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9
這是《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說教材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義務教育人教社教材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課是一則童話,寫于1845年,是丹麥著名的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傳世之作。課文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這個故事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全文以火柴為線索,重點寫了小女孩五次劃著火柴,使小女孩產生了美好的幻像,渴望得到溫暖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慈愛的奶奶。
二、說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倡導學生的經歷、感受、體驗學生學習的過程,尊重學生的獨特情感體驗。教師抓住情感線,步步深入,讓學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看到社會制度的黑暗,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擬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感受賣火柴小女孩命運的悲慘,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句中的深刻含義和思想感情。
三、說教學重、難點
《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悟、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而高段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等環節,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根據以上理念,我確定了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課文中小女孩為什么會產生這些美好的幻象。
與此同時,基于六年級學生年齡段的特點,理解含義深的句子,體會作者對窮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貧富懸殊社會的強烈不滿的思想感情,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我在本課所采用的教學策略,把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方面::
(一)由“不幸”引出“幸福”,質疑。
閱讀教學中各個環節都要特別重視創設情境,激情激趣,因此,在開課時,我運用一首《為什么》的小詩激發學生對小女孩的同情心,引入新課,學習課文小女孩凍死街頭這部分,配樂有感情朗讀直接把課堂悲涼的基調定了下來,這樣的引入為學生進一步了解小女孩悲慘的命運奠定了良好的基調。
課文的最后寫小女孩幸福,讓學生質疑,由此引出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的五次幻象。
(二)朗讀感悟美麗的幻象和殘酷的現實
1.學習美麗的幻象和現實的殘酷
讓學生重點讀文中寫賣火柴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邊讀邊思考:小女孩偶都看到了那些幻象?學生在讀中感悟小女孩看到幻象的美好。想一想小女孩為什么會看到這些?
由美好的幻想引出火柴熄滅現實的殘酷,體會小女孩命運的悲慘。
再問小女孩是在什么情況下擦燃火柴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課文中寫小女孩檫燃火柴的部分。
2、理解重點句子,體會感情。
在學生朗讀和了解了課文這一部分內容的基礎上,此時應抓住對文中重點詞句的理解,以突出教學重點,攻破教學難點。然后讓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學生有了理解與情感的積淀,教師引導學生引深原問題:為什么說小女孩凍死了也是“幸福”的,她真的走向自己的幸福了嗎? 如果小女孩沒有被凍死,她活了下來,接下來她的命運會是什么樣的?小女孩只有在幻象中才是幸福的,現實只會帶給她寒冷、饑餓和痛苦,也只有死亡才能讓她擺脫這一切。死對小女孩來說是幸福的,這個幸福是悲慘的
(三)對比、升華
激發學生情感,喚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此時,學生的心靈已有所撞擊,并對小女孩的悲慘命運產生了深切的同情心,于是,教師接著創設情景:此刻你想對小女孩說些什么?引發學生對小女孩悲慘命運的同情。感悟今天生活的幸福,和來之不易。
(四)板書設計
14賣火柴的小女孩
美麗的幻象 殘酷的現實
悲慘的命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