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5
這是《送東陽馬生序》公開課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目標
1.疏通文句,掌握課文文意,感受宋濂的苦樂觀
2.把握寫作目的,領會寫法的作用
3.領悟“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求學態度
4. 感受名人的人格魅力并從中受到熏陶
一.情境導入
二、作者、課題介紹
宋濂(131—1381)字景濂,號潛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時家貧,卻勤奮好學,以文章著名。負責和參與了《元史》、《國史》、《日歷》的編修以及明王朝開國之初許多典章制度的訂定工作,從文治方面對明王朝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貢獻,被推為“開國文臣之首”。他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長于傳記的寫作,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在當時影響很大。著有《宋學士文集》。
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本文是一篇贈序,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內容多是勉勵、勸慰兼抒發自己胸臆,或對某事發表自已的見解。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寫給同鄉晚輩的一篇贈序。
本文寫于洪武十一(1378)年。這一年,辭官歸里的宋濂又從家鄉到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當時是國都)朝見朱元璋。他的同鄉晚輩馬君則來拜見他,他便寫了這篇“贈序”送給東陽馬生。
三、展示學習目標
四.檢查預習
五、自主學習,疏通文意
1.教師播放錄音,學生聽讀課文,注意字音和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通文意
師:請大家在預習的基礎上,請你邊讀課文邊結合注釋疏通文意,要求能理解大意,歸納一下本文的重要語言現象。現在兩人一組,或你讀我譯,或邊讀邊譯,并找出常見文言文現象。
(學生翻譯課文,小組合作交流,4分鐘后,提出疑難,互相糾正,互相提問。)
教師點重點字詞
3、創意翻譯:
假如你就是文中的“藏書者”、“先達”、“同舍生”,試以“我所交往的宋濂”為話題說一段話,有創意地翻譯課文,感知文意。(用第一人稱來敘述。)
六、研讀課文
大家以不同的身份介紹了你所交往的宋濂,現在你就是“宋濂”,請歸納你求學歷程中遇到哪些方面的艱難困苦,并說明你是怎樣面對和解決的。
(生找出相關句子加以印證。學生閱讀課文并進行思考、概括。)
——致書之艱
——尋師之艱
——問師之難
——行、住之苦
——吃、穿之苦
同學們把作者遇到的困難一一找了出來,可以看到作者在生活水平上沒法與其它同學相比,原因是他家很貧窮,但是,在學業上他的成績最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呢?
學生展示
師明確:目的在于勸誡我們要正確認識學習條對學習成就的影響,并不是決定性的,真正起作用的是自己的勤奮學習精神。
運用對比手法,形成鮮明對比,更能顯出作者的學習態度,引起人們的思考。
師:本文主要從致書之艱、從師之難、求學之苦這三方面來講述了作者的求學生涯。作者講述這些的目的是勸勉馬生努力學習,老師也寫了一篇《送東陽馬生序》比較一下,看看哪一篇的勸勉效果更好。
(課件出示:“貧困是一位良師,苦難乃一所名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業精于勤荒于嬉。良好的讀書條件并非人皆具備。期望馬生能珍惜年華,精心向學,終能成為吾國之棟梁之才。”)
學生表現:
明確:宋濂的勸勉效果更好,因為用自身的事實經歷更易打動并說服馬生。老師寫的只是空頭說教,說服力不強。為達到教導的目的,現身說法,循循善誘,比板起面孔能起更好的激勵作用。因而從自己當年的求學經歷談起,委婉地說到馬生的好機遇,從而要求馬生專心用功讀書。
七、讀懂人物
面對這些困難,作者沒有退縮,而是勇敢的克服困難、戰勝困難,最終成為一位學識豐富、文采彪炳的大文學家。現在請同學們說一說從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可以完成這樣一個句式:“我讀出了一個 的宋濂”。
八、拓展延伸
作者家貧窮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作為當代的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式?(學生以四小組討論)
明確:人的內在精神追求甚于物質上的滿足。作者便是這樣。作者說“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對于所者來說這是一種樂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要我們保持著一種純正的追求,就可以領略到做學問的趣味,生活才更具價值。
九.結語: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