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4
這是《湖心亭看雪》教學實錄,是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前言】
三年前在《語文教學通訊》上發(fā)表過一個《湖心亭看雪》的教學實錄三年后重新上這篇課文,結合本次大會“文學鑒賞”的主題,力圖展示自己在語文教學上的一些新的思考和探索。
所謂“新”,乃是回歸中的“新”,乃是“新”中的回歸。
新課程改革已經進入了深入反思階段作為一名一直努力創(chuàng)新的一線教師,有必要重新認真地梳理自己的各種教學理念,進一步地反思自己的各種教學行為上出樸實的、本真的、有文化底蘊的、有人文關懷的富有語文味兒的課,應該是我的更高追求。
要堅定:對于語文教學而言,咬文嚼字是必要的手段,誦讀是必要的手段,知人論世是必要的手段……更要認識清楚:教師本位、教材本位和學生本位本質上并不矛盾語文教學需要“常式”和“變式”,需要“預設”和“生成”,需要“控制”和“自主”……在這些概念中,其實都包含著教師智慧的開明的通達的“導”的因子。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備課,還是一定要精心設計——設計教材、設計學生、設計自己天馬行空式的生成并不是在任何時候都可取。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上課,一定要充分對話——在對話中生成知識,濡染情感,提升智慧傳統(tǒng)的滿堂灌滿堂講雖然有它的合理性但絕不能成為課堂的主旋律。
這堂課,是不是達到了這樣的目標了呢?懇請同行們批評指正。
【教學實錄】
第一部分:導入
師:同學們知道,王老師的兒子叫——
生:尹犀墨!(笑)
師:這個名字出自一個成語——
生:惜墨如金!
師:對惜墨如金是寫作的一種境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湖心亭看雪》就只有短短140來個字但是,我們卻要用——請讀出大屏幕上藍色的字——
生:字斟句酌,咬文嚼字
師:對,我們就要通過這樣的精讀,努力走進三百多年前的古人張岱的心靈深處。
第二部分:整體閱讀,把握全篇
師:現在請仔細聽錄音朗讀,粗步感知課文內容,進行字詞搶答。
【投影展示】
一、牢記以下詞語的讀音
毳(cuì )衣 霧凇(sōng )沆(hàng )碭(dàng ) 打更(gēng ) 鋪氈(zhān)
二、搶答:一詞多義分辨
第一組: 一小舟 上下一白
第二組: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第三組: 上下一白 強飲三大白而別
第四組: 是日更定矣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師組織學生搶答)
師:這一次我們集體朗讀全文,回答兩個很關鍵的問題
【課件展示】
大聲朗讀并思考:
1、都說這篇短文里有一個地方前后矛盾,你能找出來嗎?
2、請在文中找出一個最恰當的詞語來評價張岱。
(生朗讀)
生:文中開頭說“獨往湖心亭”,后文卻說是“舟中人兩三粒”,人數是矛盾的
師:真好!非常敏銳!是不是張岱數學沒有學好,數不清楚人數啊?(眾笑)還是其中另有玄機呢!請再說說第二個問題
生:這個字是“癡”
師:聰明極了!作者描寫舟子說這話的時候用的是“喃喃”,你感受到舟子是什么樣的神態(tài)了嗎?
生:大惑不解
師:好!你能讀出舟子的大惑不解的神態(tài)嗎?
(師引導學生多次朗誦舟子之話,模仿其表情神態(tài),讀出味道)
師:“癡”用通俗的話怎么講啊?
生:傻,笨,另類!
生:呆反正就是行為舉止不同常人
生:智商比較低(眾笑)
師:對,這個張岱啊,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呆人呆人必定有呆行,現在我們就來“觀其癡行”
第三部分:咬文嚼字論“癡行”
【課件展示】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橈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指導生朗讀這三句)
師:說說看,從這三句你看出張岱有什么異常行為啊?
生:他居然在大雪三日之后的晚上跑去看雪,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師:古人以三為多,大雪三日就是大雪多日,大家把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張地讀一遍
(生動情讀,教師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稍微夸大處理“大”、“三”字和“絕”字)
師:文中說,“湖中人鳥聲俱絕”,什么意思?請用一個成語來替換
生(想了想):萬籟俱寂
師:好!“絕”的僅僅是“聲音”嗎?重慶不下雪,那我們想象一下,還有哪些東西也消失了?
