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31
這是《樹之歌》聽后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解讀:
《樹之歌》是一首介紹樹木特征的歸類識字兒歌,描寫了11種樹木,表現了大自然樹木種類的豐富。作為一篇韻文,這首兒歌只有4句話,分別從樣子、顏色、習性和價值等方面概括出不同樹木的特點。如何讓剛升入二年級的學生通過教學認識事物、發現并掌握識字規律,是這課教學要做扎實的事情。
圖文結合識樹木。部編教材和蘇教版教材的共同之處之一就是都很重視插圖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無論學生所處地域在哪里,是否見過文中所出現的樹木,憑借插圖,很容易就能把文中的樹木名稱與圖對應起來,從而建立直觀形象,隨后再通過朗讀鞏固對樹木的認識。有了直觀認識后再把圖畫與漢字相對照,找出規律,即“木字旁”。這兩個基礎點做好之后,結合地域特征,聯系學生生活環境和生活經驗認識多種樹木、說出樹木名稱、創編兒歌、認識帶“木字旁”的漢字就是水到渠成了。當然,為加強記憶,寫字時要有指導,再次鞏固并將識記生字的方法運用到寫字中。
《樹之歌》是一篇識字,怎樣上得生動有趣而扎實有效?有效利用教材資源和環境資源作為教學資源的補充是教師備課時應該關注的,以學生為主體、以學定教是教學中教師始終要做的事情。
優點:
教學時,蔡老師根據兒童詩特點,力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讀書、自主識字,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孩子的想象能力。教學中,蔡老師十分注重圖文結合認識各種樹木的樣子,進一步在欣賞中了解到各種樹木的特點。蔡老師在課文教學中,還進行了分句解讀,請多位同學反復讀一句,有梯度地訓練孩子找出每一句中的樹、說出樹的特點,進一步調動感官找出相應樹的圖片,學生在此環節積極性充分地調動起來。最后的創編兒歌環節,蔡老師引導孩子觀察樹木圖片的特點,示范編兒歌,然后請同學大膽練習創編,及時糾正,讓孩子對更多的樹木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也鍛煉了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
不足之處:
《樹之歌》是一則小韻文,主題單純,內容淺顯,重在識字。《語文課程標準》強調,第一學段的識字寫字教學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在本課教學中,在文本解讀中花費時間較多,導致識字教學時間不足,沒有給到孩子充分的時間描紅寫字。此外,創編兒歌環節,忽略了課后練習中的幾種樹木,沒有把那幾種樹木創編到兒歌中,沒有在情境中拓展延伸。此外,課后的幾句有關樹木的名言,沒有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額外花費時間解讀,沒有很好的做到在教學中價值觀的滲透。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