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5
這是《記金華的雙龍洞》課題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對教材的整體感知:
1、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是一篇游記,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是按游覽順序記敘的。先寫沿途所見景色的美艷,繼而寫外洞的大,連接外洞和內洞空隙的窄小,內洞的黑奇大。寫出了雙龍洞的美麗奇特,表達了作者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2、編者的編寫意圖:本單元的幾篇課文都是寫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動優美的語言,并以他們獨特的感受,描繪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觀。對于這組課文,作者選編的目的不僅僅是學習基礎知識,更主要的是學習一些表達方法,在充分理解感悟語言文字中領略大自然的美,同時要學以致用,學習感悟作者語言文字規范、準確、優美,將見聞和感受結合,把事物寫得具體形象的表現手法,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類似文理訓練,力求真正做到“讀寫結合”。
3、學生的知識底數:四年級的學生能讀懂作者的寫作順序,但是概括文章主要內容難以抓住重點;能夠大致讀出沿途風景的優美、外洞的寬敞、孔隙的狹小、內洞的奇特,但是難以具體到結合語言文字進行深入理解;對于重點詞語的理解僅僅限于詞語表面,難以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準確理解,或者難以透過文字表面感知文字背后的深意和用意。
具體的學習障礙:
1、第2-3自然段:
精神:結合具體句子理解為“有生氣,有活力”。再深入理解,是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通過“精神”這個詞語表達出山上的映山紅比盆栽的杜鵑還要充滿朝氣、還要好看,更加突出沿途風光之美麗。盆栽的杜鵑花也是映山紅,為什么比不過山上開的呢?山上的映山紅根深葉茂,沐浴著大自然的陽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嬌嫩而不茁壯,比起山上的映山紅就顯得遜色了。
明艷:指色彩明亮鮮艷。因為粉紅色的山,配上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綠葉的襯托,可謂色彩鮮艷。同時由于各種花草樹木生長茂盛,葉子綠油油的,在陽光的映照下,顯得格外明亮。因此才讓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艷。
2、第5自然段
主要寫孔隙狹小。作者沒有直接說孔隙如何如何小,而是從三個方面來表現它的這個特點:船的大小、進洞的方式、進洞的感覺。寫船小,主要從“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辦法容第三個人”等詞句體會。寫進洞的方式船如何進入內洞,如何出來。作者寫這種獨特的進洞方式主要是為了表現孔隙的狹小。寫進洞的感覺,一個“貼”字作者已經把自己內心的緊張心情和姿態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而一個才子更加突出作者的小心謹慎,也更加突出孔隙的窄小。作者又用了“擠壓、撞破、擦傷”這幾個詞語更能表現孔隙的窄小。
這一段將游程、見聞和感受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段”的形式體現出游記體“篇”的特點。因此這段的教學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3、第6—7自然段
這兩個自然段主要寫內洞的特點黑、奇、大。最難理解的是“奇”這個特點。作者并沒有告訴我們到底怎樣的奇,但通過“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觀賞。”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想,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通過他們的想象豐厚文本的語言,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感受作者表達的巧妙。
教學目標:
1. 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重點提示:結合字形記憶理解“蜿蜒”。結合語境理解“精神、明艷、顏色各異、變化多端、蜿蜒”等詞語。
2. 了解游覽順序,感受雙龍洞景象的奇異,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雙龍洞內孔隙的特點。
4.體會并運用作者將見聞和感受結合,把事物寫得具體形象的表達方式。
寫作訓練提示:
(1)結合沿途景色,用“時而……時而……時而……時而”說一段話。
(2)運用見聞和感受相結合的方法,表現沿途景色的優美或者外洞的寬敞。
教學重點: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用常見的事物和自己游覽的感覺,把景物的特點寫具體,使人感覺身臨其境。
教學設計意圖: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應加大語言文字的實踐運用,其中第二學段應落實“段”的訓練。所以本課作為第一課時教學設計,旨在抓住游覽順序,通過感知整體,了解游記特點,然后重點講“過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達特色,并指導學生學以致用。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提出問題
1、暢談游歷——從自己的生活切入
在節假日里,有不少同學跟隨著爸爸媽媽去游覽祖國的名山大川。置身名山大川,有的讓你沉醉于她的瑰麗,有的讓你流連于她的神奇,有的則讓你驚嘆于她的博大。你曾到過什么地方游覽,并說說你的感受好嗎?可參照這樣的句式。
我游覽過(什么地方),那里(什么風光),我感到(什么印象)。
(設計意圖:因為剛剛結束暑假,學生對假期中旅游的經歷感受較深,因此從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導入新課,讓學生有話可說,激蕩起心中的情思,引起對新課文閱讀的期待。同時,提供給學生句式,讓他們知道如何表達,訓練學生簡練、有序的表達能力。)
2、揭示課題,整體感知
師:五十年前的 4 月 14 日,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爺爺也曾游覽過一個地方,并且把他游覽的經過寫了下來,這個地方就是浙江省金華的雙龍洞。這節課,讓我們隨葉圣陶老爺爺一起去游覽一番吧!