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氣,到空中馬上就被凝固了,耳邊是呼呼的風聲,空氣都是冰涼的
師:哦,色彩也消失了,溫暖也消失了
生:人的活動也消失了
生:所有的生機和活力也消失了
師:說得真好!現在我來采訪一下智商都不低的同學們(眾笑)在這樣天寒地凍的天氣里,你會在家干什么?
生:烤火
生:縮在被窩里看書睡覺
生:喝熱茶熱咖啡聊天看電視
生:我烤著火上網玩游戲
師:你很誠實啊!(眾笑)可是,張岱,他做了什么呢?請讀出來——
(生讀“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句)
師:他冷嗎?
生:冷!
師:何以見得?注意咬文嚼字。
生:擁
師:何以見得?為啥不用“穿”或者“披”呢?
生:“擁”說明衣服很厚,整個人都蜷縮在衣服中了
生:“擁”還說明張岱是把爐火抱在懷中的,他冷得很。
師:看來,在“冷”的感覺上,張岱并不異于常人啊!張岱到了湖心亭之后,這天寒地凍萬籟俱寂之中卻出現了一點溫暖和亮色,因為湖心亭上居然還有另外兩個癡人!見到張岱,這兩個癡人很是激動啊,來,把他們的激動朗讀出來
【課件展示】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輔導學生反復朗讀“大喜曰”一句)
師:我聽出了欣喜和自豪啊來,假如你就是那兩個癡人,咱們來自我表揚一下,說出“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言外之意以這樣的句式說“湖中居然有此 人”?或者用現代漢語說也可以,用“我們都是 人”的句式
生:湖中居然有此雅興之人!
生:我們都是有高雅情趣的人!
生:湖中居然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居然有此志同道合之人!
生:湖中居然有此超凡脫俗之人!
生:我等皆醉翁,之意不在酒,也不全然在乎冰天雪地間也!(全場鼓掌)
生:我們都是超人!(眾笑)
……
師:同學們啊,張岱曾說“人無癖,不可與之交,以其無真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之交,以其無真氣也”,這兩個金陵客超凡脫俗,應該有可能和張岱成為知己但是,現在老師要同學們繼續(xù)咬文嚼字,深入研究一下——
【課件展示】
張岱巧遇金陵客,他也和金陵客一樣滿心歡喜嗎?
(指導生朗讀該段)
生:我覺得他是滿心歡喜的因為他強飲了“三大杯”三大杯啊,老師,這是貨真價實的飲酒啊!喝得多說明他心情愉快(眾笑)
師:分析得好!這個“大”咀嚼得有意思!
生:我認為他并不是滿心歡喜的他是被金陵客“拉”著飲酒的!說明他并不是很情愿啊
師:再分析一下這個“拉”字!
生:從“拉”字中我看出張岱并不是非常愿意飲酒的否則,他就會自己主動進入酒局了
師:品得好品得好!
生:而且他是“強飲三大杯”,這個“強”字,我看出他多少有些勉強的
師:喲,有意思,不管是“勉強”還是“努力”,這其中的滋味都值得咀嚼
生:我也認為他并不欣喜你看,他是“強飲三大白而別”,喝完就走了,如果他很高興的話,一定不會走
師:真聰明如果欣喜,按照常理,應該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會需一飲三百杯啊
生:我也認為張岱不會很快樂,因為他和金陵客根本就是不同性格的人
師:慢!這個發(fā)現很珍貴,剛才我們已經替金陵客自我表揚了,張岱和金陵客都是高雅脫俗之人你怎么會認為他們性格不同呢?
生:他們看雪的方式不一樣啊!張岱是一個人來的,金陵客是約了朋友來的,還帶了酒,燒著火,把湖心亭搞得熱氣騰騰的
師:哦,你總結一下你感覺到的他們的不同的個性。
生:金陵客比較豪爽張岱比較憂郁。
師:好!你咬文嚼字嚼出了境界了!(眾笑)
生:我也認為他們之間并不和諧你看,分別的時候,他們的問答就根本是答非所問。
師:來,體會一下這位同學所說的答非所問如果這邊四排的同學是張岱,這邊三排的同學是金陵客,我們來分角色讀一讀“問其姓氏,乃金陵人”一句,注意啊,不要讀錯了
(生分角色讀,恍然大悟)
師:我想起《還珠格格》中的一個細節(jié),小燕子的哥哥才出現時,爾康他們問他姓名,他不答,只說——
生:一簫一劍走江湖,千古情愁酒一壺……以天為蓋地為廬!(鼓掌)
師:這是不是很相似啊!(眾笑)
師:我采訪一下這個同學,如果你遇到一個知己,要分別了,你們會彼此留下什么呢?
