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9
這是《賣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課時課堂實錄,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思考:
1、超越既往的主題定位,既從現實的角度理解這是一個不幸的故事,也從文化的角度理解這是一個幸福的故事在尊重兒童獨特理解的基礎上,讓兒童體會到,我們不是一個廉價的同情者,而是一個反思者,能夠在小姑娘“幸福”的死去中,我們如何面對苦難,汲取怎樣活著的勇氣和力量
2、采用文本細讀的方式,教學生如何批注,超越既往的咬文嚼字,讀出文字背后的信息,讀出文字背后的感受,讀出文字背后的思考,從而從多種角度讀出故事的不同味道
3、從童話創作的角度,深入體會經典創作的內涵通過對小女孩的“小”,發覺對應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中一個個的“大”,以及內心包蘊的物質世界、精神世界追求的“大”,從而體會童話永恒的魅力
思路:
1、從生活現實出發: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2、從文化背景出發: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3、從童話角度出發: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第一課時:
一、引出“不幸”
師:(配樂朗讀)媽媽給我兩塊蛋糕, 我悄悄地留下了一個 你別問,這是為什么?
生:(師指一名學生朗讀)——
爸爸給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你別問,這是為什么? 哥哥給我一盒歌片, 我選出了最美麗的一頁你別問,這是為什么? 晚上,我把它們放在床頭邊,讓夢兒趕快飛出我的被窩你別問,這是為什么? 我要把蛋糕送給她吃,把棉衣給她去擋風雪在一塊兒唱那最美麗的歌你想知道她是誰嗎? 請問問安徒生爺爺——她就是賣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師:這是當年九歲的劉芊芊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寫下的詩今天,我們就走進這個女孩(板書:女孩學生讀一讀)加上“小”字再讀,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生:我感覺小女孩身材瘦小
生:我感覺這個小女孩個頭矮小
師:那么賣火柴的(板書:小至此補充完整課題)小女孩,給你怎樣的印象呢?打開書瀏覽全文,談一談(學生靜場,進行整體閱讀,之后匯報)
生1:我認為這個小女孩是個非常可憐的小女孩因為她在大年夜出去賣火柴,而且是非常冷的天氣
生2: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窮苦的小女孩因為在大年夜里別人都是一家人團聚,而她卻在賣火柴
生3:我認為這個小女孩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小女孩雪花落在她打著卷的金黃的長頭發上,她看上去非常美麗
生4:我認為這個小女孩是個與眾不同的小女孩因為她在大年夜的時候看到了她最疼愛她的奶奶,而且奶奶把她帶到了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生5:我認為這個小女孩是一個缺少疼愛的小女孩,因為她沒賣掉一根火柴,爸爸會打她的,而且唯一疼愛她的奶奶也去世了
師:我聽到了“可憐”、“窮苦”、“美麗”、“與眾不同”這些語詞真好閱讀同一篇文章,會帶給你不同的感受這節課咱們就帶著你們剛才說的那些感受再回到課文的文字中去,看看課文是怎么寫出剛才你們所談到的這些感受的或許會豐富你的認識,提升你的看法,甚至改變你的觀點
二、解讀“不幸”
(一)寒冷
師:現在就讓我們走進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來,放開聲音讀讀(生齊讀第一然段)
師:再讀讀第一句話(重點品味第一句)
生:(齊讀)第一句——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
師:瞧,讀到一個“冷”字,(課件突出“冷”)就自然會想到這個冷字背后的信息,這是告訴我們——
生:天氣冷極了,“冷”字,交代了天氣
生:再往下讀我們會發現還有一個字——“雪”呢,(課件突出“雪”)它也告訴我們一個信息,季節
師:這是什么季節?(學生說冬天)
師:那“黑”呢?
生:這個“黑”字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
師:瞧,當你細讀每句話,讀到重點詞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詞后面傳遞給我們的信息現在,再讀這句話,味道就不一樣了,來讀讀
生:(讀出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語調越來越高,一種是語氣越來越深沉隨著老師的手勢齊讀)
師:還是這句話,我們再讀讀到“冷”,什么感覺?
生:我們感覺到冷,再加上“冷極了”,說明真的很冷
師:注意緊跟這“冷”后面又出現了一個“雪”呢?
生:這兩個詞放在一起,就讓人感覺更冷了
師:再注意,這兩個詞后面又多了一個“黑”,又是什么感覺呢?
生:已經是三個“冷”了!讓我感到那不是一般的冷,那是冷極了!
師:如果我們在“冷”的前面加上一個字,才能體現這不一般的冷呢?
生:加一個“極”,就是“極冷”
生:不,我覺得加一個“寒”更好,“極冷”是說冷的程度,而“寒冷”的寒,不僅讓我們體會到冷的程度,更讓我們感到寒氣逼人,令人覺得冷得可怕(板書:寒)
師:你看,還是這句話,我們又讀到了一層意味,再讀更不一樣了來,我們把閱讀到的滋味送到句子中去,讀讀
生:(學生再一次兩種形式朗讀這句話,語氣一種是由弱到強一種是由強到弱精彩)
師:(課件展示教師閱讀批注的文本內容)我發現咱們班同學真會閱讀你看,閱讀一句話的時候,抓住重點的詞語反復咀嚼,不僅讀出了詞語背后的信息,還讀出了詞語內在的感受
師: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再看,這句一句也沒有寫小女孩,去掉可以嗎?
