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5
這是《桂花雨》聽課心得,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金秋九月,秋風送爽,丹桂飄香。在這樣一個充盈著桂花清香的季節,我聆聽了婁曉華老師所講的《桂花雨》一課。聽畢,回味許久,仍覺得文章中那濃郁的花香、濃濃的鄉情在心頭。緣何有如此感覺?婁老師用了一句非常樸實的話概括了這節課----“順藤摸瓜,以藤串瓜”。是的,正是“鄉情”這棵藤,使這個單元成為了一個教學整體。而正是因為在這樣一個整體背景之下,婁老師對《桂花雨》這篇文章的文本教學進行了大膽取舍,對作者的人生經歷進行了深入挖掘,對作者同主題的其他作品進行了適度拓展,體現了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同時,婁老師不僅僅是在引導學生感悟鄉情,學生聽的能力、說的能力、讀的能力、寫的能力,在這節課上都得到了訓練和提高。婁老師的這節課,有效地達成了引導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目標,展示了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效整合的研究成果。通過聽課,我有以下幾點收獲:
一、略讀課文,要大膽取舍。
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一半。”這些話十分精辟地闡述了精讀與略讀的關系,道出了略讀課文教學的重要功能。《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婁老師引導學生讀懂導讀提示,使學生學會如何找到閱讀要求。然后以導讀提示中的兩個要求作為本節課探究的重點,研讀文本。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直接指向“搖花樂”這一自然段和母親說的那句話,感悟那份快樂和濃濃的思鄉之情。提綱挈領,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二、自主學習,要重導輕教。
略讀課文要突出“略”字,略的是教師的精講細說,強調“以學生自讀為主”,讓學生唱“主角”。教師不包辦代替,不強行“灌輸”,充分信任學生。在本節課上,婁老師組織學生圍繞重點問題進行小組合作,繪制思維導圖,再進行全班交流匯報,充分展示了學生的獨特思維和閱讀體驗,從而使學生既感悟了情感,又鍛煉了能力。
三、課堂練筆,要精準有效。
婁老師十分注重學生的當堂練筆,她在引導學生領悟“桂花還是故鄉的香”后,出了這樣的填空題:( )還是故鄉的( ),讓學生填寫。學生寫作后,讓學生交流,挑選部分寫到黑板上,然后他又在每句后加上分號,形成了一首別有韻味的小詩,并取題為《鄉愁》。如此扎實有效地訓練,為學生的情感表達提供了一個機會,也將課堂的情感感悟推向了高潮。
四、拓展閱讀,要合理銜接。
婁老師先后兩次出示關于作者的簡介,分層次地滲透到閱讀中,使學生走進了作者內心,體會到作者的情感,思鄉之情在孩子們心中萌生。課內推薦閱讀的篇章是作者琦君的另一篇思鄉文章,是對同一作者的同一主題文章拓展閱讀,緊密銜接,難易適度,不僅對主題進行了升華,同時也為推薦閱讀整本書起到了鋪墊作用。課內的文本閱讀與拓展閱讀有效銜接,又延伸到課外閱讀,既關注了閱讀的深度,也關注了閱讀的廣度,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閱讀體系。
在婁老師的課上,我感受到了一位優秀語文教師扎實的教學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蘊、“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看到了“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效整合”的研究成果。我將繼續跟隨婁老師,走在研究的路上。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