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2
這是《師說》解析解讀,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韓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河陽(河南孟縣)人。唐代學者,朝廷高級官員,曾遭貶謫,后又復職。詩文皆豐,見解高深。推崇孔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中庸之道”。典型文章有《原道》之著。竭力主張傳道,故著“師說”。
《師說》常為教育工作者所推崇,但各自的理解分歧較大。韓愈也曾經遭到激烈批判,被列為“機械唯心主義者”。而我并不以為然。
《師說》這篇短文,收錄于《古文觀止》。它也是我在成都大成中學念初中時,讀過的一篇課文,印象深刻。從此,我逐漸形成“泛師論”的觀念。在學校,“以師為師”,認真聽講,認真作業。在家庭,“以親為師”,聽從父母的教誨,吸納兄弟姐妹之所知。在社會,“以友為師”,遇事多請教,多咨詢。常自修,“以書為師”,盡力推敲,盡力選精。作調查,“以匠為師”,每事問,詳記錄。云游山水,“以自然為師”,所得寄之于詩詞,用之于文章。使用電腦,“以孫為師”,有不知之事,細問孫子。而在我施教授課數十年間,更是“以生為師”。學生多是各學科專家,來自各地。講學之余,便是從師之時??傊?,知識的來源者,就是老師。
由此可見,讀解《師說》,對于每一個人,都定會有所補益。特將其譯解為現代語文,推薦給讀者。
韓愈著《師說》之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讀服)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請階)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逗)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授其業、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惑不(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讀約)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讀代)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讀壇)子、萇(讀長)宏、師襄、老聃(讀丹)。郯(讀壇)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校瑒t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己。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讀移)之。
現代語文淺解之譯文:
古代學識淵博的人,必然都有請教的老師(先生、師傅)。老師具備的職能就是:傳承圣人揭示的客觀規律、治國方略、辦事方法的“中庸之道”,授予各種職業技能,解答學生的無知困惑。任何人都不可能生來就知曉天地萬物,這樣,誰能夠沒有無知困惑呢?存在無知困惑的問題,而又不請教老師,那末,這些無知困惑,就始終不能解決。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領會“中庸之道”的知識,本來在我之先,我應該請教于他;出生在我之后的人,他領會“中庸之道”的知識,如果也在我之先,我也應該請教于他。我主張請教老師的從師之道(觀念、方式、方法),凡事為何都需要了解老師的年齡,是生于我之前,還是生于我之后呢?所以,無所謂富貴,無所謂貧賤;無所謂年長,無所謂年少。客觀規律、治國方略、辦事方法的“中庸之道”有地方存在,那么,傳授它的老師也就會有地方存在??上О?講究請教老師的從師之道不能傳承,已經很久了!想要使人們改變無知困惑的狀態,也確實很困難了。
古代圣人(品質最高尚、才智最淵博的人),在普通人之上,其差距已經很遠,而且還要尋求老師請教。而今的普通人,在圣人之下,也差距很遠,卻反而以求學于老師為恥辱。因為這樣的緣故,圣人的品質就會更高尚、才智就會更淵博。無知愚昧的人,則會更加無知愚昧。圣人之所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他們共同的原困都在于請不請教老師吧?
疼愛自己的兒子,選擇老師來教育他。對于自己,則覺得請教老師很羞恥,這種反差本身就是無知困惑啊!那些兒童的老師,只不過教一些啟蒙的書,讓他們練習一些組詞造句和朗讀方法而已。那還談不上我所講的“傳承圣人揭示的客觀規律、治國方略、辦事方法的‘中庸之道’,授予各種職業技能,解答學生的無知困惑”啊。對于不懂得組詞造句和朗讀方法,對于無知困惑不能解決,是請教老師?還是不請教老師?往往小知識被認可就學,大知識被遺漏,我看不見這種選擇的高明之處。
巫師(能通鬼神的人)、醫生、音樂教師,以及各行各業的技術人員,他們都不以拜師學藝為恥辱??墒?,朝庭的官員們,如果有人稱呼他人為老師,稱呼自已為學生,那末,眾官員會聚在一起,就要嘲笑他。問其理由,他們就回答說:他和他年齡相當,學識也差不多。請教職位低的人,感到羞辱;請教官位高的人,又怕別人議論阿諛奉承??杀?請教老師的從師之道不能延襲的原因,由此可知了。平常,對于巫師、醫生、音樂教師,以及各行各業的技術人員,為貴族所輕視,而不愿同他們相提并論。而今,在請教老師的問題上,智力卻不如他們,真是一件怪事啊!
誠然,圣人沒有經常固定的老師??鬃泳驮浵蜊白诱埥坦糯倜?向萇宏請教音樂理論;向師襄請教扶琴技巧;向老聃(老子)請教禮制。本來,郯子之類的人物,他們具備的德才資質,都不如孔子。只是孔子認為,“三個人中,必定有我們的老師。”因為這樣的緣故,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具備的德才資質也不必高于學生。領會“中庸之道”的知識,各有時間先后;掌握職業的技能,各有專門研究:不過就是這樣罷了。
有一位李家的孩子名蟠(讀盤),十七歲,愛好古文,六藝(周禮、音樂、射箭、駕車、歷史、計算),經典(詩、書、禮、樂、易、春秋),名人傳記,都通讀或實習過。他不拘泥于“不愿請教老師”的現時風氣,求學于我。我稱贊他能夠實行古人請教老師的從師之道,特作《師說》,以贈言表彰他的行為。
韓愈的辯證觀念點評:
《師說》,系韓愈用來宣傳自已“從師”觀念的一篇短文。其文開門見山,單刀直入。主題鮮明,敘述簡練。舉例經典,不可動搖。
文中所敘“傳道”與“師道”,不可混為一談。兩詞各表其意,而又互相關聯。“傳道”的“道”,是指孔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中庸之道”。也就是韓愈在《原道》一文中敘述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一脈相傳的“中庸之道”。而“師道”的“道”,則是指《師說》一文中所表的“請教老師的從師之道(觀念、方式、方法)”。前者是“目標”,后者是“手段”。
韓愈認為,“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這完全可以表明他的辯證觀念。
韓愈身為封建社會的高官,名聲顯赫。他所主張“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的從師觀念,確實也難能可貴。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