生:不成,這是環境描寫,很重要通過細讀,我們感覺故事發生的環境如此惡劣,預示著故事的悲慘,小女孩的不幸(掌聲)
(二)恐懼
師:是啊,就這樣慢慢地讀啊,細細地品看,小女孩就這樣向我們走來那就細讀這段后幾句話的描寫,哪個詞語觸動了你,就把你讀出的信息或感受等分享給我們(學生默讀,而后發言)
生:我覺得“光著頭、赤著腳”說明了小女孩的窮苦,大冬天卻是“光著頭、赤著腳”
生:是啊,小女孩從頭冷到腳我還想補充,這里說是“大年夜”,“大年夜”本來是一家人快快樂樂溫暖地在一起,而“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還在街上走著,我眼前仿佛看到這可憐的小女孩就這樣光著頭赤著腳向我們走來
生: “一向是他媽媽穿的”也說明小女孩非常窮,沒有屬于自己的一雙鞋
師:(教師因勢利導)那就是說,小女孩一向就沒有鞋穿好啊,就這樣細細地讀,慢慢地品
生:我從課文的最后一句“小男孩說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當搖籃”,“搖籃”一詞說明小女孩的鞋非常大,這是安徒生用夸張的寫法
師:你看他多會讀書,安徒生多有童話趣味啊他發現了“搖籃”背后的信息和修辭方法你再讀讀這句話,看看在“搖籃”中你還體會到什么?
生:“男孩撿起來拿著跑了,他說將來他有孩子的時候可以拿它當搖籃”——我覺得這個男孩太調皮了,也不懂事,說的話挺氣人的
生:本來小女孩“光著頭、赤著腳“就已經很冷了,再加上我又讀到的“又黑又冷”,我體會到,天簡直冷到了極點
生:小女孩已經夠可憐的了,“她在穿過馬路的時候,兩輛馬車飛快地沖過來,嚇得她把鞋都跑掉了”——我從這個“嚇”字看出小女孩當時一定很害怕,所以她拼命地跑,把鞋都跑掉了
生:我還想補充,“兩輛馬車飛快地沖過來”,這“嚇”是因為“沖”,可以想象小女孩心里恐懼的程度(板書:“恐懼”)
師:就在這樣寒冷環境里,小女孩心中充滿恐懼,沒有辦法(出示第二自然 段)——
生:“小女孩只好赤著腳走路,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她的舊圍裙里兜著許多火柴,手里還拿著一把這一整天,誰也沒有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有給過她一個錢”
師:(引讀)這一整天,誰也——(學生接讀:沒有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學生接讀:沒有給過她一個錢)
師:想象這里的誰,都會是哪些人?(沉靜一會兒,不讓學生答)作為高年級同學,我們一定浮想聯翩那么、我們把你們想象的這些“誰”去掉,看看句子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課件出示去掉“誰”的句子)
生:我認為用上兩個“誰”,我眼前就浮現了那些形形色色的、衣冠楚楚的人,他們根本沒有注意這個小女孩,可見,課文的句子體現是是大人們的冷漠
生:“誰”指每一個人,“沒有人”指一批人,范圍很廣泛,沒有第一句的程度嚴重“誰”字特別強調沒有一個人買過她一根火柴,沒給一個人給過她一個錢更能看出社會的冷漠,人們的無情
師:還是這句話,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課件出示變換了角度的句子,引導學生完成:這一整天,小女孩 ,小女孩 )
生:這一整天,小女孩沒有賣出過一根火柴,沒有掙到一個錢
師:不是寫賣火柴的小女孩嗎?既然如此,安徒生為什么偏偏不從女孩的角度來寫?
生:“誰”是站在別人的角度說沒有人買她一根火柴,沒有人給過她一個錢而第二句話是站在小女孩的角度來說的我覺得站在別人的角度比站在小女孩的角度更有強調的力量
生:也就是說,第二句話只交代了結果,你不知道小女孩做了怎樣的努力,就好像小女孩很笨,努力了一天也沒有賣出一根火柴可是,課文的這句中是說,小女孩辛辛苦賣了一整天,也沒有一個人同情她,這樣更加強調了這個人世間的冷漠無情!
師:好一個冷漠無情!回過頭來再聯系第一自然段的寒冷,這僅僅是自然環境的寒冷嗎?
生:我覺得這不僅是自然環境的寒冷了,還有社會環境的冷漠可以說小女孩從頭冷到腳,從外冷到內,從身體冷到內心!(掌聲)
師:此刻,自然環境的寒冷,加上社會環境的冷漠恐懼,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對小女孩來說那可真是——生:(齊說)雪上加霜!
師:(屏幕出示教師的批注)你看,剛才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可以抓住一個重點的句子,反復推敲、比較,還可以聯系上下文感受,不也一樣像你們這樣獲得了豐富的閱讀體驗嗎?
(三)饑餓
師:閱讀的時候,抓住一個詞,一句話,把你閱讀的信息或者感受寫在文字的旁邊,不就是我們常說的批注嗎?批注就這么簡單——下面就請你也試著從3、4自然段中任選一段哪個詞哪句話觸動你,就把你讀到的信息、感受,以及其他批注在旁邊
(學生充分自學第三、四自然段,并批注之后分享)
生:“她又冷又餓,哆哆嗦嗦地向前走”,我覺得小女孩“哆哆嗦嗦”就是因為她一整天沒有吃東西,又“光著頭,赤著腳”走,“又冷又餓”
師:你很會聯系上下文讀書、思考這一整天,那可是從早到晚,這里的“餓”是我們平常說的餓嗎?
