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5
這是《記承天寺夜游》公開課課例實錄,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師:我們上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辛苦了。
生:(參差不齊)老師辛苦了。
師:跟大家開個玩笑。是因為剛從網上看到這樣的內容,說現在的學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不過據我了解,我們昆承中學初二(1)班的學生是不怕的。是這樣的嗎?
生:(齊)是。
師:好。那我就有信心了。我們今天學習的任務有三個。(投影出示目標)我們齊讀。
(生齊讀:一定要讀通:讀出文言味道;設法要讀懂:把握作者情感;盡量要讀透:參悟人生道理。)
師:先考考大家,在課前預習中有沒有讀通。(投影出示6句原文)第一句誰來讀?
生:(讀)欣然起行。
師:讀得不錯。但我還想跟你PK一下,我來讀一讀:欣然(然,字音拉長)起行。誰讀得好?
生:老師。
師:真的么?其他同學的意見?
生:老師讀得好。
師:哈,這話我愛聽啊,謝謝。你再讀一下。
生:(讀)欣然起行。
師:把“然”拉長讀音,再試一下!
生:(讀)欣然起行。
師:好的,味道出來了。來,大家齊讀一下。
生:(齊讀)欣然起行。
師:第二句,誰來讀?
生:(讀)念無與樂者。
師:已經很不錯了。我還想PK一下。(讀)念(念,拉長)無與樂(樂,重讀)者。你再試一下。
生:(讀)念無與樂者。
師:你的悟性很高。大家齊讀一下!
生:(齊讀)念無與樂者。
師:第三句?
生:(讀)懷民亦未寢。
師:哪個字要重讀?
生:亦。
師:你再讀一下。
生:(讀)懷民亦未寢。
師:大家齊讀。
生:(齊讀)懷民亦未寢。
師:下面一句。
生:(讀)庭下如積水空明。
師:把“空明”二字拉長一點?齊讀,(讀)庭下(下,輕讀,拉長)如技術空明(空明,拉長)。
生:(與教師一起齊讀)庭下如積水空明。
師:這句話好像難翻譯哎,誰來嘗試一下?
生:庭下的地面如同沐浴在像那積水般清澈透明的月色里。
師:你翻譯得很棒。用了“沐浴”這個詞,很有詩意。下面一句?
生:(讀)蓋竹柏影也。
師:不錯。我們齊讀。(讀)蓋(蓋,拉長)竹柏影也(也,輕讀,拉長)。
生:(與教師一起齊讀)蓋竹柏影也。
師:最后一句?
生:(讀)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師:貌似你讀得快了。再試一次。
生:(讀)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師:你明白祝老師為什么把“但”字用紅色標出嗎?
生:因為“但”表示一種強調。
師:對,你在“但”后面停頓一下,醞釀一下,再讀
生:(讀,未讀出,示意有難度)
師:是明白了那個“味”,但就是讀不出,是么?老師先讀一下。(讀)但(但,重讀,拉長)少閑人如吾兩人(兩人,重讀)者耳(者耳,輕讀,拉長)。你再來一次?
生:(讀)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師:味道就這樣來了。同學們一起來。
生:(齊讀)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師:誰來把這句話翻譯一下?
生:只是缺少了像我們兩人這樣不汲汲于名利而從容地流連風景的人罷了。
師:注釋看得很細,把閑人翻譯得很具體。其實,這個閑人可以直接翻譯的。現在,祝老師來把文章讀一下,請同學注意朗讀的技巧。(師讀原文,讀畢,讓學生自由朗讀)
(生自由朗讀課文)
師:能不能讀出文言的味道?這樣,我跟大家齊讀,看能不能合上拍子。
(師生齊讀全文)
師:那位同學來把全文翻譯一下?
(生翻譯全文)
師:謝謝。“讀通”完成得不錯。接下來,開始“讀懂”了,祝老師有三個問題,(逐條投影出示)來,第一個問題,齊讀一下。
生:(齊讀)注釋中最幫助理解文意的一條是什么?
師:請思考,并展示學習心得。
生:我認為最能幫助理解文意的一條注釋是第七個注釋“閑人”。(讀注釋)閑人,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從容地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是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職,所以他自稱“閑人”。
師:那你認為重要的理由是什么?
