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5
這是《記承天寺夜游》點評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讀過一段文字,贊的是山巒間一縷茶香,個中對茶的解讀很讓我震撼。“茶中間有個‘人’字,意思是人在草木間,一個在草木間生活的人,凡事依天理,凡事隨云意,自自然然,不強求,不越取,水到茶成,這是茶的道,也是人的道呀!”聊聊幾筆寫盡了閑適的心情。再讀子瞻《記承天寺夜游》以及諸多教學鏡頭,讀得多了,怎么就回到了遙遠的月下回到了細雨紛飛的山水間。原來,茶道,人道,也是教學之道,要的就是那份“閑”。
人閑桂花落,若能引導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學習狀態,在“沉浸”中讓思維之花繽紛飄落,這樣的課堂應該是進入了一種境界。太多的語文課最后滑向平庸,我以為是教者太過于追求“課”的概念,致使師生在這樣的功利與緊張中很難成為能煥發出學習活力的“性情中人”。汲安慶老師和學生聊蘇子之“閑”,是抓住了這文章的關鍵,但即使是處在這樣的緊要處,汲老師課堂上展現的還是一種閑適悠然的步態。要的是“閑”,但且讓“月”“美”“樂”先呈現,不是急匆匆,不是慌張張,而是讓學生充分進入文本,又有充分表達學習感悟的時光,這就是語文教學的風度。目在字間移,心隨文意神馳靈游,最后才有了“閑”品讀后的片片桂花般的思緒。“就這樣,教學就在‘閑’的研討中不知不覺地推進著,詞,句,文章……”,這就是最好的學習狀態,從“閑”字入手,順“閑”而下,最終去探訪蘇軾的心靈世界。所以,談“閑”若是匆忙狀,文章中的這份閑情又怎能在課堂“拋擲久”?張華峰老師的鏡頭有著濃濃的文言風,寫得頗有個性,幾分張揚外我還能讀出一種可愛,這至少是老師一段埋首苦讀潛心求學的光陰的最好印證。品評“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教師是問之并追問之,語言簡練,只等學生充分思考“舉一隅能反三隅也”。其中,蘇軾與柳宗元之比較很有想法,在“眾生愕然,皆不解”的基礎上巧加點撥,悠悠道來,不徐不疾,樸實又飽滿,情感基調的把握自有可商榷之處,但如此鏡頭,真充滿著閑趣。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陸培成老師的課堂“突圍”妙就在這“笑而不答”之上。面對學生“蘇東坡突圍是否成功”這一深刻問題,陸老師沒有自作回答引經據典露滔滔不絕之勢,而是悠悠地把這個問題拋擲給全班同學,這才有了“課堂片刻沉寂之后,漸漸活躍起來”的教學之效。蘇東坡被什么圍住了?蘇東坡突圍成功了嗎?他是靠什么突圍的呢?教者因勢利導,帶領學生一次次咀嚼,變“教”為“導”,課堂就走出了文章,走向文人,甚至文化。遺憾的是,文章結尾情感走向該是存有多種可能性的,所以,蘇東坡突圍成功的定調使得課堂少了再次的高潮,若能就承天寺月色下的蘇子瞻的無法“突圍”也展開探討,課堂就別有一番精彩。普魯斯特在《追憶逝水年華》中寫道:“沒有人給我們智慧,我們必須自己找到它。這要經歷一次次茫茫荒野上的艱辛跋涉,沒有人能代替我們,也沒有人能使我們免除這種跋涉。”笑而不答,絕不代替思考,至多是提供一種方法給予一種支持,進入文本深處尋芳探幽的必須有學生真實的跋涉,比如段巖霞老師的鏡頭。段老師運用比較法和還原法,讓學生在反復的推敲、朗讀、感悟中走向言語深處。“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段老師緊緊抓住這樣的句子,又絕不單純分析,而是借助改動后比較、填空還原后比較,一次次地讓學生去讀、去品、去思,至于老師,我們看到的還是那個自有閑心并耐心等待的身影。當然,若能在極其隱秘的快樂中引導學生舔舐更多復雜的情緒,如抑郁如凄冷,課堂教學該會更有張力。
閑敲棋子落燈花,課堂上學生思緒飛落,功在教師“閑敲棋子”的匠心與匠力。閑敲絕非懶散,更不是隨意,看似閑敲,實乃細推,水到茶成,都是在文本閱讀和教學設計上下足了功夫才有的靈動一擊。陳東生老師圍繞“空明”展開對話,盧立銀老師特設“讀人”環節另辟蹊徑,都令人感慨語文教學的豐厚多姿。品讀月色如“積水空明”并不稀奇,但心“空”文自“明”的提升就可謂燈花四濺了,這就有一字關情之美。很少有老師為賞景之人依據文本做深入解讀,盧老師卻成功地引導學生從“遂”“尋”“亦”等詞中觸摸文人情感進入遙遠的心靈世界。茶香依山水,讀書出智慧,閑敲之下,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份教學智慧,更有一份讀書精神。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新美文間。鏡頭之美,只留給在茫茫俗世中還存有一份閑心能匍匐在閱讀大地上的人。若能偷得浮生半日閑,還請再思如何閑情拋擲久。語文教師,作為這個世界上最該愛讀書的人,更是要擺脫浮躁沉浸書中,才有“空明”之“突覺”有“讀人”之“特設”,才有“一半秋山帶夕陽”的閑情逸致,你的課堂也才會溢出那自然的山水間飄渺的茶香。
所以,美景只為閑人設,好課更為閑人留。讀鏡頭,我漸漸嗅出一縷清麗的茶香。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