生:小女孩是餓極了,那叫“饑餓”! (板書:饑餓)
師:好啊,不僅讀到了寒冷,還讀到了“饑餓”
生:要說寒冷,再加上饑餓,可以說,小女孩整個是“饑寒交迫”
師:好!把這個成語批注在句子的旁邊誰來讀讀,體會女孩此刻的饑寒交迫!(學生在文章中批注:饑寒交迫)
生:我讀到了這一句,“雪花落在她的金黃的長頭發上,那頭發打成卷兒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麗,不過她沒注意這些”我覺得小女孩很美,可是她卻沒有注意到自己的美麗而且課文還寫道,“每個窗子里都透出燈光來,街上飄著一股烤鵝的香味,因為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這個”說明富人家很有錢,而小女孩卻在這個大年夜在街上走著,冷著、餓著,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
師:這個對比說得好!是啊,小女孩這么美,她沒有注意,你們注意了(課件突出:“她可沒有注意這些”,“她可沒有忘記這個”)一個沒注意,一個忘不了這對比中,你又讀出了什么?
生:小女孩這么美,她沒有注意,沒有人和她一起過大年夜,可是她卻忘不了,我覺得這個對比,更讓我感覺到小女孩的可憐和不幸
師:其實,對比閱讀批注也是一種方法通過對比,我們發現小女孩該注意的顧及不了,不用記住自然來到的大年夜她卻忘不了一個沒注意,一個忘不了,這強烈的反差更突出了作家的匠心之處
生:所以這段中的第一句話說“可憐的小女孩!”
師:注意這句,這是誰站出來說話了?
生:我覺得是作者在說,是安徒生在說是作者實在按捺不住內心的情感,就寫下了這句話我發現這里用到的是“!”,這也說明作者內心的這種情感很強烈
師:按理,作家應該躲在故事的后面冷靜客觀地描述也許作家或者翻譯者無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情不自禁寫上了這句話瞧,這就相當于批注!其實剛才你們批注的,生成的感受,已經超越了這個“可憐”這怎么是一個“可憐”了得的呢!
(四)孤獨
師:就這樣慢慢地讀啊,細細地品
生:我在第四自然段中,讀到這句話“她找了房子的一角坐下,蜷著腿,縮成一團,可她覺得更冷了”我覺得這個冷首先指天氣非常寒冷惡劣,第二我覺得她的內心非常寒冷從下面的一句可以看出來——“她不敢回家,因為她沒有賣掉一根火柴,沒有掙到一個錢,她爸爸又會打她”
生:小女孩在外面受了這么多的苦卻不能回家,心里就覺得更冷了再說家里跟街上一樣冷,她家里是多么貧窮!用草和破布堵住,可是風還是能灌進來這里“灌”可以感受到風的威力,因為我們平常說風刮進來、吹進來說“灌”,那是說風像水一樣倒進來,可以想象她家該怎樣的冷!
生:我還想補充,我發現,從開始讀到現在,哪兒都是一個冷字這里寫她家的冷淡比如“再說家里跟街上一樣冷”,我覺得這里的冷有兩個意思,一是她們家本身很冷,二是她們家沒有關愛,“她爸爸會打她的”,我想如果她爸爸能給她一點溫暖,他也不會在這么冷的天氣里在墻角呆著,一定會回家呆一會兒的,此刻,她是心灰意冷!
師:你們很會注意整個段的聯系與把握如果說讀到自然環境的寒冷,社會環境的冷漠,我們還讀到了家庭環境的冷淡可以說,整個世界對于小女孩來說,是冷酷的看,(屏幕出示小女孩配字畫像)茫茫黑夜,小女孩只好一個人孤零零地坐在高大的墻角邊,想象小女孩什么心情,為這幅畫像題詞吧
生:若題詞的話,就是剛才同學說的心灰意冷
生:我覺得她的神情是悲傷
生:我覺得最準確的是她此刻有家不能回的那份孤獨,無助(學生板書“孤獨”)
生:讀到此處,看到小女孩蜷縮在墻角的樣子,我想流淚,她怎么這么不幸啊
(五)痛苦
師:無助的小女孩!她實在太孤獨,太難過了,她要點燃這些沒有賣出去的火柴她一共點燃了幾次?
生:5次(師引導說出)第一次看到了溫暖的火爐;第二次看到了噴香的烤鵝;第三次看到了美麗的圣誕樹;第四和第五次看到了奶奶
師:(屏幕出示文中體現女孩可憐的部分語句,師配樂梳理,增強對前面所學內容的整體感受)盡管如此,可每一次,火柴都滅了要知道這可是令人們歡樂無比的大年夜啊,可小女孩呢——
生:(齊讀)小女孩赤著腳走,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
師:盡管小女孩穿著那雙沒有多大用的大拖鞋,然而她穿過馬路的時候
生:(齊讀)兩輛馬車飛快地沖過來,嚇得她把鞋都跑掉了
師:一只怎么也找不著,另一只呢——
生:(齊讀)一個男孩撿起來拿著跑了他說將來他有了孩子的時候可以拿它當搖籃
師:本來應當贏得人們的同情與幫助,但是—
生:(齊讀)這一整天,誰也沒有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有給過她一個錢
師:本來應當受到父母的那些深深的關愛,但她卻——
生:(齊讀)她在一座房子的墻角里坐下來,蜷著腿縮成一團……她不敢回家,因為爸爸一定會打他的……
師:小女孩本來想點燃火柴,獲得溫暖與快樂,然而——
生:(齊讀)火柴又一次熄滅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高的墻……
師:這寒冷,這饑餓,這恐懼,這孤獨,當我們把這些散亂四處的句子規整一起,整體閱讀的時候,可以想象小女孩的內心又是怎樣的情感?
生:是無奈、是無比的悲傷
生:用書上的詞,就, 是痛苦! (板書“痛苦”)
師:飽受這樣苦難的小女孩,可以想象,當她好不容易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奶奶時,她會怎么呼喊?生:“奶奶!”(學生帶著驚喜的語氣朗讀)
師:她那么饑寒交迫,這回終于看見了唯一疼愛她的奶奶,她又會怎樣的呼喊?