生:我準備結合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來說。這件事要從“元豐帝”當政二年說起,當時蘇軾寫了許多詩,而朝廷里的一些官員心地非常的狡猾,他們從蘇軾的詩里找出片言只語,說蘇軾以詩訕謗朝廷,于是,蘇軾被貶到了黃州。什么是緣分(元豐),蘇軾和張懷民就是緣分。當時兩個人都被貶,但兩個人志同道合,“閑人”體現了他們兩個人隨遇而安、隨緣自適的心境,也是本文的主旨吧。
師:非常精彩,預習非常充分。有兩點要跟你推敲一下。一,你說的“元豐帝”應是神宗皇帝,“元豐”只是他的年號。對吧?
生:對。
師:二,后面的“緣分(元豐)”到底是年號“元豐”還是指結緣的“緣分”?我沒有聽清楚。
生:是指蘇軾與張懷民緣分的體現。
師:謝謝。蘇軾在這里遇到了人生的知音,是人生中的一種緣分。(板書“緣分”)其他的理解?
生:我也認為是注釋七。閑人在我們現在看來是沒事可做的人,但文中是另一種含義。這里的“閑人”是一種古今異義(現象)。
師:這個“閑人”特別耐人尋味。但這個詞大概不能稱為“古今異義”,只能說語境不同而意思不同而已,是不?
生:(點頭)
師:有沒有其他認同了?
生:無反應。
師:那我們看一下注釋三,齊讀一下。
(師生齊讀)
生:我猜想啊,可能當時作者被貶,沒有可一起游樂的人,很孤單。
師:(板書“孤單”)有這樣一句話,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世態的炎涼可見一斑啊。我還想跟同學們一起研究注釋二,齊讀。
(師生齊讀)
師:我想問同學們,被貶時的心境和被貶四年后的心境一樣嗎?
生:被貶到現在,蘇軾應該追求的一種脫俗和與世無爭,淡定從容。
師:脫俗這個詞很好。(板書“脫俗、與世無爭、淡定從容”)看第二問題,(投影出示)齊讀。
(師生齊讀:正文中最耐人尋味的一句話是什么?)
師:這個環節我們想變換一種方式,把自己的理解先與同學交流,再做匯報。我們做一下分工,中間兩大組的同學研讀第一節,右邊一大組同學研讀第二節,左邊一大組研讀第三節。當然,你對其他小節的文字有獨到見解的話,也可以做補充。
(生思考交流)
師:開始分組匯報學習心得。
生:我找的是“月色入戶,欣然起行”這一句,我要把這一句和下面的一句“懷民亦未寢”結合起來說。他們倆為什么在同樣的情況下沒有睡著,首先是因為外界原因“月色入戶”,月色美麗讓兩人不愿早早入睡;其次是他們的內心,他們倆都是被貶之人,而且張懷民是剛剛被貶到黃州,同是天涯淪落人,雖然蘇軾也開始追尋超凡脫俗,但他們的內心應該是一樣的充滿了空虛與乏力。
師:那句話怎么說的?心有靈犀一點通。而且你還看出他們的乏力與空虛,回天乏力,有點空虛。(板書“乏力、空虛”)
生:我們找的一句是“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從這一句,可以看出蘇軾內心的孤獨,沒有更多的朋友。但一個“遂”字,表明馬上想到張懷民,表明關系非同一般。
師:這也是一種順其自然、心想事成的生活。其他的意見?
生:我找到“月色入戶”。一位哲人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這里用淡雅的月色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淡定和從容。但是我也稍稍不同意剛才同學的觀點,說蘇軾“回天乏力”,我想蘇軾也許現在已經不想再“回天”了,也許只想保持自己的這份淡定,也許是與當時混亂的朝廷劃清界限,升華自己(的情感)。
師:(板書“淡雅,淡定)我也有一句哲人的話要送給你,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位同學的發現不代表你的發現,你的發現不代表他的發現。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同樣精彩。謝謝。
生:我也找的是“遂至承天寺”,表明張懷民是蘇軾的知己,間接地抒發了同病相憐的感慨。
師:是的。如果沒有其他意見的話,我們帶著蘇軾的這些復雜的感情,帶著文言的味道,再把第一節齊讀一遍。
(小組齊讀)
師:研讀第二節的同學匯報。
生:我找的是“庭下如積水空明”。這里的“空明”看出蘇軾的脫俗。
師:具體解釋?
生:“空明”是清澈透明的意思,這里看出蘇軾對名利的淡泊,與世無爭。
師:(強調)與世無爭。(板書“與世無爭”)
生:我找的“蓋竹柏影也”。因為這個竹與柏嘛,在中國古代文化里有特殊的意義,這里是蘇軾拿竹柏寄托自己的志向。
師:對,好比拿竹來說,中國人用什么詞來形容竹的?
