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2
這是《陶罐和鐵罐》教學預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分析】這篇童話故事通過對話展開情節,鐵罐的傲慢、蠻橫無理,陶罐的謙虛、友善、克制都在人物的對話中充分體現。此外,具體、生動的神態、動作描寫,使鐵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通過陶罐與鐵罐的對話、神態描寫,了解鐵罐的傲慢無理和陶灌的謙虛而不示弱;感悟課文講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
【學生分析】
1.三上年級的孩子知識儲備還不多,對這個復雜紛繁的社會缺乏了解,各方面語文能力還不是很強,因此,我們教師不要刻意追求讓三年級的學生對文本理解得很深,否則可能演化成一次“精神侵略”。
2.《陶罐與鐵罐》是一則童話,童話要告訴我們“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這個道理。故事中的兩個角色——陶罐與鐵罐而言,陶罐有他的優點:樸素、美觀、保存時間長;鐵罐也有他的優點,結實、美觀,易攜帶,用途廣。然而,三年級的孩子在自主閱讀時,往往會過于沉浸在故事情節中,而使自己的認識出現偏差,他們會認為陶罐是很“好”的,幾乎是“完人”,沒有什么缺點,而鐵罐是“不好”的,幾乎沒有任何可取之處。這種認識上的偏差,需要我們老師在具體的課堂情境中巧妙地加以引導“修正”,我們絕不能因為孩子年齡小而放棄這種引導,因為這是學生對這篇課文所要達到的理解的底限。
居于教材特點、學生分析、編寫意圖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陶罐與鐵罐》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作了如下選擇:
1.讓語文教學更“簡約”。首先是教學內容的簡約,本堂課確定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核心任務——情境對話。其次是教學環節的簡約,本堂課圍繞核心任務安排了三個主要環節:熟悉角色、選擇角色、進入角色(對話)。
2.讓語文教學更“感性”。在這堂課里,我們不要求學生分析寓意,“講”寓意,而是巧妙地在瑯瑯的書聲中,在饒有情趣的情境對話中自然實現人文教育目標。
3.讓語文教學更“整體”。文本是一個整體,不肢解,不選取。本課的教學中,我將突破習慣于一段一段地教,嘗試培養學生整體閱讀的能力。例如在“選擇角色”這個環節,我提了一個“你為什么選擇陶罐”這樣一個涵蓋全文的問題,讓學生整體閱讀課文,讓學生在整體語境中思考感悟。
4.讓語文教學更“語文”。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角色朗讀”、“對文章補白”、“想像對話”等言語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角色朗讀”的過程中,在“對文章補白”的過程中,在“想像對話”的過程中,即在種種“聽、說、讀、寫”等等言語實踐活動中,領悟到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自尊,獲得認知和情感體驗:要謙虛,不要驕傲;要多看到別人的長處,多看自己的短處等。
教學目標:
1、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經驗以及觀察字形等方法理解“奚落 、傲慢 、輕蔑、惱怒 、懦弱”等詞的意思。
2、結合表現陶罐、鐵罐神態和語氣的詞句把每部分的內容讀懂,體會鐵罐語氣的變化。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讀懂課文內容,學習全面地看待事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
指導讀好人物對話,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讓學生學會正確全面地看待事物,懂得“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于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的做人道理。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導入,整體感知
導課: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27課《陶罐和鐵罐》。板書,齊讀課題。過渡:在“陶罐”和“鐵罐”之間究竟發生了一件什么事呢?(先指名說,然后課件出示簡潔的課文內容填空)
2、師過渡:那么在課文中鐵罐是怎樣來奚落陶罐的呢?
二、走進文本,品讀感悟
要求:學生默讀課文2——9段,用——畫出鐵罐奚落陶罐的句子,用波浪線畫出陶罐說的話。
一讀:(熟悉角色)用聲音表現傲慢和謙虛。
1、出示鐵罐說的話。(指名讀,讀出傲慢的語氣。相機理解懦弱、輕蔑、惱怒、相提并論)
2、出示陶罐說的話。(指名讀,讀出謙虛的語氣)
3、出示陶罐和鐵罐的對話。(師生配合:教師引讀:鐵罐傲慢地問――、鐵罐輕蔑地說――、鐵罐惱怒地說――,鐵罐怒不可遏,說――)
二讀:(選擇角色)用動作、表情表現傲慢和謙虛。
誰能來做做“傲慢”的動作?
用各種動作表情形象化“惱怒”
(師:自己做一做。點撥:他瞪著眼,他還氣得手指著對方,他在跺腳呢)
三讀:(進入角色)給動畫配音。(課件出示動畫,學生嘗試配音)
三、了解結局,總結升華
1、師過渡:時間在流逝,世界上發生了許多事情。國王御廚里的鐵和陶的命運到底如何呢?(師相機板書:無影無蹤 成為文物)
2、轉換角色寫話練習:換成傲慢的陶罐奚落謙虛的鐵罐(教師提示一組對話,學生接著往下寫)
3、師生小結全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