生:“奶奶!”(學生帶著快樂的語氣)
師:她要驅散內心的恐懼與孤獨,該怎么請求奶奶?
生:“奶奶,請把我帶走吧!”(學生帶著急切的語氣)
師:她必須請求奶奶帶走她,因為——
生:“我知道,火柴一滅,您就會不見的,像那暖和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一個樣,就會不見的!”(讀出了懇求的語氣)
師:此刻她的臉上一定還留著傷心無助的淚花,聲音哽咽,誰再來呼喊?
生:“奶奶!啊!請把我帶走吧!我知道,火柴一滅,您就會不見的,像那暖和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一個樣,就會不見的!”
師:哽咽的她,這個“啊”一定是內心抽泣的聲音那聲音里就是哀求啊
生:(多種朗讀形式體驗“啊”的情感讓學生通過“啊”的處理讀出抽泣的聲音,或者哽咽無聲,即不讀“啊”,而是含在嗓子里)
師:這是怎樣的童話場景啊,這哪里是懇求,分明是在哀求,此刻她仰望奶奶,把雙手伸過頭頂,祈求奶奶——
生:(學生把雙手伸向天空)“奶奶!請把我帶走吧!我知道,火柴一滅,您就會不見的,像那暖和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一個樣,就會不見的!”
師:小女孩也許像圖中的畫面一樣,雙腿跪地,祈求奶奶!(生再次朗讀,體會)
師:盡管如此,火柴還是熄滅了隨火柴一起熄滅的還有——
生:小女孩的生命
師:“她死了 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 ”(出示這句話,句子的空白處為下一步讓學生加標點)
師:如果請你為小女孩的死加上你心中的標點,你會怎么加?
生:可以加上兩個感嘆號,小女孩沒有得到關愛,在大年夜里死了,沒有人關心同情,我非常憤恨,我覺得可以加上感嘆號(該生朗讀出語氣,略)
生:我覺得中間可以加上逗號和句號逗號表示沒有說完,后面的句號表示小女孩的死跟別人沒有關系,就這樣死了,句號就是故事沉痛的結局,表現人們的冷漠無情
師:你和課文的一樣,生命的戛然而止,如此脆弱,小小的句號也就是生命的終結更是在表明一個殘酷的現實,驚醒那些冷漠的人們(指導朗讀)
生:這句話讓我覺得非常沉悶、沉痛,我會給它加上逗號和省略號,小女孩會到哪里去了呢?生命就這樣死去了嗎?有一種憂愁的感覺沒有訴說完,給我留下無限回味的余地(掌聲)
生:我也是,讀了這個故事,我的心中有一種憂傷、有一種回味、有一種思考、有一種難過沒有停止,所以,我也用了省略號,我讀給你們聽——“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
生:我覺得中間的還可以用破折號,我覺得這樣更突出了小女孩是在大年夜死去的,更突出了大年夜,正說明了小女孩的凄慘(該生朗讀,略)
師:你和葉君健爺爺用的一樣,他也用的破折號呢
生:我也認為中間加破折號更突出小女孩的凄慘因為悲慘的死去和本是充滿快樂的大年夜形成鮮明的對比
師:看來,批注的時候,不僅是一個詞,一句話,甚至一個小小的標點,都會給我們帶來豐富的理解,這就創造了教材因你們的創造,讓我們感受到,一個美麗的天使死去,嘴角還掛著微笑原來,弱小生命定格于狂歡的圣誕夜,定格于絕望的呼喊,定格于令人心碎的死亡的微笑!
三、梳理“不幸”
師:故事結束了回過頭來再梳理閱讀的內容再看課題我們發現,在這矮小、瘦小、弱小的女孩的生命里,對應著我們讀到的,卻是那些看得見的“大”——
生:那雙可以用來做搖籃的大鞋
生:那兩輛沖過來的大馬車
生:那些不肯買火柴的大人
生:還有那堵高大的墻
師:這都代表著小女孩所生活的是一個強大的冷酷的世界透過這個強大的世界,我們還讀到了那些看不見的大——
生:(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板書)不盡的寒冷,無邊的饑餓,不盡的恐懼,難掩的孤獨和無限的痛苦
生:這小女孩真的是太不幸了!這簡直就是人間的地獄!
師:這強烈的感受,不就是同學們透過文字后面批注出來的“大”嗎?你們看,當你們把題目和全文聯系起來進行批注的時候,你獲得的就是整體的更大的認識
師:我不禁要問,你們為什么能讀到這么多的信息和感受呢?
生:因為我們細細地讀,慢慢地品味了這篇課文,才讀到了這么多感受
師:是的,這是因為你們內心有著對文字的敏感我還發現,之所以你們閱讀到這么多,也是因為在閱讀文字后面,還藏著你們那顆富于同情、憐憫的心
第二課時
一、引出“幸福”
生:(一位同學配樂有感情的朗誦)——寒冷的夜晚,最冷,不是呼嘯的北風饑餓的小女孩,怎能承受生命的沉重為什么,有家卻流浪風中?為什么,人們忘記了同情?火柴燃盡,夢卻在夜空為什么?天堂的路,沒人肯送你一程?為什么?……
師:你們看,一個和你們同齡的同學,在讀完這個童話后,他并沒有像劉芊芊,像我們一樣停留在同情憐憫的層面,而是產生了進一步思考,批注了這段話看來,批注不僅可以寫下信息,寫下感受,還可以寫下疑問、寫下思考——
生:為什么,有家卻流浪風中,為什么,人們已忘卻了同情,為什么,天堂的路,沒人肯送你一程?為什么?
師:面對這一個個“為什么”,我相信,你也一定有許許多多的“為什么”要問
生:為什么,人們放棄了憐憫?(語氣富有詩意與追問)
生:誰的爸爸不愛自己女兒?為什么,爸爸要打她?
