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5
這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課文,積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清論證思路,把握層層推理的說理方法。
教學方法:1.誦讀法2.練習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簡單導入
二、作者和作品簡介
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繼承孔子的學說,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民為貴、君為輕”。后世稱“亞圣”?!睹献印肺恼孪騺硪孕坜q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又善于運用各種方法誘敵就范,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背讀課文,學生聽讀, 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3.學生個別朗讀。
注意排比句的節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1)通假字: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內城;郭:外城)
委而去之(離開。今義:往、到)
親戚畔之(親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池非不深也(護城河。今指水塘。)
(3)一詞多義:“之”字的不同用法
三里之城(的) 環而攻之而不勝(代詞)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到)
一詞多義:“以”字的不同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 以天下之所順(用)
(4)注意下列加點詞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五、思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
明確: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開篇提出論點,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用概括性的戰例兩個戰例加以證明,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戰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闡明了“人和”的實質,即“多助”天下順之”;最后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2.用什么方法論證?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
六、 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