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1
這是《大道之行也》《桃花源記》閱讀練習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5題。(
【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共4分,每小題1分)
(1)選賢與能( )(2)不獨子其子( )
(3)屋舍儼然( )(4)尋病終( )
2.翻譯下面的句子。(共4分,每小題2分)
(1)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 【甲】文構想的大同社會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述。(3分)
4. 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聽了之后為什么“皆嘆惋”?(3分)
5. 【乙】文的“世外桃源”與【甲】文的“大同”社會有什么關聯之處?兩文各自側重于哪種表達方式?(4分)
答案:
(二)
1.(1)同“舉”,選拔 (2)以……為子(3)整齊的樣子 (4)隨即,不久
2.(1)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2)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
3.人人都能受到社會的關愛人人都能安居樂業貨盡其用,人盡其力(意思相近即可,答對一點1分)
4.桃源外的世界依舊如此動亂、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意思相近即可)
5.兩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對理想(大同)社會的向往與追求(1分)【乙】文“世外桃源” 的境界是根據【甲】文“大同”社會的體制構想出來的(或:“世外桃源”是對“大同”社會生活風貌的藝術再現)(1分)【甲】文側重于議論(1分)【乙】文側重于記敘(或描寫)(1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