生:為什么?連大年夜,她竟然連烤鵝也吃不上?
生:為什么?那個小男孩要欺負她?
生:為什么偌大的世界容不下小女孩小小的身體?這是為什么?!(掌聲)
師:這是課文的最后一段——
生;“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地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師:讀罷此句,你一定也要問個為什么——
生:剛才我們感受到小女孩是那么的不幸,可文中為什么又說她是幸福的呢?
生:是啊,雖然小女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看到了那些美麗的東西,看到了她的奶奶,擺脫了人世間的寒冷、饑餓、痛苦,(隨著學生的發言指板書)她到另一個世界去了另一個世界其實就是死了,為什么死對女孩來說就是幸福的呢?
生:在我們看來,明明是悲慘地死去,為什么嘴角還帶著幸福的微笑呢?
師:所以,一個最大的“為什么”需要我們好好的來梳理、來回答讓我們再一次回到課文里去,再細細地品讀正像剛才那位同學所說,小女孩獲得的幸福是因為她曾經看到過這么多美麗的東西,哪一個給你印象最深,你就找出來,讀給我們聽(這一處,學生談到哪里,就討論朗讀到哪里,最后再梳理順序)
二、解讀“幸福”
(一)滿足(第二次憧憬)
生:“桌上鋪著雪白的臺布,擺著精致的盤子和碗,肚子里填滿了蘋果和梅子的烤鵝正冒著香氣更妙的是,這只鵝從盤子里跳下來,背上插著刀和,搖搖擺擺地在地板上走著,一直向這個窮苦的小女孩走來”我仿佛看到了這樣的畫面瞧,烤鵝正從盤子里跳下來,太有意思了
師:瞧瞧安徒生,是太有意思了把這烤鵝寫得就仿佛走到了我們面前,我們仿佛聞到了香氣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小女孩那么饑餓,可烤鵝是主動走上來的那可是肚子里填滿了蘋果和梅子的烤鵝啊,該怎么從盤子里跳下來,怎么搖搖擺擺地向這個窮苦的小女孩走來呢?用你的朗讀告訴我們吧!(學生朗讀,配以形體的動作,體會“搖搖擺擺”的樣子)
師:是啊,烤鵝明明是不會動的,可它卻從盤子里跳下來,搖搖擺擺走來,多么富有童話趣味!它要帶給小女孩什么呢?(直接問剛才朗讀的學生)
生:這只烤鵝要讓小女孩把自己吃下去
生:有了食物,小女孩就不必再忍受饑餓了,而是獲得了滿足(讓學生批注這個詞語,并板書“滿足”)
師:小女孩盡管不再饑餓,也是烤鵝主動奉獻自己的身體呀謝謝你們,讓我們分享了小女孩此時的幸福一刻她好滿足哦繼續交流
(二)溫暖(第一次憧憬)
生:“多么溫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簡直像一支小小的蠟燭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小女孩覺得自己好像坐在一個大火爐前面,大火爐裝著閃亮的銅腳和銅把手,火燒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小女孩看到了火爐,她一定感到很溫暖
師:謝謝你讓我們分享了小女孩這一刻的溫暖讓我們再來讀讀吧!(板書:溫暖)瞧,這一段特別有意思,前后有這樣一個巧妙的對應,你發現了嗎?
生:開頭和結尾的句子:“多么溫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簡直像一支小小的蠟燭”“火燒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生:開頭一個溫暖對應后面的“暖烘烘的”;明亮對應后面的“旺旺的”“多么溫暖多么明亮”照應后面的“多么舒服”
師:多美的對稱語言你看,閱讀批注的時候,不僅注意句子的對立的一面,還要注意句子照應的一面,體會得會更豐富再來讀出這溫暖的感受吧!(女生讀第一句話,老師讀中間的部分,男生讀最后一句話,師生合作完成)
(三)安寧(第三次憧憬)
生:“這棵圣誕樹,比她去年圣誕節透過富商家的玻璃門看到的還要大,還要美翠綠的樹枝上點著幾千支明晃晃的蠟燭,許多幅美麗的彩色畫片,跟掛在商店櫥窗里的一個樣,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向畫片伸出手去”這顆圣誕樹太大了,太美了
師:謝謝你讓我們看到了這么大、這么美的圣誕樹那是怎么個大,怎么個美呢?用你的讀讓我們感受到
生:比她去年圣誕節透過富商家的玻璃門看到的還要大!(朗讀得很美)
生:翠綠的樹枝上點著幾千支明晃晃的蠟燭,許多幅美麗的彩色畫片,跟掛在商店櫥窗里的一個樣,在向她眨眼睛(朗讀得很美)
師:圣誕樹上那許許多多美麗的畫片,不就是圣誕節時候我們送給別人祝福的賀卡嗎?瞧!它們正向小女孩眨眼睛眼睛可是心靈的窗戶,每張畫片都寫滿了祝福,你們就是那一張張的賀卡,你們在向小女孩眨眼睛,想送給小女孩怎樣的祝福呢?(找到一個女同學扮演小女孩,進行口語交際)
生:小女孩,現實太殘酷了,愿我們的祝福能給你送去一些溫暖
生:小女孩,愿你遠離寒冷,不再饑餓,我們會永遠陪伴著你
生:小女孩,你已經承受了那么多的孤獨與寂寞,讓我來安慰你的心靈吧
生:小女孩,相信未來,你一定會告別寒冷、告別恐懼,告別痛苦,擁有美好!(掌聲)
生:小女孩,我也希望我們的祝福能給你送去勇氣去擦然下一根火柴(舉手的同學更多了,紛紛急切的想送去自己的祝福)
師:(采訪剛才的“小女孩”)小女孩,聽了他們的祝福,你的感受如何呢?
