”嗎?
生:語氣方面。我感覺最深的是燭之武說辭中的三個反問句:“焉用亡鄭以陪鄰?”“夫晉,何厭之有?”“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也就是說,凡是涉及到晉國,燭之武都用了語氣最重的反問句,以引起秦伯的注意和警覺。這三個反問句穿插在他的說辭之間,顯現出了語氣的“層折”,也是情感上的“層折”。
生:與之相對比的是,燭之武凡是站在秦國立場的話語,都用陳述句,而且加上相應的語氣詞,表示非常平緩的情感。如“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君之所知也”,其潛臺詞是,這些我不說,您秦伯這樣睿智也應該知道了。這樣便于對方接受。
生:這樣不同語氣的句子相互穿插,使得這段說辭層次清晰,轉折分明。
師:真是非誦讀不能盡其妙啊!
師: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燭之武這段說辭,短短125個字,從語義和語氣兩個方面,曲而有致,折而有力,舌尖上的波瀾,彰顯強大的邏輯和語言力量,可謂挽狂瀾于既倒,扶國家之將傾。最終,秦晉解盟,一場戰爭消弭于無形之間。
于平淡處聽細響
蘇州大學附屬中學 嚴愛軍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緊緊以“退”為中心,以時間為經,以人物為緯,梳理了這篇文章的脈絡。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下面這句話:
(投影: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其中“必”字下面加著重號)
師:“師”為何師?“必”為何意?
生(齊答):“師”為秦師,“必”為必然。
師(順勢而問):那為什么佚之狐信誓旦旦地保證秦師必然撤退呢?結合上下文分析。
生:通過第二小節后半部分內容,我們可以知道:燭之武深明大義,俠肝義膽;再加上第三小節巧退秦師的內容,我們發現:燭之武巧舌如簧、智慧過人,根據這些內容,佚之狐確認“秦師必退”。
師:很好,翁文浩同學能夠從以下兩小節內容中找到燭之武這一方的原因,并且概括比較準確。還有其他理由嗎?
(生沉默)
師:剛才他從下文找到燭之武這一角度的,其他呢?
生:哦,我們還根據第一段內容,文章開頭說“晉侯、秦伯圍鄭”,說明在這場戰爭是晉侯為主、秦伯為賓,即幫兇。所以,這場戰爭,秦伯出兵是無道義可言的。
師:是的,如果你再往下閱讀,你就會發現這次戰爭發生的原因……
生:“以其無禮于晉”是老賬,“且貳于楚也”是新賬,但這些都是對于晉國而言的。所以,秦伯此次出征是師出無名的。
師:“師出無名”說得好,春秋戰國年代,諸侯或平級之間的公開宣戰,一般師出有名。那秦伯為什么甘愿背負這無義無禮之罵名呢,我們來看背景材料(投影)
城濮之戰后2年,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自然要尋找軍事同盟。尋找秦國原因有二:一是歷史上秦晉關系很好;二是更重要的是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需要。
師:由此得出:秦伯出征理虧一等,他是借協助同盟為名行攻城掠地之實,行動目的比較隱蔽,這也為“必退”提供了一種可能。剛才三位同學分析問題的角度和思維方向都很清晰。看看第一小節還有什么內容沒有分析?
生(恍然大悟):“函陵”和“氾南”是同屬鄭國,分屬兩地。也就是說,兩軍合力出征,分地駐兵。這也為“秦師必退”提供一種可能。
師:徐天添同學關注很全面,立足注釋,思考周到。她看到了“必退”的空間和可能,這就是關注細節的力量。古人云:“文以氣為主”,“因聲求氣”。“師必退”該如何朗讀?應該讀出什么味來?
生:顯然應該重讀、速讀,讀出信心滿滿,讀出鏗鏘有力。(示范,手勢,生大笑)
師:一看就知道汪元涌同學是性情中人,通過他的肢體愿意,我們看到了佚之狐的審時度勢之后的信心滿滿,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作用嗎?
生(搶答):還可以表現出燭之武的能力過人。
師(追問):這里用“表現”一詞不好。為什么?
生(補充):應改用“暗示”,因為這里運用的側面描寫的手法。
師:很好,思路敏捷啊!剛才大家都是圍繞“必”字對人物形象表現的作用探討的,那么,“必”字還有其他作用嗎?提醒一下,我們可以從“暗示”入手。
生:設置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師(追問):這是敘述的效果,很好,撬開一角,試想一下,還有其他的嗎?
生:還可以讓故事情節再生波瀾。因為第一段已經出現矛盾,波瀾皺起,而第二段開頭真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還沒找到對策,又突然冒出“師必退”的結果。如此敘述,增強了突兀感。
師:古人言:文似看山不喜平,剛才那位同學的分析很有見地,思路別開生面。這些內容均是針對第一、二兩小節的,看看對其他小節還有作用嗎?
生:還與結尾形成照應,體現我們的佚之狐料事如神。
……
師:清沈德潛講:“古人不廢煉字法,然以意勝,而不以字勝。故能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一個“必”字,讓我們讀出了很多很多。在今后的閱讀中,我們就要養成這種咬文嚼字的閱讀習慣和細讀文本的閱讀姿態,努力在平淡處、細微處讀出深文大義來。
微電影:《燭之武退秦師》
安徽省桐城二中吳厚明
《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教學中,我們從故事情節入手,通過聯想與想象,構建了“密謀——薦賢——出山——追殺——求見——庭辯——撤兵”等環節,并用微電影的形式將文字背后的畫面展現出來。
師:我們先看看“密謀”部分怎樣展示?
