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3
這是《老王》公開課教學設計案例,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目標】
1.體會“我們”一家與老王之間的珍貴情誼。
2.探究作者對老王心懷“愧怍”的原因。(重點)
3. 學會善待他人,關心生活中的弱勢群體。
【學法指導】 預習課文,通讀至少兩遍。 整理課后讀讀寫寫的詞語注音。 思考并完成課后習題。 【學習過程】 檢查預習:(課后詞語) 介紹老王:(結合課文內容) 了解楊絳:
楊絳(1911-2016),本名楊季康,作家、文學翻譯家和文學研究專家。她出生于江蘇無錫,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1931年于蘇州東吳大學畢業,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為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生。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業余從事文學創作。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記》、《將飲茶》、《我們仨》、長篇小說《洗澡》等,翻譯的作品有《堂吉·訶德》等。
【錢鐘書(1910-1998)楊絳(1911-2016)錢瑗(1937-1997);楊絳翻譯英國蘭德《生與死》:“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的火取暖/火熄了/我也準備走了。”】 通讀課文 1-4:多角度展現老王孤苦寒微的生活狀態。(女生) 5-7:三個片段表現老王的善良、厚道。(男生) 8-22:老王臨終前贈送香油和雞蛋。(齊) 老師讀冒號、雙引號里的話。 討論并回答問題 老師的問題: 在作者眼里,老王是怎樣的一個人? 在老王眼里,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 “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錢”起到了什么作用? 同學們,提出你的問題,我們一起探討:
重點問題:“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作者為什么愧怍?
討論交流。
參考答案:
老王抱病上門送禮要表達最深的謝意,而作者卻沒有意識到這是最后的一面,也沒完全領會老王的用意,僅以金錢回報,與老王沒有進行更多的交流,作者感到對不住老王的情義。
作者反思自己一直充當給予者,從來沒有接受過老王的回贈和無償的幫助,這樣做貌似對得起老王,卻讓老王始終覺得欠了作者一家的情。最后老王送雞蛋和香油,自己不是感激地收下,而是拿錢回贈老王,作者懊悔這樣做等于“侮辱”了老王的心意,回想起來,老王似乎是帶著傷感和遺憾離開自己家的。所以作者一直“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領受他的謝意”。作者為自己的自命清高和不解人意而“愧怍”。(尊重對方的一種途徑就是讓他給予,讓他付出,讓他有價值,而非一味同情與憐憫)
作者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和解剖,體現了知識分子可貴的自省精神。 拓展延伸 生活中
總有一些人讓我們不忍直視
總有一種聲音讓我們淚流滿面
總有一些場景讓我們隱隱作痛
在我們享受著幸福的時候
不要忘記----
有一群本應該和我們一樣的人
正在----
苦苦掙扎!
思考并回答問題: 從許多人對不幸者、弱者的冷漠態度,你認為現代人缺失的是什么?
