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3
這是《江城子》及《鷓鴣天》對比與賞析,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曾經很是癡迷過一段時期的宋詞,特別是對婉約詞非常喜歡。在婉約詞中,悼念亡妻的詞作并不算多,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當屬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這闕詞,似乎稍微有點文化的人都會背,可見其被大眾熟悉的程度。
然而,在我對宋詞的癡迷期,看到了賀鑄的那闕《鷓鴣天·半死桐》詞后,感覺蘇軾的悼亡妻,比之賀鑄似乎差了些味道。具體差了什么味道,我也說不太好。只是感覺,蘇軾的過于直白,少了些回味,不夠悠長吧。
對于古詩詞,我是個門外漢,不敢言評,只是就個人理解在此隨便聊聊。
蘇軾的《江城子》起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化凄涼。”一上來就說出了對亡妻的思念,也讓讀者一下子就知道了他妻子亡故已十年這個事實。隨后,“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句,道出了十年死別,自己已被歲月雕刻的面目全非,皺紋滿臉,鬢如霜雪的現狀,擔心就算此刻與亡妻再見,只怕也不會認識了吧。
下片作者筆鋒忽然一轉,從實到虛,“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說到自己夜夢中忽然回到了故鄉,看到妻子正在窗前如往昔一樣梳妝打扮。隨后“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句,再次道破心中因思念而不得見,生死相隔的悲傷。那種相對無言,默默流淚的場面如在眼前,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最好寫照。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是作者從虛再次回到現實,感嘆面對這樣明月當空夜晚,身在故鄉的妻子在地下也會像自己一樣,生出斷腸的憂傷吧。
相比較賀鑄的《鷓鴣天》而言,蘇軾的《江城子》不是說不好,而是有些經不得咀嚼。賀鑄的《鷓鴣天》起句“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點題是在故地重游,而曾經和他一起來過此地的那個人卻沒有和他一起回去。這個人是誰?為什么沒有一起回去呢?這讓讀者產生了好奇心。隨后兩句“梧桐半死清霜后,白頭鴛鴦失伴飛”借用半死的梧桐,失伴的鴛鴦兩個比喻回答了讀者上面的疑問。原來是妻子當年在閶門這個地方過世了,所以沒能和他一起回去。而清霜后半死的梧桐,白頭的鴛鴦,都說出了自己老年喪偶的內心悲苦和凄涼。筆法隱晦而不艱澀,沒有直接訴說心里的悲傷,卻讓讀者能夠感受到悲傷的存在。
下片作者依然不直接描寫自己內心的悲傷,而是以景物來襯托自己的情感。“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垅兩依依”,地里的草上露水快要干掉了,露水明天早上還會落下,可是我卻只能在咱們的故居和你的新墳前往復徘徊,懷念我們曾經的點點滴滴。接下來,“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句,把作者內心對亡妻的情感和思念推到了巔峰。夜晚,我獨自躺在空曠的床上,聽著南窗外滴落的雨聲,依稀仿佛又看見有人在燈下給我縫補衣服??墒?,這世上除了你會給我挑燈補衣,還有誰能這樣對我呢?!
賀鑄的這闕詞,通篇沒有直接的描述自己內心的悲痛,然而卻通過婉轉的方式,讓讀者不但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悲痛,而且感同身受,黯然落淚。比之蘇軾的直白而言,個人認為,賀鑄的書寫更勝一籌。而蘇軾的《江城子》總讓人有一種看他人落淚的感覺。
如果說,宋詞中評悼亡詞的杰出作品,蘇軾的《江城子》算一個的話,那么賀鑄的這闕《鷓鴣天》當仁不讓,足以和《江城子》合稱雙壁,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個人淺見,并無查閱任何資料,心有所想而下筆,不足之處還望方家見諒!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