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9
這是《杜甫詩三首》第一課時第二課時第三課時教學教案,是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設(shè)計說明:
普通中學的任務不是精英教育,而是讓學生學到基本知識,得到相對滿意的分數(shù),維持他們繼續(xù)學習的信心。優(yōu)生即使老師不教也照樣能學好。我所任教的全校皆知的八年級6班又換班主任了,此乃他們第四任班主任。新班主任是學校年輕有魄力的胡老師,也是學校在班主任人選上的最后一招了吧。果不其然,胡老師剛上任兩天,在清潔衛(wèi)生和午休上6班就有了明顯好轉(zhuǎn)。我和胡老師以及6班的其他科任老師達成了一致意見:少布置或不布置家庭作業(yè)。
不布置作業(yè)對老師的要求更高,必須課堂上把最精華的東西講到,并讓孩子們過手。基于此我作了《杜甫詩三首》以練促學的教學嘗試。
教學思路:
1、 朗讀教學,整體感知
2、 以練促學,知識過手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成都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每天吸引著大批海內(nèi)外游客前來游覽憑吊。今天,我們將通過《杜甫詩三首》的學習來認識這位曾經(jīng)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名人。
投影:
生齊讀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生于河南鞏縣,字子美,唐代大詩人。
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
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時期,其詩顯示了唐代由開元盛世轉(zhuǎn)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被譽為「詩史」;
其詩風“沉郁頓挫”,語言精煉傳神,對后世詩人影響極大, 有《杜工部集》傳世 。
(生筆記加黑字)
二、《望岳》
(一)《望岳》導讀
投影:
杜甫出生在公元712年,整個唐王朝處于上升時期,建功立業(yè),封侯萬里,是當時人們普遍的人生目標。杜甫家族世代為官,受此影響他堅守著“奉儒守官”的信條,以“立功立德立言”為終生的人生理想。
20歲后,他開始了“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南游吳越,北赴齊趙,飽覽了祖國壯麗的河山,并在洛陽與李白等同時代的著名詩人結(jié)為肝膽相照的朋友。他在這個時期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
公元736年(他25歲)詩人離開長安,到山東兗州探望時任兗州司馬的父親杜閑,從泰山腳下經(jīng)過,意氣風發(fā)的少年詩人,揮毫寫下了《望岳》,也是現(xiàn)存最早的杜詩。
1、生朗讀:讀準字音、讀斷節(jié)奏、讀出層次
2、師范讀
3、生再讀:
4、生結(jié)合注釋譯詩文,質(zhì)疑,師解疑,師指導學生圈畫課下重要注釋。
(二)賞詩(學案輔助,生完成學案,生交流答案,師講評)
問題一:詩中不見“望”,每一聯(lián)都扣住“望”這個“詩眼”展開,但“望”的角度不同,請做具體分析。
投影:
首聯(lián)——遠望泰山之色。“青未了”以距離之遠來烘托泰山之高。
“夫”字寫寫乍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興奮、驚嘆、仰慕之情。
頷聯(lián)——近望泰山之所見。“神秀”直接寫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割昏曉”突出泰山高大雄偉的形象。
頸聯(lián)——細望泰山之所見。“生曾云”表達心情的激蕩,“決眥” 寫觀景的專注和眼界的空闊。
尾聯(lián)——想望有一天登上絕頂之所見。寫由望岳而產(chǎn)生的登岳的意愿。
總結(jié):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作。全詩緊扣“ 望 ”字展開,熱情贊美了泰山 高大雄偉 的氣勢和 神奇秀麗 的景色。
問題二:這詩頷聯(lián)中的“鐘”和“割”字用得好,歷來為人稱道,請簡要分析。
方法指導:
步驟一: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步驟二:展開聯(lián)想把該字放入句中描述句意。
步驟三:結(jié)合表達技巧闡述該字的表達效果,點出該字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答題格式】釋字義(點手法)+描景象+析作用
明確: 1、“鐘”字用擬人修辭。2、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于泰山。3、把大自然寫得有情有義,用詩人感受突出泰山的神秀。
1、 “割”字用得好。2、形象地寫出高大的泰山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切斷,形成“昏曉”的神奇自然景象3、突出了泰山直插云天、遮天蔽日的形象和巍峨雄偉的氣勢。
問題三:“會當……眾山小”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體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情懷,蘊含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明確:
表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誓要攀登人生頂峰實現(xiàn)遠大抱負的雄心壯志。
人生哲理:站得高才看得遠;只有不懼困難、勇于攀登,才能抵達成功的頂點。
(三)生背誦默寫《望岳》,同桌相互檢查。
第二課時
三、《春望》
(一)《春望》導讀
公元755年,唐朝爆發(fā)了“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zhuǎn)折點。
公元756年,八月詩人從鄜州(現(xiàn)陜西富縣)前往靈武(今屬寧夏)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被困居長安。次年三月,寫下《春望》。
