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2
這是《花鐘》案例分析,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背景:
《花鐘》通過一個童話故事使學生了解牽牛花、午時花、夜來香開花的時間,激發學生觀察自然、探究自然的興趣。課文結構清晰,內容有趣,語言生動,符合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老師以二期課改理念為指導,精心準備、巧妙設計,將語言文字訓練與情感教育有機整合。整堂課充滿了濃濃的語文味。
教學片斷一:
師:同學們,課文會讀了,想不想看看這三盆花?
生:想。
師:好, 劉老師賣個關子,不告訴你們花的名稱,看看你們能不能猜出來。還要說說你猜的理由。
(媒體出示不同的花圖片)
生:我猜第一盆是牽牛花。
師:為什么呀?
生:因為牽牛花的花朵像喇叭。
師:哦,你是從形狀上猜的。所以牽牛花也叫——
生:喇叭花。
分析: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老師牢牢抓住了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每一句話都留有懸念。“想不想看看?”“賣個關子。”最高明的一處是老師并不直接告訴學生三種花的名字,而是讓學生去猜。一個“猜”字,就把所有學生的興趣調動了起來。之后說說猜出的理由這一環節,又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得到了訓練、發展。
教學片斷二:
師請一生讀夜來香叫小兔起床的部分。生讀得很好,特別注意到“輕輕地說”這一提示語,讀時聲音變輕、變低。
師評價:你提醒了小白兔。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可不能吵醒別人,不能大聲喧嘩。
分析:好的評價語具有導向、激勵的作用。老師在學生對文本理解準確,朗讀到位的情況下,并沒有簡單地用“你讀得真好!”“真棒!”去評價。而是在肯定學生朗讀的基礎上,巧妙地滲透了德育教育。
教學片斷三:
師:大自然還有許多花,他們的開放時間也是不一樣的。(出示多媒體)讀好它們的名字。
生讀
師:你們喜歡哪種花?
出示媒體。屏幕上方是課外補充的資料、圖片,下方是一個說話練習的提示。
( 什么花 )開了,告訴我們( 什么時候 ),應該( 干什么 )。
學生進行說話練習。
分析:實施新課改將課程資源引入教學以后,教師有了更多的課程內容選擇權。但同時也出現輕文本,重拓展的情況。從上面的課例中我們不難發現,老師依照學情,順勢而導。在學生掌握了牽牛花、午時花、夜來香不同開放時間后,及時補充課外資料,并將說話練習溶入其中。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又實現了雙基的訓練。
聽課反思:
一、有效的課堂體現了學科特點
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在于,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語文課堂上,我們要讓學生學會傾聽,樂于表達,靜心思考,動情朗讀,還要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積累品味好詞佳句……語文課就應上出語文味,學生在課堂中既發展了聽、說、讀、寫的能力,又懂得做人的道理。
語文教師要善于從教材中挖掘有效的資源,用教材教。要善于從文字中捕捉教學點,帶學生體味語文的魅力,進入語文的世界。
語文不能只進行機械的文字訓練,那樣的課堂是枯燥、單調,缺乏生命活力的。語文也不能上成思品課,一味的講感悟,進行思想教育。語文教學帶給學生的是閱讀與表達能力的提升,審美力、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發展。學生通過學習,能流利地朗讀,流暢地交談,順暢地寫作。
二、有效的課堂和諧并充滿生趣
新課程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平等合作的關系,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傳統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單通道的授受關系。其必然結果是導致學生的被動性和消極態度,造成師生關系緊張。現代的師生關系中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地對待學生。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權威者,而成為課堂的引導者、合作者。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超越,而是與學生平等的交流,適時做出點撥。有人說:“教育過程必須在幸福、歡樂的感情交往中展開。”和諧的氛圍更利于學生興趣的調動,情感的激發。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前進的向導,幫助學生獲得知識、習得方法、提升人格。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