生:高風亮節。
生:我想聯系全文來談談對第二段的理解。蘇軾已被貶到黃州四年,應該說這是的心境不同于當時的郁悶、悲苦,甚至是憤慨,但此刻他已是淡泊名利,而不會留戀于名利世界。因此,這里的環境是用來表明他的境遇,竹柏是用來表達他的志向,表明他愿像竹柏一樣隱居深山的隱士。
師:看到了蘇軾愿做竹柏的平常心。(板書平常心)聯系全文,說得太好了。用剛才那位同學的話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啊。把文章第二節再齊讀。
(小組齊讀)
生:我認為最耐人尋味的是最后一句話: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表明他不愿再進官場,而留戀這種安閑自適的生活。
師:(板書“安閑自適”)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生:我也認為是最后一句話。這句話表達了蘇軾兩種心情。一是,蘇軾曾經想為國出力報效祖國,但是遭遇到了烏臺詩案,他被貶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還在做著努力,他仍然能夠與世無爭,追求人生的真諦;第二,他認為自己是閑人,也表達了對曾經身陷官海不能自拔的幡然醒悟。
師:啊,說得太好了。除了佩服你還是佩服你。同學們有沒有聽出第一點,蘇軾他不是不想報國,不是不想經世致用,而是報國無門啊。有沒有說前面一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的?
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是蘇軾將他的愁心寄托給了明月和竹柏,得以人生愁苦的解脫。
師:“我寄愁心與明月”,蘇軾比李白高一籌,不僅寄給明月,還寄給竹柏。大家的理解出乎我意料的精彩,謝謝大家。我們大家把最后一節再讀一遍。
(師生齊讀)
師:(投影出示第三個問題)回到題目:題目中最容易忽視的一個詞是什么?
生:“夜”這個詞。表明蘇軾的心境特別的復雜,特別微妙。
生:不夜游就看不到月亮,看不到月亮就沒有發出“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的感嘆。
師:對呀,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際遇,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尋常的一次夜間漫步。
生:我認為“記”很重要,雖然是一次普通的散步,但卻領略了人生的真諦,所以必須記下來。
生:我認為“游”也很重要。這個“游”呼應了最后的“閑人”,游是一種非常休閑的活動,說明了蘇軾那種非常隨緣自適的心情。
師:祝老師有點自嘆不如,我的三個問題把課文肢解了,同學們通過這三個問題把全文都聯系起來了。
生:我也是認為這個“游”字,我們現在還有多少人有這個夜晚游玩的心境呢,而這里看出蘇軾如此的曠達清幽心境。
師:(板書“曠達”)同學們,我也有一些學習心得,拿來與大家分享。
(投影,師生齊讀: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更是月色進入蘇軾之孤寂心境,更似尋訪蘇軾的一位故交,更可以看出蘇軾的“隨喜”心,更可以看出蘇軾自我的超脫。
庭下如積水空明:此乃情語也。蘇軾如月,清澈透明;蘇軾如水,上善若水;蘇軾如佛,大智大覺。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閑人之意深矣。為官人,為農人,為罪人,為雅人,為智人,為被閑人,為出家人。 )
師:余下來的時間是我們設法把文章“讀透”了。(投影出示“讀透”相關內容)可惜課堂的時間不允許了。我覺得蘇軾留給我們的是一本豐厚的百科全書,可以讀到人生的智慧,需要我們一生去閱讀。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蘇軾在“烏臺詩案”前后,思想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把投影內容讀一讀。
(師生齊讀:烏臺詩案前: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師:如果作者在“烏臺詩案”前還有一點迷惑于彷徨的話,那么,他在“烏臺詩案”后找到了一個歸宿,找到了一個支點。再讀后面(投影內容)的兩句詩文。
(師生齊讀:
烏臺詩案后:
1.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2.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師:我讀到的是蘇軾的平常心。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我們需要一個平衡的支點。在蘇軾身上,我們發現了儒家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生存哲學。人生就如一架天平(板書課堂主題“天平圖”),同學們,蘇軾找到了這個支點。同時,蘇軾何嘗不是我們人生的一個支點呢?最后,我們齊讀課文結束我們的學習。能背的,把文章背出來。
(師生齊讀、背課文)
師:同學們,下課,謝謝大家!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