此時的詩人45歲,人到中年,戰(zhàn)亂使得他窮愁潦倒,與家人聚少離多。
1、生齊讀
2、重點字音強化(讀準下面的字,并理解他的含義)。
3、師范讀
4、生跟讀
5、生譯詩歌,師出示翻譯,生讀翻譯。
投影:
故國淪亡,空對著山河依舊,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叢深。
感傷時局,見花開常常灑淚,悵恨離別,聞鳥鳴每每驚心。
開春以來戰(zhàn)火越燒越熾,珍重那遠方家信甚于萬金。
無言搔首,白發(fā)稀疏,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二)賞詩(學案輔助)
首聯(lián)“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請你從內(nèi)容和手法兩方面談談你的感受。
內(nèi)容:寫望中所見,國都、山河、城、草木四種形象組成了一幅淪陷中長安城的破敗景象;痛切地傳達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感情。
手法:對偶,對比,國都淪陷,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使人滿目凄然。
頷聯(lián):談談你對“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理解。
明確:
運用擬人(移情于物)和對偶手法。
詩人睹物傷情,仿佛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愴濺淚,鳥兒也因人世間的離別而驚心。
表明詩人深層的家國之思,“感時”之深,“恨別”之切。
頸聯(lián):“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請你從形式和內(nèi)容上對這兩句詩作簡要評析。
明確:
對偶和夸張,傳達出了自開春以來,戰(zhàn)火持續(xù)不斷,詩人與家人難通音信的境況。表達了詩人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之情。
請展開想像,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xiàn)的畫面,并揭示詩句的含義。
明確:
目睹眼前頹敗之景,心念遠方家人的安危之狀,不覺搔首踟躕,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白頭”因愁而生,“搔”的動作是為了解愁,“更短”可見愁的程度越來越深。
表現(xiàn)了詩人憂國、傷時、思家的悲愁。
【投影】
總結(jié):詩的前四句都統(tǒng)領(lǐng)在“ ”字中,詩人的視野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寫了國都、 、城、 、 、 等六種形象,組成了一幅淪陷中長安城的破敗景象。詩人將眼前景、胸中情融為一體,抒發(fā)了詩人的感情。
3、生背誦默寫,同桌交換批改。
第三課時
四、《石壕吏》
(一)《石壕吏》導讀
758年冬末,唐王朝勝利在即,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zhàn)亂后的故鄉(xiāng)。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勢發(fā)生逆轉(zhuǎn),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guān)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
杜甫此時剛好從洛陽回華州,途徑新安、石壕、潼關(guān)等地,目睹了一路上老百姓的慘狀,寫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別”。
《石壕吏》因構(gòu)思巧妙、情節(jié)生動而流傳最廣。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提醒作筆記)
1、生讀
2、師范讀
3、生譯讀,解釋詩句中的詞語,師指導學生圈畫重點注釋。
(二)賞詩(學案輔助)
1、《石壕吏》從體裁看是一首____詩,從表達方式看屬于___ _詩,,以___ _為順序。中心人物是____
前四句寫
主題部分
最后四句
用一句話概括這首詩的內(nèi)容
師生合作讀
投影:
• 吏呼:汝家有男丁否?
• 婦啼: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 吏呼:尚有他人否?
• 婦啼: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 吏怒呼:如此,叫我二人如何交差?
• 婦悲啼: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2、“婦人”致詞分三層,這三層的意思分別是什么?
①三男全被征
②家中情況
③老婦自請服役
3、本詩揭露了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官吏殘暴,橫行無忌。
表達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4、生背誦默寫,同桌交換批改。
教后感:
詩歌導讀部分太過冗長,陳述性語言多,最好用故事化的語言。學案設(shè)置題目太多,應該留一兩個需要著力訓練的知識點即可。詩歌還是需要教師詩意的講授。
考點需要教師不斷的強化與鞏固。“感知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解析就需要多次強化,讓學生當堂掌握背下來。
審視自己的課堂,對考點的把握欠缺,教師考點訓練意識不強,沒有讓學生課堂上掌握考點知識。
一年了,為什么我還是沒有考點意識?為什么我的活動設(shè)計不是基于考點的訓練,知識過手不是什么知識都要過手,專指考點過手啊。可以寫篇文章“構(gòu)建高效課堂的關(guān)鍵:考點當堂過手”。
每次考試只要我做著順手的題我的學生就相對考得好點,反之情況就很糟糕。接下來干兩件事:1、收集整理研究2012年全國各地中考卷。2、編輯美文輯子,主要是考卷中的美文。一周發(fā)給學生1至2篇,利用早讀讀背。訓練學生答題能力和作文入格。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quán)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