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4
這是《愚公移山》課例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周忠玉老師的課例《一個人成功的因素有哪些?——〈愚公移山〉教學實錄》。我讀了又讀,深受啟發。忠玉老師運用許多小策略,在讀與思中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熱情,整節課別有一番情趣;在輕松愉悅的情境中習得知識,令同學感到妙趣橫生;忠玉老師整合了文本中的同類信息,在辨別賞析中引導學生逐漸明了愚公移山成功的因素進而推導出一個人要取得成功需要哪些因素,自然是理趣。情趣,妙趣,理趣,趣味橫生,這樣的課令人神往。
周忠玉老師的導入直接從題目入手。“如果讓你們來安排四個字的大小,怎么處理?”學生回答“‘愚公’兩個字小一點,‘山’字大一點。”她板書“愚公移山”——“山”字很大,“愚公”很小,“移”這根杠桿似乎很脆弱。關于課題的書寫,讓學生的腦海中不自覺地出現了山的高大,愚公的渺小,更能感受到在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這迅速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可是忠玉老師宕開一筆,不直接定調子。她不解釋課題,讓學生走進文本,在文本中推敲尋找,不斷地誦讀文本,在“文”中有“言”,“言”中有“文”,穿梭于“言”和“文”中,抓住關鍵詞,環環相扣,循循善誘。“這山有什么特點?愚公有什么特點?就在這兩座大山和愚公之間,發生了一個驚人的故事,那就是——移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呢?移山的過程怎樣呢?想象,移山過程中他們的遭遇怎樣呢?”這樣以問題勾連文本,在文本中解決問題,實現了言文并轡而行。與其說是提出問題,不如說是讓學生獨立思考,走進文本,勾連所學的知識,“言文融合”,得出移山結果。
【移山結果】
雖然 人極少,工具簡,路途遠,時間長;
但是 驚天帝,感其誠,大力神,背二山,天不負,終成功。
(一) 對比遴選,呈現觀點
課堂上,周老師引導學生將山的高大與人的渺小對比、愚公的年老體衰與移山的困難對比、面對交通的堵塞,愚公與鄰人的態度對比……在對比中明了困難,在對比中體會態度,在對比中呈現結果。并引導學生在對比中理解愚公的偉大執著,深入體會到個人的奮斗目標是多么重要,明確了堅持的重要,以及一個人成功的因素更來自親人的支持和熱情的鼓勵。
(二) 勾連文本,生出情趣
山的高度是一串冰冷的數字,忠玉老師巧妙地勾連所學知識,讓山形象地出現在學生的腦海中。
“方七百里,表示面積縱橫七百里。同樣寫山,《三峽》中描寫山的語句是?
生: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師:三峽的山有什么特點呢?
生:山峽的山連綿、遮天蔽日。
師:也就是說,山峽的山也有面積遼闊,綿延不絕和高聳入云的特點。好,太行、王屋二山,它們——
【屏顯】
小結:山高大、地域廣
一串數字增加山的高度,讓人大有泰山壓頂之勢;勾連《三峽》的山,讓人頓生情趣。使學生更理解愚公所面對的困難,但是似乎看到了愚公的奮斗精神的可貴,欽佩其勇敢堅持的精神。
一個人成功的因素有哪些?“《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強調一個人的成功既離不開客觀環境的歷練,也突出了個人主觀努力的重要。請結合本文具體談一談。”勾連所學內容,讓人頓感輕松活潑,激發了興趣與情趣,很愿意探究“一個人成功的因素有哪些?”這個問題。
(三) 拓展思維,聯系生活
忠玉老師將文本置于更廣大的生活中進行觀照、比較和凸顯,發揚語文的育人功能和情懷滲透,讓學生的語文素養與生命特質互相成全。忠玉老師多次與生活實際聯系:“上周月考,我們班幾乎各學科都是滑鐵盧狀態,但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是不是?”“有親人支持和熱情鼓勵,有具體的做法引領,讓一家人面對困難變得更加團結。這樣我們就可以向成功邁進一大步。大家也不妨想一想,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的親人是不是也這樣對我們的。如果是,那你就離成功不遠了。”“我想問,你們心中有大山嗎?大山是什么樣子的?你想把它挖走嗎?如何挖?大家都思考一下。”月考的滑鐵盧,成功需要他人的鼓勵與幫助,生活學習中面對困難如何做?這些課題都與學生發生活學習息息相關,課文的學習打通了學生與生活的聯系,引領學生思考如何面對生活的困難。
如此基于學生學情的引導,基于學生的生活導入,必然會激活學生的思維的火花。在學生思維興奮狀態下由解題而入文本,自然走入,水乳交融,以實現對題目中關鍵詞的鑒賞勾連文本與文言的學習,新穎別致。
忠玉老師又回到生活,依據學情進而引領學生精神成長。學習這個古老的故事,置身于這個古文化浸潤的寓言,聯系生活實際,運用課內整合的小策略,發掘文本悠久流傳的寓言密碼。打通教法,學法和活法的關卡,聯系學生實際,把《愚公移山》這樣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解構成多個文本指向,解構成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達到知行合一。王君老師說:“這是青春語文主題型文本的責任與擔當,也是青春語文人的追求與使命,青春語文是將語文思維、語文素養、語文價值等融為一體,進而努力實現教法就是活法的終極理想。”
二、情境體驗的妙趣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情境教學,是在對社會和生活進一步提煉和加工后才影響于學生的。”
忠玉老師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寓教學內容于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
情境一:“剛剛換牙的小孩,要想跟隨愚公他們一起移山,我想,母親的作用很重要。也就是說可能首先是母親認同了,被動了,才會同意兒子協助愚公一家人移山。那我們想象一下,她們母子倆聽說愚公一家要移山,他們會有一番怎樣的對話?模擬一下。
生飾演母(京城氏之孀妻):兒子,明天愚公一家要去挖山,挖了山以后道路就通了,以后出遠路也就方便了,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你爸爸不在了,媽媽又不方便出去,你去幫幫他們怎么樣?