生:這是次要的內容,可以虛實結合,我是這樣設想的
【畫面一】月黑風高,晉文公與秦穆公在密室竊竊私語,忽然秦穆公大叫一聲:“好!”第二天,大街上貼滿布告:某年某月,秦晉聯軍攻打鄭國,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頓時,人心惶惶,怨聲載道。
師:對“薦賢”情節,該怎樣設計呢?
生:可以這樣表述:
【畫面二】鄭伯府邸
鄭伯左手撐著頭,右手拿著筆,眉頭緊鎖,呆呆地盯住眼前戰事地圖,不住搖頭嘆息。(佚之狐上)
“鄭大人,大軍壓境,危在旦夕,怎辦?”
“破秦晉之盟!”
“何人能行?”
“燭之武!”
師:好,一問一答,簡潔!燭之武會輕易出山嗎?
生:那就請!也來個三顧茅廬。
師:妙!說說怎樣來描述?
生:【畫面三】北山,農夫耕種,唱道:“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何必爭榮辱;榮者自安寧,碌者徒勞碌,北山有佳人,高眠臥不足。”
鄭伯問道:“此歌莫非燭之武所作!”
“正是!”
燭之武草堂前,童子說道:“主公恭候多日了。”
鄭伯一驚:莫非知道我來?
“愛卿,國難當頭,有何良策?”
燭之武微瞇雙眼,說:“鄭公心有良策,何必問我!”
師:把燭之武寫成高人,有創意。“出城”一節,文章極其簡略,能不能來點波瀾?
生:這個環節主要是烘托戰爭氣氛,簡單一點吧。我是這樣想的:
【畫面四】高高城墻,一人縋下。夜色中,此人行色匆匆。后面傳來追殺聲。此人往森林奔去。
過了許久,此人走出。“此地不宜久留!”,沿著鄉間小路奔去。
師:燭之武是怎樣見到秦王的?
生:熟人引見。
生:硬闖!
生:不好,沒有詩意。
師:詩意?!
生:是啊,我就這樣構思的:
【畫面五】秦王殿外,一老者,須眉花白,席地端坐,琴聲揚起,行人駐足。秦穆公見狀,詫異道:“彈者何人?如此悲傷的琴聲,壞我心情!”
師:燭之武彈琴?還真有想象力。
再看“庭辯”一節。幾位學生出示了自己的設計,總體感覺還是課文翻譯,缺少大膽的想象,沒有完全展示燭之武的勇氣與才識。我提供了我的些許構思,然后更多的同學發表了意見。經過討論,學生們在課堂上有了“庭辯”這樣的微電影鏡頭。
【畫面六】秦王內廷,杞子、逢孫、大臣甲、大臣乙等人。
杞子:匹夫膽敢壞我秦晉之盟,如何?
燭之武:死!(一言既出,舉座皆驚。杞子怒氣沖沖,拔刀。)
大臣甲: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將軍息怒。燭大夫口出誑語,必有高見。
燭之武(燭之武起身,作揖):依老臣看來,晉有三不是:昔日,秦公護送晉公回國,晉公信誓旦旦必以“焦、瑕之地”報大恩,秦得到此地乎?言而無信,一不是!秦晉聯軍攻打鄭國,當戮力同心。然老臣一路走來,發現晉軍暗中調兵駐守秦國邊境,此表面修睦而內懷叵測之心,二不是!當日,晉公盟結天下,永不相攻。不久挺兵東進,略地攻城,貪得無厭也,三不是也。
秦穆公聽罷,面色漸變。
大臣乙:匹夫亂語,損人實以利己!
燭之武:先生之言,差矣!秦晉聯盟而攻鄭,亦有三不利!
秦穆公:愿聞其詳。
燭之武:鄭無錯而攻鄭,秦師出無義,以大欺小,一不利;鄭道遠而路遙,攻下鄭國,秦卻不能據為己有,得利者晉也,二不利也;秦、晉、鄭三國存立,彼此制衡,一旦鄭國滅亡,晉一家獨大,亡國者,秦也。此三不利也。
逢孫:休得胡言,長晉國之氣,滅我大秦威風!(逢孫拔出長劍,意欲殺了燭之武。)
秦穆公:且慢!聽完再說。
燭之武:鄭乃仁義之邦,秦與我結盟,必將信義著于天下,焉有不王之理?
是日,秦公屏退眾人,與燭之武握手,遂結秦鄭之盟。
學生聽后,報以掌聲。
師:這樣表述,燭之武的聰明、勇氣與口才就出來了。再看看文章的結尾。
生:結尾可以簡略一點,這樣表述就行:
【畫面七】狼煙滾滾。子范怒氣沖沖進來。
子范:主公為何撤兵?
晉公:燭之武一言而破秦晉之盟,戰之不利。撤!
第二日,晉軍撤兵。
利用微電影呈現文字背后的畫面,能夠豐富人物形象,能夠再現波瀾壯闊的斗爭,能夠讓學生真正體味到《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的言簡意賅而底蘊深厚的藝術魅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