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6
這是《曹劌論戰》課后議課記錄,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課文背景
本篇選文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或“長勺之戰”。這一戰事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后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
春秋時期齊與魯是鄰國,都在今山東境內,齊在東北部,魯在西南部。齊是一等國,在春秋時期并國三十五(一說三十);魯是二等國,曾并九國。齊魯長勺之戰的導火線是齊國的內亂。《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魯莊公十年”一欄云:“齊伐我,為糾故。”這件事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有詳細記載。
無知弒齊襄公發生在魯莊公八年(前686年),雍林人殺無知則發生在次年春天,大約此后不久小白就做了齊國國君,乾時之戰就發生在這一年的秋天。接著子糾被殺,召忽自殺,管仲請囚。長勺之戰則是半年以后的事。
前此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斗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于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于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并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后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于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本篇所記即是這次在魯地長勺展開的戰事。
二、《左傳》簡介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史記》和《漢書·藝文志》都認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學者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根據各諸侯國史編成。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54年)。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于描寫戰爭及復雜事件,又善于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左傳》分年記事,沒有篇名。晉杜預把它按年代順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認為它是用史實來闡述《春秋》經義的。《春秋》記事非常簡單,近乎大事年表,例如這篇課文所記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話:“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于長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左傳》節文的標題,都是后人加的。
三、有關的文化常識。
當時沒有常備軍,有了戰爭,由國君任統帥,貴族任各級軍官,而士兵則臨時從奴隸中征集。曹劌說的“民弗從也”就是指這種征集工作來說的。又如當時的作戰方式是車戰,所以文中又有“公與之乘”“登軾而望之”“視其轍亂”等語,這種戰爭一般持續的時間不長。
四、詞語解釋
曹劌(guì)間(jiàn)弗(fú)犧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轍(zhé)靡(mǐ)夫(fú)戰
祭祀用的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牲”。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豬,后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 (shi ,豬 ) 三牲全備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于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間”“犧牲”“加”“獄”“情”“鼓”等用的都是古義,可歸為一類;
“鼓”“敗績”“馳”“轍”“軾”等都與戰爭(車戰)有關,
五、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公元前684年齊魯長勺之戰,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不是記敘這次戰役的進程,而是記錄曹劌關于戰爭的論述,它生動地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和掌握戰機,是弱國戰勝強國的必要條件。全文的關眼是“遠謀”一語,通過人物對話,曹劌的“遠謀”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鮮明的再現。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敘述戰前曹劌求見魯莊公,通過他和魯莊公的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可分兩層:
第一層(開頭到“乃入見”),寫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開篇就指出戰爭發生的時間,作戰對象,戰爭的性質和魯莊公決定應戰。文中只說“公將戰”而不提其他事情,實際上是說莊公處于被動地位,不得已而應戰,是為下文“曹劌請見”作鋪墊。接著寫曹劌和鄉人對話。鄉人的勸阻未必有深意,但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對統治者的態度;而曹劌的回答則說明他對這次戰爭已有深遠的考慮,對統治者的鄙陋也有認識,肯定了“請見”的必要。曹劌的答語正是全文的綱領,下文便一面寫曹劌的“遠謀”,一面寫莊公之“鄙”。
第二層(“問‘何以戰’”到段末),寫曹劌和莊公關于戰前準備的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贏得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對話一開始曹劌就提出了戰前準備的關鍵問題“何以戰”,顯示了銳利的眼光。莊公前兩次的回答是“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和“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說明他把取勝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擁護和神的保護上,表現了十足的鄙陋。曹劌對這兩次答復都予以否定,指出莊公所說的不過是“小惠”“小信”,并強調了“民從”和“孚”的重要性,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在他的啟發下,莊公終于認識到作戰要依靠人民,決心為人民作一點好事,于是說:“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從這番對話可以看出,曹劌求見莊公,目的就是要使莊公認識到人心在戰爭中的作用,努力爭取人民的支持,為勝利奠定可靠的基礎,這就初步顯示了他的“遠謀”。
第二段,敘述齊魯長勺之戰的經過。文章把莊公和曹劌的不同指揮方式作了對比描述:寫莊公,以“將鼓”“將逐”跟上文“將戰”相應,表現他在作戰中不察敵情,急躁冒進;寫曹劌,則以兩個“未可”和兩個“可矣”前后映襯,表現他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戰機。這實際上是又一次把曹劌的“遠謀”和莊公之“鄙”作了對比。但作者又有意設伏;對曹劌為什么必待“齊人三鼓”而后才認為可以擊鼓進軍,為什么在“齊師敗績”之后還要“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然后才認為可以追擊,都先不作交代。把這兩個問題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突出“論戰”的主旨。
第三段,寫曹劌論述這次戰役取勝的原因。先用“既克,公問其故”一句承上啟下。“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見莊公完全不懂軍事,這既印證了開頭說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引出曹劌的論述。這段論述用兩個“夫”字依次帶出兩層意思:第一層以“戰,勇氣也”為根據,提出要選擇“彼竭我盈”的時機發動進攻的觀點,回答了作戰時為什么在“齊人三鼓”之后他才認為“可”“鼓”的問題;第二層以“大國難測”,以謹防埋伏為根據,提出判斷敵方真實動態的觀點,說明了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之后才認為“可馳”的原因。這就進一步說明曹劌的確是一位有“遠謀”的軍事家。
六、問題研究
1.本文在寫作上有哪些特點?