生:我很感動我不僅感到了溫暖和滿足,而且更感受到了他們對我的關愛,此刻我覺得這個世界是多么的溫馨、美好因為有了這么多的祝福,我不再恐懼,而是內心獲得了一份安寧(板書“安寧”)
師:多美妙的童話,讓我們賦予小女孩這么美好的祝愿,這不就是我們可以批注在旁邊的想象嗎
(四)疼愛(第四次憧憬)
師:小女孩不僅要獲得這些物質上的滿足,她還要追求更大的精神上的滿足所以,她第四次、第五次點燃火柴就看到了奶奶(出示句子,生讀)
生:“她在墻上又擦著了一根火柴這一回,火柴把周圍全照亮了奶奶出現在亮光里,是那么溫和,那么慈愛”這一次小女孩看到了慈愛的奶奶
(板書:慈愛)
師:有了溫和慈愛的奶奶,小女孩就不再孤獨,她多么高興啊,可以想象當她見到奶奶的時候,該怎么呼喊——
生:“奶奶!”(學生興奮地呼喊)
師:小女孩得到了溫暖,不再寒冷,該怎樣的呼喊?(指導朗讀)
生:“奶奶!”(激動的語氣)
師:為了和奶奶一起走,小女孩該怎樣請求——
生:“奶奶,啊!請把我帶走吧!”(學生懇切地讀)
師:就這樣,她向奶奶慢慢地訴說著把她帶走的原因——
生:“我知道,火柴一滅,您就會不見的,像那暖和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一個樣,就會不見的!”
師:此刻,想象看到了奶奶的小女孩的淚,還是傷心的淚嗎?
生:不,那是幸福的淚花
生:可能還帶著一點撒嬌的語氣——(學生完整地把女孩對奶奶說的話朗讀了一遍)
師:如果說原來的“啊”是 一種抽泣,那么這里的“啊”應該是怎樣的語氣?
生:應該是高興地感嘆,或者是舒了一口氣(學生讀)
生:(這里指導出了學生朗讀“啊”的不同感嘆,體會不同的語境下,不同的語氣,就是不同的感情創造性的朗讀,引起聽課老師們的掌聲)
師:現在,小女孩好不容易見到了疼愛她的奶奶,難道她僅僅說了這幾句話嗎?除了說這些,她可能還有更多的話兒想講給奶奶聽,你想怎么說就怎么說吧
生:奶奶,在這個世界上,我充滿了寒冷、饑餓,只要我賣不出火柴,爸爸就會打我請把我帶走吧,我不想要饑餓,也不想要寒冷
生:奶奶,我知道只有您才能給我溫暖,給我慈愛,所以,您就把我帶走吧
生:奶奶,請您把我帶走吧把我帶到沒有寒冷、沒有饑餓、沒有恐懼、沒有孤獨、沒有痛苦的地方去吧
師:親愛的同學們,其實我們怎么想象、怎么朗讀也無法完全再現小女孩當時幸福快樂的時刻,那就讓我們把雙手放在胸口,靜靜傾聽這心靈的呼喚吧!
生:(配樂靜聽,課件顯示這段文字)“奶奶!請把我帶走吧!我知道,火柴一滅,您就會不見的,像那暖和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一個樣,就會不見的!”(當時情境寧靜而感人)
(五)快樂(第五次憧憬)
師:就這樣,她的夢想終于實現了
生:“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這樣美麗奶奶把小女孩抱起來,摟在懷里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有感情朗讀)
師:小女孩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她們倆是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板書:快樂)
三、梳理“幸福”
師:故事又結束了現在再回顧一下課文,然后回過頭來再看題目中的“小”通過朗讀討論,原來小中還包蘊著這些我們讀到的,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得見的“大”(出示剛才學生朗讀過的那五次“幻想”的內容)——
生:大大的火爐、大大的圣誕樹、大大的烤鵝,還有高大的奶奶(學生依次說出)
師:瞧,透過這些看得見的“大”的閱讀中,批注出了這么多看不見的“大”——
生:無限的溫暖,無比的滿足,永久的安寧,永遠的慈愛和永恒的快樂(和學生一起完成對板書的梳理,從而又回扣整體)
四、“幸福”來源
師:那么是什么讓女孩從黑暗與痛苦的世界,獲得了這些光明與快樂?
生:是火柴因為火柴的照亮,才有了女孩這些夢想
師:至此,你一定會批注一個問題:把小女孩的五次夢想羅列在一起,讀著不是更一目了然嗎?(出示羅列五次幻想內容的文字,用不同顏色體現)為什么安徒生卻把這些夢想安排在女孩每一次擦燃火柴的過程中呢?
(出示課文描寫的五次擦燃的句子——“她敢從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她又擦了一根……她又擦著了一根火柴……她在墻上又擦著了一根火柴……她趕緊擦著了一大把火柴”讓學生討論)
生:這樣都羅列起來寫也沒有意思,讀起來沒有感情,不能引人入勝你瞧第一次的“敢”,明明因為賣不出火柴爸爸要打他,可她竟敢從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又一根,表現了小女孩很勇敢
生:還有中間三次的“又”,再加上最后一次的“趕緊”,這正是火柴一次次的擦燃,才實現了她一個又一個的夢想,才可以看出女孩對夢想的不放棄
生:她一次又一次擦燃火柴看到幻想,然而火柴又一次一次的熄滅,可她又一次一次的擦燃,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說明她在不斷追求自己的夢想,可見小女孩內心的渴望多么強烈(指導學生批注,并板書“渴望”)
師:是的,我們一定會批注這樣的話:這樣寫不僅讀起來一波多折,引人入勝,小女孩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點燃火柴,也體現著這些夢想來自于小女孩內心的渴望
師:你們再來對比課文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你發現了什么?(對照黑板兩節課批注的詞語)
生:我發現了殘酷的現實生活與小女孩的美好的夢想是完全相對的
生:也就是說,越是因為寒冷,她就越是渴望溫暖;越是饑餓,她就越是渴望獲得溫飽,得到滿足;越是恐懼,她就越是渴望獲得一份安寧……
師:原來小女孩不僅從物質上追求,更是從精神上追求——
生:小女孩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美好的景象,我們是根據自己的興趣隨意聊的,作者卻是有意的安排呢!