齊讀課題談感知
預設:
(1)這篇文章主要介紹金華的雙龍洞。
(2)作者可能按照游覽順序來寫。
(3)應該抓住雙龍洞的特點來寫。
教師小結:一篇文章的題目就如它的眼睛,透過它我們獲得了很多信息。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這個“記”字,“記”就是將游覽過的景觀記錄下來。這篇課文其實是一篇游記,學習游記類的課文我們一定要注意作者的寫作順序。
(設計意圖:從課題入手,讓學生對課文建立起初步感知。)
3、針對課題,提出問題
從課題上我們獲得了很多信息,那同學們能不能再從課題上提出有價值的學習問題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已有感知的基礎上,再次從課題入手,發現課題中蘊含的有價值的問題,給學生一個引領,讓他們再一次感悟課題的重要性,并借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預設:
(1)為什么叫雙龍洞?
(2)作者游覽金華的雙龍洞,都看到了些什么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
(3)按照游覽順序,作者都到了哪些地方?這些地方怎么樣?
4、初讀課文,感知順序
明確讀書要求:下面就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到文中找找作者都游覽雙龍洞都經過了哪些地方?請用鉛筆圈起來。
(1)生默讀,勾畫。
(2)請生交流所勾畫的地點,師相機板書游覽路線。(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3)總結寫作順序
師提示:作者經過了從“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的路線游覽金華雙龍洞,我們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作者寫這篇游記是按照——游覽順序寫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探尋游蹤,一來是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二來是考查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同時這也是為了學習寫游記的基本方法。)
二、自主學習,解決問題
1、概括文章內容
師:我們初步感受了課文,理清了本文的寫作順序,那么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呢?老師板書框架,請同學們到文中查找重要信息,我們一起來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師板書“這是一篇( ),記敘了作者( )游覽( )的情景。是按( )順序記敘的。先寫( )所見的美景;繼而寫( )、( );再寫( )、( );最后作者臥在小船里( )。”
生到文中查找信息。(游記)(葉圣陶)(金華雙龍洞)(游覽)(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請生交流,師相機引導更正。
(設計意圖:四年級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概括能力,但是缺乏完整性、準確性,所以仍然需要教師的引領。通過填空的形式,旨在教給學生概括這類游記類文章的思路,并在概括的基礎上對于課文內容有了較為完整的印象。)
2、精讀課文,感知表達方式
(一)品賞路上見聞
1、通過問題,感知內容:
師指黑板上的旅游路線,提出問題:作者出了金華城,走在去往雙龍洞的路上,開始這次游覽之旅。這時你想知道什么?(引導學生按照游覽路線依次提出問題)
預設:
(1)作者都寫了哪些景物?
(2)作者看到的這些景物怎么樣?有什么特點?
(3)作者的心情怎樣?