這篇文章形式上是記載史實,圍繞著齊魯長勺之戰記述魯莊公和曹劌的對話,但實質上是議論性的,主要寫曹劌關于戰爭問題的論述,著眼于表現他的“遠謀”。全文的詳略安排即由此決定。第一段在略敘背景后就引出實質性的對話,由曹劌提出“何以戰”開始,步步緊逼,直到莊公說出對“小大之獄”的態度后,曹劌才作了“忠之屬也,可以一戰”的結論,表現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二段著重寫曹劌在戰場上的決斷能力,兩次以“未可”和“可矣”來表現他善于掌握戰機,以“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來證明他決斷的正確。第三段再通過論述取勝原因,把他以小敵大必須抓準戰機、詳察敵情的戰略戰術思想表現出來。以上是詳寫的內容,其余與表現曹劌的“遠謀”無關的事,如戰爭的起因,雙方參戰人數,戰爭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對“論戰”起引線作用的事件如“請戰”“從戰”“克敵”等也只是一筆帶過。這樣剪裁,對再現軍事家曹劌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極大的作用。
本文語言十分精練,這跟所謂“史家筆法”有密切的關系。例如對魯莊公,文中沒有直接用貶語;但從他前兩次對曹劌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無能,從“將戰”“將鼓”“將馳”可以看出他軍事上無知妄動,這就叫做“唯書其事跡”和“因言語而可知”。寫齊軍,僅用“三鼓”一語就表現出他們依仗數量上的優勢急切取勝的心理。
剪裁詳略得當。本文以曹劌為中心,詳細描寫了他在戰前、戰中、戰后的表現;對于戰爭雙方的對峙、交鋒等則略寫。這樣安排,突出了曹劌的“遠謀”。
2.怎樣評價魯莊公?
魯莊公是個平庸的國君,但不是一個昏君。他把戰爭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說明他政治上無能;他急切求戰,又說明他軍事上無知。但在曹劌的啟發下終有所悟,在作戰中聽從曹劌正確指揮,說明他跟一般的昏君還是有區別的。
一、理清課文思路,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并背誦全文。
1.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是什么?
2.曹劌是如何評價魯國的戰前準備的?
3.在戰爭中,曹劌是怎樣幫助魯莊公選擇反攻時機的?
4.魯國獲勝后,“公問其故”,曹劌的解釋分幾層意思?
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2.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3.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4.分兩層。第一層:“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層:“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解釋下列加點的詞,注意它們意思的差異。
1.十年春,齊師伐我(進攻)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砍伐)
2.犧牲玉帛,弗敢加也(虛夸)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戴。加冠,束發戴帽的儀式,表示成年。)
3.衣食所安,弗敢專也(養)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
四、課外收集古今中外戰爭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例,了解其中的決定性因素是什么,與同學交流。
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戰例如中國古代的淝水之戰、赤壁之戰,中國近代的抗日戰爭。
有關資料
一、譯文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莊公接見。他的同鄉說:“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大官們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進宮廷去見莊公。曹劌問莊公:“您憑什么跟齊國打仗?”莊公說:“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東西,我不敢獨自占有,一定拿來分給別人。”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莊公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要做到誠實可信。”曹劌說:“這點誠意難以使人信服,神是不會保佑您的。”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說:“這才是盡本職的事,可以憑這一點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您去。”
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莊公(一上陣)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齊軍擂過三通戰鼓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啦。”齊軍大敗。莊公正要下令追擊,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又登上車前橫木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
打了勝仗以后,魯莊公詢問取勝的原因。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頭通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二通鼓時勇氣減弱,到三通鼓時勇氣已經枯竭了。敵方的勇氣已經枯竭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打敗了他們。(齊是)大國,難以摸清(它的情況),怕的是有埋伏,我發現他們的車印混亂,軍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擊他們。”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