生:電話、地址、QQ、電子郵箱……(眾笑)
師:是啊,同學們,酒逢知己千杯少啊,知己一個也難求,可是,張岱他們呢?飲酒之前不問姓氏,飲酒之后才問;問了卻答非所問,即使是答非所問也不追究,而是彼此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云彩。我們旁觀者清啊,干著急啊,我們希望他們是“金風雨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啊!(眾笑)這段奇遇,是不是張岱處理得太草率了(眾笑)
師:難道張岱是一個孤僻的人嗎?或者在他的眼中,金陵客不配成為他的知己深交?這讓老師非常奇怪,產生了探詢張岱心靈深處的想法的沖動怎么辦呢?這是三百多年前的人和事了,現在咱們手上也沒有啥資料,無從入手怎么辦?
(生面面相覷)
師:文章的題目叫《湖心亭看雪》啊,還記得老師經常念叨的一句話——
【投影展示】
一切景語皆情語
(生讀)
第四部分:咬文嚼字賞“癡景”
師:比如,關于西湖的詩句很多,我們一起來回憶幾句
【課件展示圖畫詩句】
(生動情朗讀“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師:告訴老師,你從詩人筆下之景中,感受到了楊萬里什么樣的心情?
生:他很愉快,滿心喜悅
【課件展示圖畫詩句】
(生動情朗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師:請告訴老師,你從蘇軾筆下之景,又感受到了蘇軾什么樣的心情?
生:他也是幸福的,他愉快地贊美著西湖啊
【課件展示圖畫詩句】
(學生朗讀“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師:告訴老師,你又從林升筆下之景,感受到了林升什么樣的心情呢?
生:痛恨統(tǒng)治者不爭氣,他在埋怨在憤怒
師:就是這樣啊,同學們,景語和情語之間息息相通,現在,就讓我們去研究癡人眼中之癡景,進一步去探尋張岱的心靈世界吧
【課件展示寫景句】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師指導學生朗讀)
師:這樣的一副雪景,你覺得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生:我感覺第一句給人一種蒼蒼茫茫的感覺
師:是嗎?但老師覺得呀,這一句有問題你看“天與云與山與水”多拖沓啊,開頭我們還說張岱作文惜墨如金呢?這里居然一連用了三個“與”,我看一個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師
師:為什么不行?你看我讀(師去掉四個“與”,很認真地讀了)
我們對比再讀一讀先去掉“與”讀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讀一遍
(生對比讀了一遍)
生:哦,老師,我感覺出來了,這四個“與”并不多余,它讓“天、云、山、水”四個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們之間的界限很清楚似的
生:四個“與”字就造成了一種天地蒼茫的浩大氣象有這四個“與”,后文的“上下一白”才顯得更有氣勢
師:好樣的,有眼光!來,咱們讀出天地蒼茫的景象
(師指導學生拖長音調讀,搖頭晃腦,讀出韻味兒)
生:我覺得文中的量詞用得很怪,和我們平時的不一樣
師:有同感我如果來寫,我會這樣寫“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你認為如何呢?
生:我覺得作者就是想把后面的景物寫得很小很小,好和前面的“上下一白”形成鮮明對比
師:有意思!你的這句“就是想”激發(fā)了老師的共鳴我也覺得這句話不僅是量詞有問題,而且順序也有問題呢,如果我來寫就這樣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兩三個、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長堤一條”,你看,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
生:不好,味道全沒有了。
師:啥味道?
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和進蒼茫宇宙的那種味道。
師:“融進”這個詞用得妙!是啊,老師也感覺到張岱是想和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否則你說,張岱和舟子是在船上的吧,他怎么能夠說自己和舟子是“舟中人兩三粒”呢?這視角根本就不對啊!
