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3
這是《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圈點勾畫關鍵詞句,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梳理小說的故事情節,學習對比手法的運用。
2.品味語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變化”的荒原下,牧羊人“不變”的精神品質。
3.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牧羊人植樹行為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
重點:繼續練習默讀,圈點勾畫關鍵詞句,梳理情節,學習對比手法的運用。
難點: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悟牧羊人植樹背后對“生命”的珍視與渴求。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這是史蒂夫·喬布斯的座右銘,這個活在自己想象世界里的奇才,用一生在實踐著自己的理想與價值觀。今天,我們將跟隨法國作家讓·喬諾走進一個植樹的牧羊人的精神世界,看看他身上是否也具有和喬布斯類似的思想境界。
二、初讀感知
(一)解讀小標題——“不毛之地上神秘泉水”
(二)默讀課文,借助“動畫電影創意表”對本小組的插畫設計創意腳本
1. 準備好小組合作的預學作業“為此繪本作插畫”
2. [小組合作]設計電影畫面腳本 PPT出示要求
默讀課文,做到不出聲,不動唇,不指讀,不回看,一氣讀完全文。
用波浪線劃出關鍵時間點,用圓圈圈出描寫 【環境】 和 【牧羊人】 的詞語,完成語文作業本p76頁“動畫電影創意表” (適當調整)。
*第一幅“初遇牧羊人”的畫面由教師作解讀指導學生合力完成,進行示范,兩幅畫面交由各小組上臺自主進行展示和解說。
(三)“變”與“不變”
在牧羊人的堅持下,山變了,水變了,樹變了,風變了,人們的生活變了,牧羊人在一點一點地改變著世界。但在這許許多多的“變化”下,有沒有什么是恒久未變的?
明確:牧羊人的精神品質是從未改變的,他慷慨無私、不圖回報、有毅力。(圈出文中評價性詞)
三、品讀探究
牧羊人的本職工作應該是牧羊,可現在我們愈發覺得他“不務正業”,甚至在第二次見到他時“他不再放羊,他說羊吃樹苗,就不養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基本上已將全身心投入到植樹中去。
(一)探究植樹原因
于個人而言——“他失去了獨子,接著,妻子也去世了。他選擇了一個人生活,與羊群和狗做伴,平靜地看著日子一天天流走。他說,這地方缺少樹;沒有樹,就不會有生命。他決定,既然沒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動手種樹吧。”
于大家而言——“村子里,住的大多是伐木工和燒炭工,日子過得很艱苦,一年到頭,氣候都很惡劣。人們卻只顧自己,從不關心別人。這里的人們只有一個念頭——逃離這個鬼地方。”
提問:此刻你覺得牧羊人種的僅僅是樹嗎?
(二)感悟“生命”
快速跳讀課文,找找在35年的植樹過程中,有哪一些時刻讓你感受到其中蘊藏的幸福,流露著溫暖,吐露著對生命的渴求和珍視?
預設1:(第7自然段 挑選橡子)“拿”“倒”“散”“挑選”“分開”“那么認真”“那么仔細”
預設2:(第10自然段 種橡子)“戳”“輕輕的”
預設3:(第11自然段 生命的不易)“十萬”“兩萬”“一萬”
預設4:“像筆直挺立的少年”(思考:可否把此處的喻體“少年”替換成“士兵”等?)
牧羊人就這樣把承受孤獨,失去親人的痛苦,轉化為改變世界的大愛。慢慢地,人們回到村莊,在綠蔭下重拾幸福,牧羊人也在植樹的過程中收獲內心的平靜。
四、拓展延伸
(一)思考探究
學到這兒,相信大家無不感動于牧羊人這35年來的堅持,無不震撼于這放眼無邊的綠色的奇跡,但奇跡遠不止于此。有人說,這篇文章本身也是一個“奇跡”。
背景鏈接:《植樹的男人》是作者于1953年為美國一本雜志策劃的專題“你曾經見過的最非凡、最難忘的人”而寫的。雜志社編輯收到這個讓人震撼的故事后,得知作者筆下的普羅旺斯山區的小鎮不曾有過一個名叫布菲的老人,便把稿子退了回去。然而,這篇文章第二年在美國的另一本雜志上發表,之后被翻譯為多種語言在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報刊上刊登,感動了很多人。
提問:小說故事是虛構的,人物是虛構的,那到底是什么幫助作者將這故事寫得如此觸動人心?
(二)聯系生活 升華主旨
聯系生活,說說身邊的“牧羊人”并撰寫頒獎詞。
要求:
關注課文里的“對比”,用一個對比關系的短句作為標題;
頒獎詞的內容要突顯出“牧羊人”的特點。
五、板書設計
六、學生作品反饋
心聲心語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