生飾演子:哎,媽你說得太對了!我愿意,我這就去。(生霎時笑聲一片)
師笑著接:小朋友然后就蹦蹦跳跳去了。”
忠玉老師讓學生想象在聽說愚公一家移山的情況下,母子間會有怎樣的對話,然后學生模擬進行表演。學生在課文中,在老師的啟發下已經明確京城氏的態度了,學生先有了切實的感受,然后讓他們在情境中進行語言的表述,確切說是對話。這種真實的感受會促使語言積極活動,學生顯得很興奮,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習得知識。這種“角色扮演”的情境體驗,教學效果良好。因為我是課文中的某某個角色,扮演的同學全身心投入文本,體會生活;觀看的同學會產生親切感,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內心的體驗。原來得到他人相幫,更是錦上添花的事情。
情境二:
師:智叟在愚公移山過程當中有沒有幫助?
生(堅定地答):有!
師:你們設想一下情境,再模擬愚公和智叟的對話。
生(智叟,卞家豪飾演):哈哈哈哈哈哈,憑借你這老邁的年紀和殘余的力氣,怎么可能就把山挖走了呢?(突然一連串的放肆大笑,課堂頓時也笑聲一片)
生(愚公,張書景飾演):你腦子怎么跟花崗巖似的?都不如京城氏寡婦家的孩子。雖然我死了,還有我的兒子啊。我的兒子死了,還有我的孫子。我的孫子還有兒子,我的孫子又有孩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啊。那像你這么目光短淺啊。更何況山又不增高加大,還擔心什么挖不平呢?
生(智叟,卞家豪飾演):(做出一副無言以對的手勢和表情。)
(兩位同學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結束表演)
師: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啊。現在你們說說智叟對待愚公挖山的態度是怎么樣的?
生:是嘲笑否定的。嘲笑他年紀老,力氣不足。
師:說具體一點。
生:“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就是說憑借你殘余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根草木都毀不了,還能拿土石怎么辦?你連山上的一根草木都毀不了,這是用夸大的口氣來扭曲事實,嘲笑別人。
……
忠玉老師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的情感,以此推動學生認知活動的進行,引起學生的火熱之情,發揮情感的作用。周老師引導學生自己扮演角色,深入表演體會情境,使課文中的角色不再只在書本上,而是他們自己或自己班集體中的同學,這樣以來學生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自然加深了內心體驗。忠玉教師在輕松愉快的情境或氣氛中引導學生產生各種問題意識,展開自己的思維和想象,尋求答案,分辨正誤,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進行思考和發現,鍛煉了思維能力,又不斷提升了認識,加深了理解。
三、整合信息的理趣
(一)整合文本中愚公個人信息,推導出成功的主觀因素
本節課,師生一直處于互動狀態,似乎有說不出的引力。課堂中忠玉老師通過巧妙整合山的信息、愚公的信息,層層推進,引領學生不斷探尋一個人成功的因素。在師生交流互動中,助力學生精神成長。
(二)整合文本中他人相關信息,推導出成功的客觀因素
忠玉老師還整合了文中關于“他人”對移山的態度,這個點的深入挖掘突破了本課的難點。“親人”“鄰人”“操蛇之神”“天帝”“智叟”這些人對待移山的態度不同。在整合中,我們看到了一方面是支持愚公的;另一方面智叟反對愚公。在整合中進行對比,設置情境,進行想象等策略,讓學生體會到了愚公移山成功的客觀因素。在輕松活躍的氛圍中學生習得知識,提升了思維水平,懂得生活的道理。
王君老師說:“青春語文,不僅僅是一種教法,更是一種活法。或者說,她本質上是一種借助語言文字探索生命幸福之道的語文追求。”忠玉老師引領學生借助語言文字探索生活中面對困難時,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就是一個語文人的情懷,引領學生探索生命幸福的甘泉,帶給學生精神的啟迪。
忠玉老師的課堂用“主體參與的情趣,情境體驗的妙趣,整合信息的理趣”踐行了青春語文主題型文本的精神價值。本節課在趣味橫生中提升了學生的思想認識。美哉,妙哉,趣哉!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