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5
這是《桂花雨》解讀,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文本解讀:
《桂花雨》,作者是現當代女作家琦君,也許大家對琦君這個名字不太熟悉,但提起一部電視連續劇,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周迅主演的《橘子紅了》,作者就是琦君。琦君從1949年奔赴臺灣,這篇著名的散文《桂花雨》于1976年,也就是她到臺灣的十七年后回憶家鄉的桂花而寫成的。很多人說琦君的散文文字清淺淡雅,就像一張張老照片,溫馨中帶有淡淡的憂傷,承載著深厚的回憶與懷念。那么,在這節課上,我的目標落實在哪里呢?第一,入乎其內感悟思鄉之情;第二,出乎其外升華拓展閱讀。
目標設定:
一 感悟思鄉之情:建構、解構和重構
什么是情?什么是思鄉之情?也就是思念家鄉,是嗎?情感是一種模糊性、籠統性的東西,它本身是不確定的,是很難用語言盡然的。在文學作品中如何傳達內在的情感呢?很多作家在訴諸內在情感的時候會將情感對象化于具體的事物,如這篇散文中,琦君對家鄉的思念就高度凝聚在一株笨笨的桂花樹上。
我們都知道,散文就是作家生活特殊性和情感特殊性的猝然遇合。《桂花雨》中,這種遇合的契合點就在于桂花,因此,要讓學生體會到琦君文字背后對于故鄉深刻的懷念,必然要讓學生認識、感悟到桂花樹這一意象的特殊性。可是,認識、感悟如何具體化呢?從哲學的維度來說,我是以否定之否定規律對學生心理情感圖式進行建構、解構和重構。
建構親切感
如果說家鄉的桂花樹美在哪里的話?那就離不開一個字:樂!也許大家看到我是讓孩子們先找從哪里聞到了桂花的香再引出搖花樂的,其實這也是我有意設置的一種情感上的遞進,先由聞香,讓學生沉浸在桂花的香氣里,構建心理上的美感場,再具體去感受搖花所產生的快樂,這種樂其實是離不開香的,如果沒有那濃郁的桂花香,那份搖花樂是難以找到歸屬感的,是缺乏意蘊美的。而由文字切身體會到搖花產生的愉悅,正是符合孩子們活潑好奇的心理特點,也由此搭建他們與故鄉桂花的那種親切感。
解構親切感
當然,這種親切感是很淺表的,故鄉的桂花樹所承載的并非僅僅只是那份樂,由淺層到深層,這中間就要有一個情感沖擊,讓它越出常規,形成對比性,這個沖擊點就是在一句話上: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
德國接受美學理論家伊瑟爾說:文學文本只是一個不確定性的“召喚結構”,那里面包含著某些“空白”,只有讀者才能填充這些“空白”。杭州的桂花樹就是一個非常豐富的空白點,讓學生通過文字對比杭州和家鄉的桂花,簡介滿覺隴的桂花再配以異彩紛呈的桂花圖片,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沖擊,解構由搖花樂建立起來的對家鄉桂花的親切感,不由自主會萌發對滿隴桂雨的向往。當學生的情感圖式發生微妙的變化時,母親的話無疑會造成一種錯位。
重構親切感
從文學理論上說,文學創造的價值原則在于真、善、美。但是,真善美并非是完全統一的,很多時候,往往是錯位的。從真實的生活的角度來說,家鄉那一株笨笨的桂花樹跟滿覺隴的桂花是沒有可比性的,天壤之別。但是,在母親的眼里,家鄉的桂花卻有不可取代的價值,這就是一種情感的變異,真善美的錯位,恰恰就是這種錯位讓人物的內在情感得以強化。
我說過,情感是模糊性的,母親對家鄉的思念在這篇課文里是否具體化了呢?是的,大家應該注意到了文中有兩個自然段提到了母親在家鄉的生活情景,一處是第三自然段母親擔心來臺風,一處是第五自然段母親讓大家搖桂花。這兩段文字向我們傳達了母親在家鄉那種與鄰里之間融洽的關系以及那種忙碌的充實感,而這些在杭州是根本體會不到的。本來,按照我的設計思路,就是讓學生從文中找母親說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的桂花的依據,但是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層次,我把這個環節簡化了,讓學生自行談原因,只要孩子們說得差不多,感悟得到就可以了,如果太過牽強拔高,反而適得其反。
二 拓展升華閱讀:圖案式的擴展
如果說前面我所講的,是對于文本的學習感悟,大家一定發現了我這堂課的重頭戲并非在感悟思鄉之情上,而是這后部分的拓展資料閱讀。
琦君是我國著名的女作家,在我們小學課本中,也有很多類似的女作家,如寫《城南舊事》的林海音,《呼蘭河傳》的蕭紅,冰心等等。我們老師都知道,學生學習語文的奧秘大多數都在于豐富的課外閱讀,然而,這些經典文學要想播撒在孩子心田上,必然要牽線搭橋。
也許有人會說,這篇文章很淺顯,不就是通過家鄉的桂花來表達那種深厚的思念之情嗎?升華到母親身上,是不是有些牽強?不!如果沒有兒時葉夢蘭對她的呵護備至、體貼關愛,讓琦君從小在失去雙親的境遇下被濃濃的母愛包圍,試問,琦君會對家鄉如此的懷念,對兒時的生活如此眷戀嗎?如果你熟讀琦君文章,你一定會發現她寫得最好的一些散文都是關于她的母親。她的《髻》、《粽子里的鄉愁》、《春酒》這些有名的散文中的關鍵性人物只有一個就是她的母親!在她的筆下,塑造的是一位有著“佛心”的舊中國典型的賢妻良母的形象。
因此,要讓學生更多地認識琦君、解讀琦君,母親這個形象就是一個有力的切入點。在這里我就采用了古代詩歌的寫作方式:圖案式的擴展來達成我的目標。將學生的視點高度凝聚在母親這一形象上,舉三為一地從不同的方面塑造母親,讓母親這一人物變得鮮活豐富起來,讓學生以此感悟到文學的可親可近!當然,一次的喚醒并不代表覺醒,但是如果沒有喚醒沒有點化,覺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傳播經典,拉近孩子與經典的距離,這也應該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責任和使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