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30
這是《寡人之于國也》備教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情分析策略】
我所執教的班級,是我校高一年級中兩個比較優秀的班級。學生基礎比較好,對語文學習有興趣,通過高中一個多學期的調整,多數學生努力轉變學習方式,學習積極主動,樂于探討交流,課堂學習氣氛活躍。他們不滿足于老師簡單的灌輸和課本基本知識的講解,對提高語文素養自我期待比較高。但由于目前初中教材及流行教學觀念的限制,多數學生的文言文基礎有欠缺,學習方法也比較死板,喜歡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以瞄準考試為目標,而不太注重積累文言知識、強化誦讀語感、獲取人生智慧。而執教本課我將繼續堅持我的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思路:既要注意適應學生的實際情況,也要想辦法讓學生獲得文言文學習的大進步。
【文本定位策略】
在蘇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中,《寡人之于國也》被安排在“必修三”“我有一個夢想”專題中,與《季氏將伐顓臾》搭配,組成一個教學板塊。蘇教版語文教科書以人文話題統領專題,組織學習材料,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就本專題而言,旨在通過一組表達古今中外志士仁人理想追求的文質兼美的文章,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濡染高尚的情操、偉大的人格。全新的教學理念和追求,為這一傳統經典篇目提供了新的教學闡釋的空間,那就是在文言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關注作者描繪了怎樣的社會理想圖景,又是怎樣與統治者展開思想交鋒、用哪些手法取得論辯說服效果的,最終由文及人,認識到孟文雄辯、宏偉的風格緣于孟子的大丈夫的人格精神底蘊。
【目標確立策略】
1.解釋并翻譯文中的關鍵詞句,疏通文意,背誦全文,積累文言基本知識,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梳理孟子與梁惠王對話的層次,分析孟子運用的論辯手法,感受其中蘊涵的思想魅力。
3.探究孟子雄辯特色背后的人格因素、社會理想中的精神底蘊,了解其“大丈夫”人格的追求,提升精神境界。
4.合作探究孟子及其學說受到冷落的歷史原因,拓寬閱讀視野,培養探究意識,獲得人生智慧。
【教法選擇策略】
扎實的訓詁、反復的誦讀和個性化探究,是教學本課的三把鑰匙。學習文言文要倡導下“笨”工夫,扎扎實實弄懂字義、句意、段意。如朱熹所說,“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這樣文言文方得精進。因聲求氣,熟讀成誦,是學習文言文的不二法門。它不僅能加深對文意的理解,更能有效積累文言語料,養成健康的文言閱讀習慣,從而真正提高文言素養。本文是文言經典,表達的是先哲的生命感受、人格追求。在今天讀這樣的文言經典,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基本內容的理解上,還應該想方設法,多方面調動學生,讓他們立足當下語境,打通古今隔閡,獲得精神成長的營養,汲取民族的智慧。這樣,文言文的學習才有價值。
【文本解讀策略】
先秦諸子中,莊子和孟子的文章最好看。子曰: “必也狂狷乎。”如果說莊子是人生的狷者的話,那孟子就是人生的狂者。狷者的文章因冷峻超脫而好看,狂者的文章因熱情天真而好看。《孟子·梁惠王上》共有五章記錄了孟子與梁惠王的談話,從不同角度闡發了孟子“仁政”“民本”的治國思想。本文是其中重要的一篇。
孟子的“仁政”主張,依據對象與話題的不同,就例發凡,有所變化,充滿政治智慧:有時側重“義利之辨”,有時側重“與民同樂”,而有時則強調“仁者無敵”等,但核心內容是愛民。就本文看,主要內容有:不違農時(孟子很重視這一點,文中“時”字凡四見),治民之產,“使民養生喪死無憾”,安居樂業;實行教化, “申之以孝悌之義”,使民風淳樸,長幼有序,社會安定。這繼承了孔子“富之”而后“教之”的思想,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表現了他救民于水火的濟世抱負和理想。
孟文多是對話體,必須還原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去,才能體會到其精妙之處。孟子論辯最突出的地方是“題外功夫”:揣摩對方心理,窺測對方思路,巧設陷阱,多布機關,引人入彀,最后一劍封喉。最后一句永遠是由孟子來說,他永遠是勝利者。