生:越是因為孤獨,她就越是渴望慈愛;越是因為痛苦,就越是渴望得到快樂概括來說,正是因為現實的不幸,她就渴望內心的幸福
師:(對比左右概括總結)弱小與強大,黑暗與光明,寂滅與狂歡,痛苦與歡樂——感謝同學們發現了課文的內在結構,讓我們懂得了小女孩的渴望源于內心,并獲得一次次升華就在這樣的閱讀對比的批注中,我們竟然發現了文章的結構到此,我想你的思考一定沒有停止,你一定還會產生追問,會是什么呢?生:(沉默,思考)
師:你也許會批注這樣的問題:這份幸福的獲得,難道僅僅是因為小女孩對夢想的渴望嗎?
生:那就是說,誰也沒有看到小女孩獲得的這些幸福,更不知道小女孩內心的渴望可小女孩卻能看到這么多美麗幸福的東西,她怎么就能偏偏看得到呢?
生:因為小女孩心中的夢想是那么的美好,實現了這些夢想女孩就不再痛苦
生:因為女孩心中一直被這些美好的東西占據著,她在如此痛苦的境遇下,更加希望心中的那份美好實現
生:我覺得小女孩跟別人不一樣,別人沒有經歷過小女孩寒冷、饑餓、恐懼、孤獨的痛苦,也就沒有強烈的渴望去追求那些美好的東西但小女孩經歷了這些痛苦,所以她能看到這些美好的東西
師:謝謝你們的引發,咱們就再回過頭來把上節課感悟的小女孩不幸的相關句子讀一讀
(出示上節課梳理出的體現第一課時五句小女孩不幸的句子,這里略)
師:讓我們再次走進故事中,進行角色轉換只改名稱,假如把小女孩換成你,試想:(屏幕出示,上節課梳理女孩不幸的語句——大家都在歡度大年夜,可你赤著腳走,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時候,你會怎么想?
生:我有些生氣
師:當你好不容易有了一雙媽的大拖鞋,可是兩輛馬車飛快地沖過來,嚇得你把鞋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到,另一只讓一個男孩撿起來拿著跑了,他說將來他有孩子的時候可以拿它當搖籃,你是什么情緒?
生:我很生氣,甚至憤怒
師:當這一整天,誰也沒有買過你一根火柴,誰也沒有給過你一個錢……
當你在一座房子的墻角里坐下來,蜷著腿縮成一團……你不敢回家,因為爸爸一定會打你的時候,你的心情又會怎么樣?
生:我特別的傷心,心太酸了我心里恨爸爸
師:當你一次次點燃火柴,可是火柴一次次熄滅,你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墻……
此刻,你會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說?(學生紛紛舉手,這時老師不讓說出來)
師:你們剛才說的,甚至你們想要說的,做的,從生活的角度我都可以理解可課文寫的小女孩如你們一樣的表現了嗎?別忘了,小女孩那么饑餓,都沒有沖向烤餓,而是烤餓自己向小女孩走來,死亡來臨的時刻,小女孩也是——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
師:那么這些字里行間究竟隱含著小女孩一顆怎樣的心靈?就請拿起筆,把你最想對小女孩說的話,批注在課文中吧哪怕是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都行(板書隱含配樂學生動筆,之后匯報)
生:小女孩,你忍受了寒冷、饑餓、恐懼、孤獨,你忍受的太多了,你看見了奶奶,受到了奶奶的關愛,你現在應該是幸福的吧
生:小女孩,你經歷了寒冷、饑餓、恐懼、孤獨和痛苦,你得到了溫暖、滿足、美好、慈愛和快樂是應該的,祝你以后過得更幸福
生:小女孩,別人對你那么冷漠,就連小男孩都嘲笑你,可你為什么選擇沉默?要是我,我就受不了,我會埋怨,難道你愿意在殘酷的現實中掙扎,你應該在美好的世界里飛翔啊
生:小女孩,你是那么善良、那么美麗,但是蒼天卻是對你那么不公平,你為什么還要忍耐?如果我生活在那個時候,會把你帶回家,讓你在幸福中生活
師:聽了你們的話,我知道,你們也是善良的從現實的角度,小女孩太有報復的理由了,可小女孩的忍耐,讓那些冷漠者無地自容
生:小女孩,面對這樣冷酷的現實你都能忍受,你有一顆向往美好的心靈啊俗話說吃虧是福,你一定會得到應有的幸福的!
師:你們批注的對女孩的評價,概括起來,這忍受、忍耐,就是說,小女孩隱含在字里行間的是一顆怎樣的心?
生:是埋藏在心的忍耐,忍受之心啊
師:這含在字里行間的是一個“忍”啊如果說“隱”是埋藏是一種隱含,原來埋藏在心的是一顆“隱忍”之心(板書:把“隱含”的“含”改成“忍”,最終變成“隱忍”讓學生批注這個詞語)苦難把女孩放到塵埃里,卻開出了幸福的花兒原來,心懷渴望并不難,而在苦難中擁有一顆隱忍之心,才是這小小的女孩獲得幸福的真正原因啊
五、提升“幸福”
師:小女孩也許不懂這些,可正是因為我們的閱讀賦予了小女孩這么高貴的形象,她就是我們人間的天使!正是如此,她和奶奶一起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小女孩飛到的是什么地方呢?
