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31
這是《詠柳》教學教案案例,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詠柳》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賀知章,詠柳,就是贊美柳樹的意思。這首詩通過寫柳樹的美好姿態和蓬勃生機來贊美春風,以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見的春風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了。抒發了詩人在春回大地時的歡喜、愉快的心情,反映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懷?!对伭废蛭覀冋故玖艘环?ldquo;春滿人間,婀娜多姿”的畫面。
這首詩旨在贊頌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而這種美好、蓬勃何嘗不體現在夏天,秋天,冬天?!对伭分攸c在“詠”,用“詠”的形式贊頌其他的景物,既承接了課堂中的知識,又感受了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精煉的語言組織能力。新教學大綱提倡:古詩教學應以吟誦為主。
【案例】
師:春,是蘇醒,是溫暖,是成長,是綠色,是生命。《詠柳》這首詩把“沐浴在春風中的柳樹想象成經過巧手裁剪的藝術品”這是一幅生機蓬勃的畫面。學習了這首詩,在你的頭腦中會形成怎樣的畫面,能試著畫一畫嗎? 給學生時間給畫面涂色。
師:春天,生機盎然,除了柳樹之外,還有許多美好的景物,你能否發揮自己的想象,在畫上填上自己觀察到的美景?再接著畫一畫。
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回憶,體會大自然的美。誦詩成畫,滲透美術素養于古詩課堂,陶冶孩子的情操。
師:同學們眼中的春天多美啊!其實大自然的一年四季都很美,不是嗎?在春天里,我們詠柳,在夏天里我們……
生:在夏天里,我們贊荷。
師:夏天也是多姿多彩的。我國古代許許多多的詩人也曾用他們的精妙之筆,寫下諸多的“夏”的詩篇,不知在你的記憶寶庫里,保存著哪些夏之詩?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生:映日荷花別樣紅。……
師:詩人筆下的夏熱情,向上,火紅,毫不遜色于春,不知其他季節如何?有沒有令我們的心為之一顫的東西呢?
生:在秋風里,我們賞菊?!?生:在秋天里,我們頌豐收。
生:霜葉紅于二月花。
生:在白雪皚皚的世界里,我們詠梅。“梅花香自苦寒來”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師:在不同的季節里,有不同的風貌。大自然是美好的,多彩的,只要我們留意,學會欣賞,還要學會歌詠,才能把這美好的事物描畫下來,以詩歌的形式記錄下來,讓更多的人去欣賞。我們的古人,他們寫出了這千古絕唱,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我們要學會欣賞。
在比較中再次欣賞兩首詩 : 詠柳 詠梅
碧玉妝成一樹高, 墻角數枝梅,
萬條垂下綠絲絳。 凌寒獨自開。
不知細葉誰裁出? 遙知不是雪,
二月春風似剪刀。 為有暗香來。
理念: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能力。 圍繞“吟”“畫”展開教學,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除了借助自身的語言優勢創設學習情境外,沒有加給學生一個問題,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人地位。自主選材,合作吟詩作畫,效果甚是理想。
【教學后記】
古詩在小學語文教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文化,是小學生接觸了解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好教材。但由于古詩的形式體制、遣詞造句等方面與現在的語言習慣差別很大,因此,古詩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個難點。往往教師在教學古詩時,介紹講解,強調字詞,逐句解釋。學生埋頭筆記,學會的標準就以會背、會解釋來衡量。學生究竟從詩中領會了多少美的意境,無從談起;究竟得到多少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也無從落實。我以為古詩的教學也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得到情感的體驗,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發展他們的思維,鍛煉他們的能力。
教學古詩《詠柳》,我拓寬了學生的視眼,激起學生心中原有的古詩底蘊,重組教學,跨越美術學科,通過吟詩作畫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讓學生見前人之所見,聞前人之所聞,想前人之所想。讓學生在古詩學習中掌握一些學習方法,不斷向課外拓展。所謂詩,詩情畫意;若單單詩文無畫又何來情、意?詩歌是以悟詩情為主,學生品讀為重;立足讀出韻味,悟出品味,達到出神入化的描繪。古詩意境多半滲透于字里行間,并非斟字酌句所能領會。把詩韻、詩情、詩景統一起來,讓情感得以回歸。使學生、文本、作者、環境實現對話,完成詩歌教學特有的多因素交融的目的。
古詩文教學有傳承民族文化、鑄造青少年靈魂的重大 古詩文教學應義不容辭地擔負起民族文化。準確掌握和堅持小學語文新課程古詩教學的基本原則,對于搞好小學階段的古詩教學、順利實現語文課程規范所期望的教學目標,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小學階段的古詩教學,應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 。
一. 以閱讀和記誦為主的原則
語文教學講究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古詩教學尤為如此。古人有“七分詩三分讀”的說法。誦讀對于古詩學習之所以這樣重要,是因為古詩有語言之美、節奏之美、音韻之美、意境之美。提高學生在古詩方面的素養,并非學生深刻理解幾首古詩就行,而是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逐漸形成。新課標規定:“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誦讀古典詩詞,得到的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積淀,更是心靈與詩歌的融合。所以,教師對古詩的教學就大可不必在某首古詩教學的得失上斤斤計較,而應營造一種學習古詩的良好氛圍,以此讓學生耳濡目染,提高素養。
在古詩的課堂教學中,40分鐘讀上個十余遍的已比比皆是。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在教學《游園不值》時,在課堂上就引導學生讀了二十余遍。
二、以想象與情境相結合的原則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人們對王維詩歌的評價。其實,并非僅僅王維的詩歌具有這個特點,我國古代許多優秀的詩歌都可以“還原”成一幅畫,張志和寫的詞《漁歌子》就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在斜風細雨中,西塞山的白鷺在自由的飛翔,河里的水在緩緩的流動著,凋落在水面上的桃花漂動著,肥美的鱖魚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著,河中停留著一舟小船,一位戴著斗笠,披著蓑衣,在靜靜地垂釣。好一幅悠閑自在的垂釣圖。古代詩詞的這個特點,就啟示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展開聯想,還原畫面,在詩詞所描繪的情境中去感受思想,體悟情感。例如誦讀《漁歌子》一詞時,我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詞意的同時,把整首詞變成一幅江南水鄉優美的垂釣圖,讓他們自己動手繪出一幅彩畫,使他們在體驗創作樂趣的同時,從中受到江南水鄉悠閑垂釣的情景。在學生動手繪圖以后,我再引導學生演一演“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中的垂釣人,讓畫面在學生面前立體化起來、活起來;學生在扮演詩中角色的時候,充分調動了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我描繪詞意,學生一邊想象一邊概括描繪的是哪一個句子 ?
師:遠看西塞山……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
師:近看江水……
生:桃花流水鱖魚肥
師:漁人......
生: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同學說說這幅畫和這首詞給你的感受是什么?表達了作者的怎么樣的情感?
生:一副濃郁的江南風味的垂釣圖,塑造了一位悠閑魚翁形象,表達了作者淡泊明智和熱愛大自然景物的思想感情。
師:嗯,說得真棒!
三、以循序漸進和 積累性原則
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采用不同的教法。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選取從上古至而今的詩、詞,讓孩子們朗讀背誦.語文學習重在積累,古詩的學習尤為如此。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深刻地道出了積累在古詩教學中重要作用。
總之,在古詩詞教學中,我們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他們愛詩、讀詩、背詩,在古詩詞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格,放飛心靈。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