師:還有,咱們讀讀最后一句,把那個“而已”的味道讀出來
(生反復讀“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教師反復指導“而已”的讀法,去掉再讀)
師:感覺到這“而已”的言外之意了嗎?
生:景啊,人啊,不過是這滄海一粟罷了,在蒼茫天地中,他們都似有似無,“天人合一”了!(師生熱烈鼓掌)
師:哦,這同學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原來癡人眼中有癡景,是因為有個“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愿望啊!這樣看來,當時張岱去湖心亭看雪,他是怎么定位自己與自然的關系和世俗社會的關系的?
生:他不想見人,也不希望被人見到
師:對!明白了這個道理,先前關于他和金陵客交往的不和諧就有了答案了他和自然的關系呢?
生:他希望融入自然中,成為自然的一部分
師:我們現在來看最初發(fā)現的那個“獨”與“兩三”之間的矛盾,是張岱數不清楚人數嗎?是張岱一不小心犯了一個可笑的錯誤嗎?
生:不!那是因為他“眼中無人”,知音尚且不顧,何況舟子?(生鼓掌)
師: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屬于自然的
師:哦,同學們一點撥,老師懂了當然,這里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古代社會等級森嚴,在“相公”們的眼里,“舟子”這樣的仆人是可以不算人的但世上真有如此癡人,視世俗世界而不顧,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張岱筆下的西湖如此清冷,浩大,朦朧、孤獨、純潔,這又是為什么呢?請同學們看大屏幕,靜靜地看,看完后,請設身處地地想象:五十多歲的張岱會以什么樣的心情回憶二十多年前夜游西湖的的舊事,并會把什么樣的情感注入文字呢?
第五部分:總結拓展
【課件展示背景圖片資料】
張岱:明末清初文學家號陶庵出身仕宦世家,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清兵南下滅亡了明朝,他入山隱居、著書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湖心亭看雪》選自《陶庵夢憶》
《陶庵夢憶》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風霜雨雪的產物,是中國夢文化的藝術結晶,是國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的挽歌沒有希望,沒有奢求,沒有期待,惟有哀怨,惟有夢憶以夢憶為解脫,將家國之嘆、故園之思、人生之悲寄予夢憶之中,這就是《陶庵夢憶》的藝術真諦
生:我想,張岱一定是憂郁的
生:我想,張岱一定是孤獨的
生:我覺得當時張岱還是堅定的他在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我張岱,絕不媚俗失節(jié),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生鼓掌)
生:我想,張岱也有逃避的心理,他還活在過去的世界中
……
師:同學們,中國歷史上,有多少這樣的古代文人啊,他們在現實中被壓彎了腰,在現實中透不過氣來了,于是,他們只有到大自然中去深深地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氣,去伸一伸他們要被壓垮了的腰桿,他們寧愿自己是山,是水,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們在這片山水中來尋找心靈的歸依和心智的獨立。因為凝寒獨立是其人格,所以蒼茫天地就成為了他們必然的心靈歸宿。同學們,在歷代的文學作品中,這樣的癡人和癡文都很多啊你們還能想起嗎?
生:柳宗元的《江雪》
生: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生: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
生:曹雪芹寫《紅樓夢》也很像
……
(課件展示,師引導學生齊誦《江雪》、《記承天寺夜游》、《歸隱》中的名句)
師:同學們,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但是,其原因和表現的形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今天有時間,我們還可以討論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經歷時空隧道,張岱、柳宗元、陶淵明、蘇軾等這些癡人們相遇了,張岱最可能以誰為知己呢?這個問題,留給同學們下來探討吧
最后,我們反過來審視開頭提到的那個“癡”字,你還只想到“呆”、“傻”這一類意思嗎?
生:我想到了如癡如醉
生:我想到了一句歌詞“歷盡磨難癡心不改”
【課件展示】
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
癡人之癡心
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師:同學們,《紅樓夢》中說: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請讀大屏幕——
生:都言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師:和張岱同時代有一位文人叫張潮,他曾經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因閱歷之淺深,所得之淺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還有更多的滋味,同學們在未來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最后讓我們動情地來朗誦《湖心亭看雪》中的寫景句
(全班動情朗讀雪景句并背誦一遍后下課)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