(4)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后,按照問題默讀課文、勾畫、思考。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讓學生在學習每一段內容時也要具有問題意識,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讀書解決,讓問題成為引領學生學習的指南針,培養學生逐步形成讀書能力。)
三、交流表達,匯報收獲
學生匯報,師的任務是重點引導、點撥、糾偏。
1、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語境理解精神和明艷兩個詞語,從詞語的理解中感受風景的優美,體會作者愉悅的心情,并在此基礎上感情朗讀。
師:再讀2—3自然段,看看除了路上的“見”,作者還寫了什么?(重點放在“時而……時而……時而……時而”這個句式上。)
在分析理解溪流隨著山勢的變化而變化的同時,教師讓學生運用這個句式練習說話。(要求學生利用這個句式描繪一下路上所見的美景。)
教師給出起句:走在去雙龍洞的路上,公路盤曲而上,沿途景色美不勝收:時而……時而……時而……時而。)
在學生學習表達的基礎上再扣作者心情,走進作者,再次感情朗讀2—3自然段。
師小結:作者寫沿途美景,不僅有所見,而且有所聞,無論見與聞,字里行間都蘊含著作者的情,這是我們應該向作者學習的地方。)
(設計意圖:學習中教師要清楚自己所起的作用——引導與點撥。引在學生容易忽視的地方,導在學生難理解的地方,在學生懂的基礎上感知作者的表達方法,體現讀與寫的結合,知識與能力的結合。)
2、扣詞句感受外洞特點
詞:突兀森郁
句: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
引導學生主抓重點詞句理解外洞寬敞的特點。然后運用見聞和感受相結合的方法,練習說話,表現沿途景色的優美或者外洞的寬敞。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
3、重點感受“孔隙”特點,學習表達方式
1)指名讀,全班學生邊聽邊思考作者是如何寫出孔隙特點的。
2) 理解“孔隙”詞義,再借助圖片揭示孔隙的特點:窄小(板書)
3) 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樣寫出孔隙窄小特點的。要求學生用心讀第五自然段,邊讀邊畫出有關的句子。
課件出示句群1: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見的事物具體寫孔隙的窄小。)
課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覽的感覺具體寫孔隙的窄小。)
創設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臥小舟,工人拉著繩,幫助你穿孔隙,過水道,你會有怎樣的感受?
指導朗讀句群: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師生共同小結寫法:葉老沒有直接點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見的事物和自己游覽的感覺,把景物的特點寫具體,使人身臨其境。
師生交流總結:在過孔隙時,葉老按游覽順序,將見聞、感受,生動具體地記錄下來,使人身臨其境,這就是游記的典范。
4、自讀自悟內洞特點
按照學習空隙的方法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內洞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寫出這個特點的。
師生共同小結內容與表達方式。
5、讀寫互動,遷移運用。
出示幾幅圖:海洋館、吊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仿照孔隙的寫法,寫出自己游歷的感受。師生交流、反饋。
6、梳理游記內容,發現構段特點。
找找這個自然段一共有幾句話?從表達方式上,你發現了什么奧秘?(條理清晰,體現了游覽過程)
7、回歸整體,體會寫法
(1)課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敘述有條理,貫穿全文有兩條線索。一是游覽的順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經的路線:深黑的石洞→內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著溪流上山入洞的。
(2)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四、整體收獲,收獲整體
借助板書,讓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從知識和方法兩方面來談。)
預設:
1、知道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2、知道了游記類文章一般是按照游覽順序來寫。
3、概括游記類文章的方法是先點明這是游記,是按照什么順序記敘,然后有序說出游覽路線。
4、知道了作者按照游覽順序寫出了沿途、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從中可以體會到作者喜愛贊美之情。
5、知道了作者之所以能夠把這篇文章寫得這樣成功,是因為作者將見聞感受結合起來,給我們身臨其境的感覺。
(設計意圖:語文學習與數學學習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都有方法可循。因此本課結束前的收獲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獲得,更主要的是學習方法的獲得。只有這樣才能算得上是整體的收獲。)
五、拓展鏈接,遷移應用
1、說話訓練:假如讓你當游雙龍洞的一個小導游,你準備怎樣向旅客介紹雙龍洞呢?(根據游覽示意圖,四人小組合作,每人介紹一處景點,注意導游的用語。)
2.引導學生選擇背誦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設計意圖:通過導游活動,將背書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習積累文中規范語言,進行內化,鞏固所學知識。)
附板書設計
記金華的雙龍洞
抓特點(見聞與感受相結合)
游記——游覽順序——游程(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美 高 寬 小 奇
喜歡 熱愛 贊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