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30
這是《寡人之于國也》必修三學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必修三第三單元學習重點
1. 積累并掌握常見的文言文語言知識(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2. 學習說理的方法(立論和論證)
3. 體會傳統文化精華
《寡人之于國也》學案
平定一中高一語文組編寫
第一部分 預習時應該完成
1. 大聲朗讀,注意自己讀不準的字:下面這些字要讀準多讀(注音)
棄甲曳兵 勝食 數罟 洿池 魚鱉 喪死 衣帛
孝悌 庠序 不王 雞豚狗彘之畜 餓莩
自己補充:
2.大聲朗讀第二遍,注意難寫的字:下面這些字要多寫幾遍
寡人 數罟 洿池 魚鱉 狗彘 餓莩
自己補充:
3.下面這些詞應該在預習是掌握
盡心 河內兇 無如 勝食
無憾 衣帛 頒白 黎民 餓莩
第二部分 聽課后應該完成
(一)文言文語言知識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實詞
察鄰國之政 寡人之民不加多 請以戰喻 棄甲曳兵而走 無失其時 勿奪其時 申之以孝悌之義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王無罪歲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虛詞
移其民于河東 河東兇亦然 請以戰喻 填然鼓之 直不百步耳 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斧斤以時入山林 樹之以桑 然而不王者 斯天下之民至焉
3.明確下列特殊句式的特點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申之以孝悌之義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句子翻譯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二)課文理解 盡量用原文的詞句完成
1.梁惠王所說的“盡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的困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請以戰喻”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來比_____________________;按照這個比喻,梁惠王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鄰國的國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雖然程度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
3.孟子所說的“王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認為“王道之始”是______具體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認為一個君王要做“王者”,就要讓老百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批評統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反省,卻歸咎于天“_______________”的錯誤做法,直接告訴梁惠王“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梳理
1.探究一下第五段和第六段在內容上的關系
2.用自己的話說說孟子是怎樣論述自己的主張的。
第三部分 學習結束 檢測與反饋
(一) 課內鞏固
1.給加點字注音。
移其粟( ) 棄甲曳兵( ) 數罟( )( )
雞豚狗彘之畜( )( )( ) 庠序( ) 孝悌( )
餓莩( ) 洿池( )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
A.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B.數罟不入洿池
C.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D.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3.下列句子中不含實詞活用現象的兩項是 (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E.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4.下列四句中的“請”與“請問貴姓”的“請”用法相用的兩項是 ( )
A.王好戰,請以戰喻 B.曹劌請見
C.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 D.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5.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與現代漢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B.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顓臾,者先王以為東蒙王 D.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6.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連詞的一項是( ),用作介詞而又處于相同句式當中的兩項是( )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B.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C.王好戰,請以戰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E.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F.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
G.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7.下面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是 ( )
A.斧斤以時入山林(按照季節) B.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種植)
C.謹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義(秩序;敬愛兄長) D.谷不可勝食(泛指糧食)
8.課文默寫
第一段:( ),谷不可勝食也。( ),魚鱉不可勝食也。( ),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 )。
第二段:(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 ),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 ),( )。七十者衣帛食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文學常識 “四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自本課的兩個成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課外提升
閱讀下文完成8—11題。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yòu天子諸候養禽獸的地方)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猶以為小也。” 曰:“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 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芻蕘者(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這里指獵人)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后敢入。臣聞郊關(國都之外百里為鄰,郊外有關)之內,有圃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10.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1)方 (2)諸
(3)猶 (4)之
(5)如 (6)宜
11.(1)這一則故事體現了孟子的什么觀點?
(2)孟子主要通過什么方法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12.孟子為什么把齊宣王的園囿比作陷阱,說齊宣王是“為阱于國中”?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