對話開始,梁惠王表白自己治國的盡心和用心,流露出困惑和牢騷。他用“焉耳矣”三個語氣詞強調“盡心”;用“無如……者”排除一切人,突出自己的與眾不同;用鄰國百姓“不加少”,自己百姓“不加多”對比,流露出深深的不滿和困惑。面對這樣一位高高在上、自我感覺良好,頗有些自負、傲慢的君王,孟子沒有直接指出他的錯誤,而是“欲擒故縱”,講了一個“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既避免了直接沖突,又啟發對方思考,暗示他“移民移粟”的補救方法與鄰國治國的不盡心并無本質區別,為下面闡發自己的主張作了情感上的鋪墊,埋下了心理上的伏筆。最后“則何如”一問,問得有力,讓對方不得不點頭說“不”,牽住了對方,占據了主動。
孟子闡發主張也很注意由淺入深,一步步地誘導。他先渲染生活的富足,指出這就是“王道之始”,引發對方的好奇心;接著進一步映襯烘托社會的安定和諧,滿足對方的心理需要。面對自負、傲慢又不免顢頇的梁惠王,孟子還需要明確回答他的疑問,于是他用具有鮮明視覺對比感的生活圖景,組成反詰語氣的長句,通過比喻論證推出結論,給對方以視覺沖擊,更給對方以心理震撼,取得了很好的論辯效果。
在此過程中,我們從字里行間可以感受到論辯雙方的心理活動,如主動與被動的轉換,攻與守的變化,機關與陷阱的埋設與避讓,自我情緒的表現與對對方情緒的控制,說話分寸恰到好處的拿捏等。此外,排比、比喻、反詰等眾多修辭手法體現出來的文章的氣勢,也展示了孟文的特色。
孟子的論辯為什么具有這樣的特色和風采?因為孟子是一位傲岸不屈的“大丈夫”。他特立獨行,傲骨凜然,敢愛敢恨,有股“浩然之氣”,而底子是“大丈夫”精神。劉熙載《藝概》引宋儒楊時的話說《孟子》: “千變萬化,只說從心上來。”這里的“心”說的就是這種精神人格的底蘊。孟子說: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它“至大至剛” , “配義與道”(《公孫丑下》);又說: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下》)正是這樣的道德信念、人格底蘊,使他目空一切,使他知言察情,巧施辯術,氣盛辭壯,能牢牢掌握住話語權,既有風骨又顯智慧,而非心機重重的小聰明。
與孔子的溫文爾雅不同,孟子給人的感覺是機警靈敏,伶牙俐齒,甚至還有幾分狡黠。他脾氣大,傲氣足,火氣旺,有時甚至還不免盛氣凌人。他風塵仆仆,周游列國,憂國憂民,充滿坎坷和艱辛。據楊伯峻先生考證,孟子來魏國時,年齡在七十歲上下,由于功利心的驅使,梁惠王最終也沒有采納他的主張(《史記》: “梁惠王不果所言”),但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執著精神,他“大丈夫”的偉大人格,他勇于擔當、經世濟民的高尚情操,連同他獨具鮮明特色和神采的文章,深深地教育感染了我們。
【流程安排策略】
第一課時
一、課前預習。
學生借助工具書和課本注釋,在預習本上解釋翻譯關鍵詞句。教師檢查。
1.解釋加點詞語:
(1)河內兇……河東兇……
(2)請以戰喻
(3)棄甲曳兵而走
(4)谷不可勝食也……材木不可勝用也
(5)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6)斧斤以時入山林……無失其時……勿奪其時……
(7)寡人之于國也……多于鄰國……負戴于道路……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8)是亦走也……是使民……是何異于……
2.翻譯句子:
(1)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2)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5)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6)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7)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依據原文,說說梁惠王是怎樣的一位君王。
明確:梁惠王窮兵黷武,高高在上,急功近利,他并不關心民生疾苦,卻自以為用心治國,感覺良好,很有些自負、傲慢和顢頇。他與孟子的談話,與其說是尋找解除困惑的答案,不如說是宣泄不滿和牢騷。
三、齊讀課文,體會文中步步緊逼、環環相扣的氣勢。
四、面對這樣一位君王,孟子是怎樣一步步去說服他的?