2.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身邊的“老王”? 六、小練筆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怎樣能做到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關懷和幫助?(站在“我”的角度,展開合理想象)
【學后反思】
相信你對本課學習一定有自己的想法,不妨寫下來我們交流一下。
今天4月8日上午第一節課在701班進行了語文BGA課題組現代文閱讀的公開研討課,下面從說課和反思分別來談。 說課: 一)說教材:本課是部編版七下第三單元第2課,本單元的課文都是關于“小人物”的故事。第一課是魯迅《阿長與<山海經>》、第二課就是楊絳的《老王》 、第三課是李森祥的《臺階》。這些人物雖然平凡,且有弱點,但在他們身上又常常閃現優秀品格的光輝,引導人們向善、務實、求美。《老王》一課是楊絳1984年以文革為背景寫的一篇散文,以與老王交往為線索,體現作者一家與老王之間的珍貴情誼。
二)說教法:
1.共生閱讀法,文本與作者共生。本文是散文,文中的“我”即作者,所以本文的學習不能超越作者,解讀作者和解讀文本密不可分,解讀作者和解讀文本一樣重要。某種意義上說,讀出什么樣的作者,就會讀出什么樣的文本;讀出什么樣的文本,就會讀出什么樣的作者。解讀作者和文本是一對共生關系。
2.基于本文是散文,具有作者與文本共生的特點,在考慮701班情、學情的基礎上,我采取啟發、導引、誦讀、討論、展示的教學方法。
三)說過程: 如何導入,讓學生既感到真切,又能迅速進入文本學習,我一直在思考,后來就想到了聯系實際。我們身邊都有“老王”,可能是陌生人,也可能是我們的親戚朋友,我們如何和他們相處。有句話說:一切靠手藝生活的人都值得我們尊重。再擴大一下:一切靠勞動生活的人都值得我們尊重。平等相處,讓他們有尊嚴地生活,是我們的責任。 介紹作者楊絳,進而了解錢鐘書先生、錢瑗教授,進而推薦書目楊絳:《稱心如意》(劇本)、《干校六記》、《我們仨》(散文);錢鐘書《圍城》(小說)。目的是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學習一篇課文,走近一個作家,走近一個家庭。 朗讀課文。似乎有些浪費時間,但我沒有割舍,為了學生整體感知,更好地理解文本,分男、女生來朗讀,我也參與朗讀一些對話。 討論問題并展示回答。基于共生閱讀法,即作者與文本是一對共生關系,老師設計的三個問題: 在作者眼里,老王是怎樣的一個人?
在老王眼里,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
“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錢”起到了什么作用?
前兩個問題,都是在學生理解文本基礎上回答,得出“用善良體察善良,用愛心澆灌世界”的結論。第三個問題,為理解文章重點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做鋪墊。
學生提出問題,預設了文章重點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學生討論并回答,教師總結,并給出了參考答案。 拓展延伸: 思考并回答問題:
從許多人對不幸者、弱者的冷漠態度,你認為現代人缺失的是什么?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身邊的“老王”?
(聯系生活,實現本節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即學科教學到學科育人的升華) 小練筆: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怎樣能做到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關懷和幫助?(站在“我”的角度,展開合理想象)
這是對本文結尾的一個拓展延伸。 反思 亮點:
1.備課充分,思路清晰。
2.結合文本,采用共生閱讀法,即文本與作者共生的關系。首先在預習基礎上介紹老王,了解楊絳。再通讀文本,再談老王、作者分別是怎樣的人?一方面了解了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深入了解了文本。
3.堅持“厚基礎、重導學、提能力”,課前有字詞檢查、課堂上教師導引、學生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提升能力,且與社會現實相結合,實現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落實,實現向核心素養的嘗試靠攏(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發展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
4.堅持問題導引,尊重學生發言,有效利用學生的觀點,順勢引導至自己的教學設計,巧妙、自然、有效、節約時間。
5.課堂預設與實際教學有差距,比較順利,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實現了教學目標。
不足(想法): 時間把握,因為預設與教學實際有差距,所以教師臨時調整。“同學們,提出你的問題,我們一起探討”這個環節沒有進行。 朗讀課文用時過多,能否取掉,或者調整;男、女生分別朗讀,如果提前強調比賽機制,是否效果更好。 學生討論不是很積極,有學生對文本還不熟,在自己思考,有個別學生沒有看書也沒有討論進來。 學生發言比較積極,但人數太少,集中在個別十多個學生,更多的學生沒有舉手,這些學生是否參與課堂,是否理解所學,不得而知。 文章重點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對此句的理解有些倉促,可以再深入: 引導學生對“錢”的看法,錢很重要,生活中沒錢不行,但錢不是萬能的。老王對我們一家的感恩之情不能用錢來衡量。珍貴的東西往往都不能用錢來衡量,比如:媽媽的愛、
親情;空氣;陽光;友情……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堅持人道關懷,以人為本,尊重和保護個體生命、個體價值、個體尊嚴。有道是說:“一切靠手藝生活的人都值得我們尊重。”擴大之:“一切靠辛勤勞動生活的人都值得我們去尊重”。
…… 小練筆如果能當堂進行并展示就更好了。 下課應小結本課所學,若能回到學習目標,回到課前導語就更好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