生:是有上帝的,叫天堂的地方
生:課文里不是說嗎,“唯一疼她的奶奶活著的時候告訴過她∶一顆星星落下來,就有一個靈魂要到上帝那兒去了”
師:所以葉君健尊重安徒生的原作,寫上了這句話——(出示課件)
生:“她們兩人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既沒有寒冷,也沒有饑餓,也沒有憂愁的那塊地方——她們是跟上帝在一起(讓學生在課文中補充上這句話)
師:上帝是西方文化的代名詞——那么,跟上帝在一起,就是和什么在一起?
生:跟上帝在一起,就是跟一切善良、美好的東西在一起
生:因為和上帝在一起就不會有寒冷、饑餓等等的痛苦了,我想小女孩經歷這么多痛苦,也應該得到幸福了安徒生這樣寫是為了使故事能有一個圓滿的結局所以,跟上帝在一起,就是跟幸福在一起
師:所以有著西方文化信仰的安徒生創作這篇童話后,批注過這樣的一句話——
生:(齊讀)“幸福不是藝術家的名聲,王冠的光輝幸福存在于對清貧的滿足,對苦難的承受……追求幸福的途中,才是最幸福的此刻,上帝與我們同在”
師: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安徒生,在他的心中離上帝最近的人,或許不是——(指投影)
生:不是藝術家的名聲,王冠的光輝
師:而是——(指投影)
生:存在于對清貧的滿足……對苦難的承受追求幸福的途中,體會到真正幸福的人
師:是啊,一句和上帝在一起,定格于對苦難的承受,定格于對清貧的滿足,定格于對夢想的渴望,定格于幸福的天堂我們的解讀與安徒生說的竟然有異曲同工之妙
生:原來,隱忍與渴望之心就是對清貧滿足,對苦難承受的心從小女孩追求幸福的過程看出,女孩就是幸福的,因此她嘴角還帶著微笑
師:基于中國的文化背景,我們都鐘愛大團圓的結局,死亡意味著不幸可是借助批注呢?我們覺得這時的小女孩是幸福的,我們讀到了女孩的幸福
生:到此,我們明白了課前的追問,為什么說小女孩是幸福的小女孩追求幸福的過程才是幸福的,因為小女孩有著對苦難的承受,對清貧的滿足,就是我們剛才說的隱忍與渴望
師:其實,你們已經讀到了故事背后的文化背景!因為有了這份背景,小女孩相信世界是美好的,未來是美好的,最終他們來到的是上帝身邊正因為是這種力量,故事讀來就不再凄慘而是凄美在心中也許,正是基于這樣的文化背景,安徒生這樣寫到(出示課件)
生:人們不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師:那些冷漠的人,他們只看到小女孩的尸體,卻不曾看到她的靈魂,不知道她是幸福的但我們卻知道——(出示改編的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讓學生朗讀)
生:“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是多么光榮地跟祖母一起,走到新年的幸福中去”
師:好啊,你們讀到了這么豐富是內涵當然,無論從現實角度解讀,還是從西方文化角度解讀,這份收獲歸功于誰?
生:歸功于賣火柴的小女孩的這篇童話也就是說,歸功于安徒生,因為是安徒生創作的這篇《賣火柴的小女孩》
生:因為是童話,原本憂傷的故事不再憂傷,更不會絕望,讀到最后我們竟然感受到了一種特別的寄托與幸福
師:是啊,故事不再凄慘,而是一種凄美在心頭于是,我們發現,面對現實的世界,我們可以去創造一個我們心中向往的美好世界這正是童話故事的永恒魅力,安徒生的博大也在這里童話讀完了,新年的鐘聲敲響了,天使飛走了剩下我們,該怎么辦?(學生沉默,之后發表感言)
生:每一個弱小的生命都要我們關愛,不是冷漠,更不是無情的漠視
生:我們要尋找自己內心的幸福,即便是生活對你不公,你也要無條件地追求幸福
生:小女孩點燃的不僅是小小的火柴,而是夢想,是執著,我們無論何時一定心懷夢想和渴望,而不是抱怨和不滿
生:我想,人與人之間一定要擁有愛有愛就有溫暖,就有安寧,就有快樂,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也能點亮整個世界!(掌聲)
生:想想賣火柴的小女孩,我感到我們多么幸福啊,要好好珍惜這樣的日子,感恩自己的爸爸媽媽、家人,感恩這個社會
師:你們的感言,不就是你此刻批注的內心情感嗎讓我感受到,無論是從哪個角度的閱讀,重要的是回到了我們自己的心靈我們不是把希望寄托于上帝,而是在小姑娘所獲得的這份“幸福”中,你們已經學到面對苦難的勇氣和力量,并引起我們對生命的珍愛與警覺,相信你們越來越高尚起來,越來越走向高貴幸福著幸福當然好,不過,我相信,即使生活遇到磨難,我們最后批注的一段話一定是——
生:即便生活遇到不幸,也能夠在寒冷中播種溫暖;在饑餓中獲得滿足,在恐懼中創造安寧,在孤獨中尋求慈愛,在痛苦中追求快樂只要你擁有一顆隱忍之心,并不放棄對夢想的渴望,你就能獲得幸福!
(和學生一起總結板書,完成上面的內容)
附板書設計
賣火柴的小女孩
寒冷 溫暖
饑餓 幸 滿足
恐懼 隱忍 渴望 安寧
孤獨 福 疼愛
痛苦 快樂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