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2
這是《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學反思,是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教學中,我主要采用誦讀感悟,品評賞析,積淀深化的教學方法,適時借助多媒體音樂與書中畫面的渲染,引領學生讀中感悟,讀中融情,悟中升情。回顧課堂,總結如下:
一、把握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地展開探究式閱讀,本著發(fā)現(xiàn)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在課堂上學生對“別枝”一詞的解釋產(chǎn)生了歧義,借用此契機,引導學生進入詞的意境:詞人深夜行走在黃沙嶺的山間小道上,此時月亮已升得很高,但由于月光為山嶺所擋,詞人所處的位置和鵲兒所在的枝頭還是比較昏暗的。隨著月亮的上升,月光越過山頂瀉向詞人,詞人忽然覺得眼前一亮,抬頭一看,一輪皎潔的明月已然掛上了枝頭,樹枝上的鵲兒也因突然受到月光的刺激而驚動不安。適時地讓學生進入情境,誦讀詩詞,在一片讀書聲中,學生走進了詞人所描繪的詞的意境中,見詞人之所見,感詞人之所感。
二、多種方法朗讀詞,讀中悟情。
首先讓學生自己讀讀詩,然后指讀。當我發(fā)現(xiàn)該同學字音讀的十分準確時,讓學生自評:“你覺得自己讀的怎么樣?我來采訪采訪你。”借機強調(diào)了生字字音,“轉”、“見”,使同學對字的讀音印象十分的深刻。接著,我引導同學們讀詩要有節(jié)奏,古人讀詩手舞足蹈,于是我就讓同學們拍手讀詩,又學著古人“踏歌”而讀。后來我讓同學們借歌曲《明月幾時有?》來唱唱這首詞,又是朗讀方式的延伸。
三、發(fā)揮想象,感悟詩意。
在古詩詞教學中,根據(jù)古詩講究“詩情畫意”的特點,在讀好的基礎上,設計想象畫面、說一說等方法,為古詩和今天的理解,作者和今天的學生搭設一個橋梁。古詩帶給學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間,這樣的創(chuàng)造性的預設有助于把學生引入深遠的意境。如在本課中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感受畫面,想象人物的心情,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幫助學生體會古詩詞中的意境。
總之,這節(jié)課,我努力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用自己的熱情帶動學生,不失時機地贊賞,積極有效的引導,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詩詞的獨特魅力。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