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5
這是《桂花雨》教學后記,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桂花雨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
在課堂上我作了如下安排:1、初讀課文三遍以上,把課文讀通順;2、劃出成語和自己喜歡的詞語;3、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黑板提示:作者先寫了( ),接著寫了( )最后寫了離開家鄉后賞桂花,給母親帶桂花,卻時時想起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桂花雨;4、再讀課文,標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5、完成作業。
課堂完成過程:第一個任務通過同學之間互相讀來檢查;第二個任務通過抽讀詞語和課堂聽寫來進行反饋;第三個任務讓學生自行完成后集體反饋、補充。第四個任務邊反饋邊解決,學生提出了以下幾個不懂的地方:1、第一自然段的“中秋節前后”,為什么不是“中秋節”,這個問題由同學討論得出:中秋節就一天,而中秋前后是指一段時間,所以用“中秋前后”。2、第三自然段的“……他們兩家糕餅做得多。”這是和生活實踐有關的質疑,學生沒有這樣的經歷所以有疑問,我就直接告訴學生桂花可以泡茶,可以做糕點。3、第五自然段:“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為什么?我沒直接分析而是讓學生去討論,通過討論學生的理解是:作者家院子里的桂花開得很茂盛,使勁搖了之后,桂花就紛紛掉下來,像下雨一樣,桂花很香,所以是香的雨。我想能理解到這個程度也就不用我再多講什么了吧。4、有個學生提出了對教材內容的質疑:從第五自然段中“我”和母親的對話中知道桂花還搖不下來,可是接著又寫臺風要來提前搖桂花,是否矛盾?我讓學生反復讀這個部分的內容,然后去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最后通過討論得出:這是不矛盾的,我和媽媽在說話的時候媽媽沒看天氣,所以說不能搖,可是發現臺風要來了就得提前搖。5、第六自然段的:可是母親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的桂花。”怎么理解?我先讓能理解的學生說,叫學生去課文中找出描寫“家鄉的桂花”的句子和“杭州桂花”的句子并進行比較,然后思考為什么母親這么說,學生的理解:杭州的桂花多而且是香飄十里,母親是因為思念家鄉才覺得家鄉的桂花更香。第五個任務讓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后面批。
高段語文該如何教?怎樣的課堂才是有效的?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也許我這節課是叛逆的,我只是一個“課堂參與者”,說不上引導,更說不上傳授。這樣的教學有效果嗎?是不是該繼續這樣折騰?進一步實踐中……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