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5
這是《離騷》課題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離騷》中“懷才不遇”的情感
(一)“懷才”的自信和自珍
“懷才不遇”的人常常會對自己的才華非常自信,屈原也是如此。屈原所重視的美好才華體現在兩個方面—— “內美”和“修能”。
“內美”首先是他引以為驕傲的不凡身世,《離騷》一開頭就高詠著“帝高陽之苖裔兮,朕皇考曰伯庸。”[2](p3)高陽即顓頊,是楚人祖先,《史記·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1](p1689)不僅如此,高陽還有著超乎常人的神性,“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動靜之物,小大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1](p11-12)其次是降生的吉日良辰,“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2](p3)姜亮夫先生認為攝提為歲名,乃寅年,“男以寅年生亦征祥之事也”[3](p108)而“庚寅必為吉日之一,為古人民所崇敬之一事。”[3](p110)此外還有美好的名字“皇覽揆余于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2](p4)這諸多因素讓屈原天生有“內美”的自我認識,也以此要求自己。“以一生于寅年寅月寅日之現象,在宗教迷信尚濃之戰國時人,又自以出于神帝高陽之貴胄,有此特異之生屬,安得不使其父覽之揆之,而賜之以嘉名。屈子亦不能不自認為天生之內美而然者。”[3](p109)
“修能”具體是指什么,《離騷》沒有明言。王逸認為“言謀足以安社稷,智足以解國患,威能制強御,仁能懐逺人也。”[2](p4)蔣驥認為“修能,修治之能”[4](p34),戴震認為“修能,好修而賢能”[5](p7)。戴震對“修能”的認識稍有區別,他把修、能看作兩個詞,但他們觀點大同小異,大抵承司馬遷“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的說法。朱熹認為“修,長也。能,才也。能,獸名,熊屬,多力,故有絕人之才者謂之能。”[6](p7)朱熹承洪興祖的說法,區別僅在于洪興祖訓“修”為“遠”,而朱熹訓為“長”。他們都只認為屈原有“絕人之才”,但沒有指實為政治才能。從《離騷》來看,屈原所重視的是“美政”的政治理想,他與之堅決作斗爭的也是干擾“美政”理想實現的奸小,因此《離騷》中的“修能”理解為政治才能是確當的。
雖然《離騷》沒有明言“修能”是什么,但卻能夠看出屈原對它的珍視。為了保持內美與修能,屈原以自己為原型塑造的帶有神性的主人公“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2](p4-5),“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2](p12), “擥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蘂,矯菌桂以紉蘭兮,索胡繩之纚纚”[2](12-13),無論穿戴、飲食都是那么芳潔,這可以視為一種隱喻,以穿戴、飲食的芳潔隱喻自身行事的正直和忠貞。也正是《漁父》中屈原自道的“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2](p180)而如此堅執,為的正是保持“內美”與“修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