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9
這是《陋室銘》解讀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前不久,在《天津日報》上無意間看到了上面這幅書法作品,作品是歐體楷書,字跡俊朗、古樸清秀,令人愛不釋手。在反復揣摩把玩書法作品的同時,也再次重讀了這篇膾炙人口的佳作《陋室銘》。文章依舊,但感促不同,古今對照發現雖然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但人們對居所的要求并沒有變,而且是驚人的一致。
古今對照之“山水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仁者愛山,智者愛水”。古往今來,人們看來都喜歡依山而居、傍水而住。古有文中“陋室”在前,今有順馳的“山傾城”和萬科的“東麗湖”在后。更有甚者,不惜人力財力,堆丘成山、掘坑成糊,引水成河。真應了那句老話:“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古今對照之“綠化篇”
“臺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江波蘸岸綠堪染,山色迎人秀可餐”。真是古今有別,但對綠色的喜愛與追求卻無異。綠流淌之處,即生機所在;綠注入之處,即靈氣所在;綠溶進之處,即美感所在。今人,以綠化面積的大小,珍稀苗木的多少,作為新樓盤評定優劣的標準,也就不足為奇了。
古今對照之“人文篇”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昔孟母、擇鄰處”,“近朱赤、近抹黑”居所的自然環境固然重要,然其人文環境更不能有半點馬虎。其關系到子女的健康成長,社區品味的提升和樓盤增值的幅度。而此種人文環境的營造手法,今人則遠勝于古人。有的自我挖潛,尋本地名人之遺風;有的謀求外援,與著名學校聯合;還有的搜它山之石,引異域之水,移百年之木,為的就是營造一個“可以調素琴,閱金經”之所。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