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1
這是《桃花源記》備課預習及練習,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理解性默寫
1、本文中描繪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異景象)的語句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3、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4、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社會環境的安寧的句子: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
5、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人民安居樂業、和平幸福的境況(或:描寫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
6、本文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a.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b.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人為何嘆惋不已?問今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8、交代桃源人來歷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課文內容理解
1、線索:漁人(武陵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發現——訪問——離開——再尋,貫穿起來。
2、順序:時間先后
3、本文中第三段描寫了桃花源人社會風尚的哪兩個方面?(簡答):生活幸福;民風淳樸。
4、本文的哪兩件事能說明桃花源是虛構的理想社會?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
5、從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內容是虛構的:從“桃源世界”,結果“不復得路”,而后“無人問津”可知。
6、虛構目的:描繪無剝削,壓迫,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寧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同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表達了作者和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7、作品意義:盡管這種理想不可能實現,但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8、 為什么“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設下懸念,使故事更加離奇
9、“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它呢?
*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意愿。或: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10、漁人離開桃源后,還寫太守與劉子驥先后探訪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這是一個虛構的無法實現的理想世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