明確:第一步:講故事,巧妙設喻,欲擒故縱,讓對方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主張。第二步:繪藍圖,排比鋪陳,宣揚仁政,描繪一幅百姓殷富安定的圖景。第三步:作回答,現實場景,擊中要害,犀利的詞句和浩然正氣讓對方無從躲閃。
五、布置作業。
本文是對話體,由孟子與梁惠王的問答組成。在下列空白位置上為梁惠王各設計一句話,表現梁惠王論辯時的心理活動,并說明理由。
1.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課時】
一、學生合作,討論完成上節課作業。
明確:1.可以添加“寡人愿聞其詳”之類的話。理由:通過“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使梁惠王意識到五十步與百步并沒有本質的區別,但他也許不會就此承認自己治國的“盡心”與鄰國之君一樣,他還希望對方作出具體的解釋。
2.可以添加“何也”之類的話。理由:孟子用各種符合仁政的做法的誘人的結果(“養生喪死無憾”)引出他的“王道”主張,但到底什么是“王道”還不是很清楚,對方還需要從正面加以闡發。
3.可以添加“先生所言有理,然百姓之多寡究竟是何原因”之類的話。理由:孟子的“王道”樂土“、仁政”美景,固然有感染力,能打動梁惠王,也暗含著對梁惠王開頭的困惑的解答,但對梁惠王這樣感覺良好而又顢頇昏庸的君王,還必須旗幟鮮明地給出具體解答,促其醒悟。
通過這些合理添加的話,我們能體會出梁惠王當時從迷惑不解到若有所悟,從不滿沮喪到受到觸動不得不考慮的復雜心態,也感受到孟子論辯的強烈效果。
二、孟子為什么能取得這樣的論辯效果?
明確:1.善于揣摩對方的心理,把握情勢,巧設陷阱,誘使對方入彀。
2.運用比喻論證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形象化,產生了神奇的論辯效果。
3.語言上多用排比的形式,氣勢磅礴,鋒芒畢露,犀利明快。
4.具有特立獨行、頂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
三、你估計梁惠王會不會接受孟子的主張?
(鼓勵學生發表不同見解。)
投影《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中的有關資料,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明孟子當時的處境和遭遇。
孟軻,騶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四、誦讀領悟。
齊讀文中“不違農時……未之有也”這一部分內容。
五、這幅社會圖景讓你有什么感覺?它有什么特點?表現出孟子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1.給人一種富足、快樂、安詳、美好的感覺。統治者役民以時,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加之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樂融融。
2.對理想社會的向往。“以天下為己任。”同情人民的苦難。救民于水火的抱負。“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百折不撓。堅定執著。勇于擔當、經世濟民的情操。“大丈夫”的人格和精神……
六、齊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之美、情感之美和思想之美。
七、課后作業。
閱讀下面兩則材料,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為什么梁惠王認為孟子“迂遠而闊于事情”而不接受他的主張。
1(.材料見教學步驟三)
2.惠王數被于軍旅,卑禮厚幣以招賢者。鄒衍、淳于髡、孟軻皆至梁。梁惠王曰:“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遠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將何以利吾國?”孟軻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則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則庶人欲利,上下爭利,國則危矣。為人君,仁義而已矣,何以利為!”(《史記·魏世家第十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