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9
這是《月光曲》教學隨筆解讀,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六年級上冊教材有一篇精讀課文《月光曲》。《月光曲》是一篇敘事性文章。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幽靜的萊茵河畔,不期聽到了盲姑娘的琴聲而受到觸動,不請而進的他看到窮兄妹倆又心生感動,便為其彈奏一曲,可他沒想到遇上了知音——一位對音樂癡迷且極富音樂理解力、有極高音樂素養的盲姑娘,因此內心激動不已以至不答而彈,在那個月光如水、情感如潮的時刻,即興創作出了《月光曲》的傳奇故事。《月光曲》一文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融傳說、美景、深情于一爐。它是一篇如《月光曲》一般時而輕柔徐緩、時而沉重剛健、時而高昂激越的情感豐富的文章。課文按故事情節的發展而展開全文,與此同時,窮兄妹的思想感情與貝多芬的內心創作情感也隨之跌宕起伏??v觀教材分析,窮兄妹深深的陶醉于悠揚激昂的曲調之中——看到了平靜安寧的大海上,月亮升起,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風,掀起了浪濤,洶涌澎湃著......多美的意境啊,這是藝術產生的共鳴,這是音樂引起的聯想。這可是本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但是,曲調再美,對牛彈琴也是白搭,還得有聽者的呼應,沒有聽者的聯想,就沒有藝術的意境再現。可文中這般美妙的意境描繪,不是作者的匠心獨運嗎?所以,我就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從藝術欣賞中發揮想象,產生聯想。把這些想象中出現得情景再現。于是我播放了大型琵琶曲《十面埋伏》,讓學生用心傾聽。播放曲子之前,我把曲子的歷史背景以及全曲的幾個部分做了簡要介紹,再讓學生根據曲調節奏的變化,想象垓下之戰的情景,把想象的情景寫下來。
從聽到想到寫,學生整整用了一節課時間,比我預期的時間還短一些。更沒想到的是,有幾個學生寫的相當不錯。其中一段這樣寫到:“音響里傳來緩慢而有力的節奏,我仿佛看見漢軍正在擂動著戰鼓,聲震原野,將士們邁著整齊有力的步伐,浩浩蕩蕩的向前進發,卻連一聲咳嗽都聽不見,漸漸地,逼近了事先設計的埋伏點,漢軍迅速有序的埋伏下來......月光皎潔,灑落在原野上、山坡上、樹梢上、水面上和戰士們的背上,叢林間時不時傳來幾聲蟲鳴聲......突然,“嗒嗒,嗒嗒,嗒嗒......”陣陣馬蹄聲劃破夜空,一波一波的顫抖從地表蕩過來......”看著,看著,我不禁被學生的作品感染了,仿佛來到了垓下......我想這次的讀寫切入點是正確的,在讀中領略了藝術的魅力,在寫中感受了藝術的樂趣,這不是以讀促寫,以寫品讀的最好效果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